《礼记·月令》与古代自然法思想(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01
/ 3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也有在每年的岁末十二月,对当年的政令实施情况加以总结并对来年做出规划的政事活动,即所谓“天子乃与公卿大夫共饬国典,论时令,以待来岁之宜”。诚然,这本身又是法制化政治生活的突出表现。如马晞孟说:“先王之时,岁终,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会,听其致事。于是,饬国典之未宜者改之,以经邦治;论时令之未协者正之,以授民事;至正月始和布焉,所谓‘待来岁之宜’也。”吴澄说:“国典,经国之常典;时令,随时之政令。国典有定,故饬正其旧而已;时令无常,故须商度所宜而行。来岁所宜,谓时令也;论时令必先饬国典者,时之所宜虽不同,要无不出于国典也。”[16]

最后,还有一些颇具象征意义的政令。一是,每年分别在春分、秋分之时,应天时昼夜平分而有两次校正度量衡的政事,即“日夜分,则同度量、均衡石、角半甬、正权概。”郑玄注云:“因昼夜等,而平当平也。”[17]二是,在春夏秋冬扶助安养的对象不同。仲春二月,“安萌芽,养幼少,存诸孤”;仲夏五月,“养壮佼”;仲秋八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仲冬十一月,“饬死事”。郑玄注云:春在于“助生气也”,夏在于“助长气也”,秋在于“助老气也”[18];孔颖达以为,冬则在于“因杀气之盛,以饬军士,令战者有必死之志。”[19]孙希旦则解释说:“仲春物始生,故存诸孤;仲夏物方盛,故养壮佼;仲秋物已成,故养衰老;仲冬物皆藏,故饬死事。”[20]又在夏至、冬至之时,为“阴阳争”的重要时节,前者“日长至”而“死生分”,后者“日短至”而“诸生荡”;孙希旦解释说:“死生分者,天以阳气生物,以阴气杀物,阳谢阴兴自夏至始,此万物死生之所由分也。”又说:“诸生荡者,阳复于下,而诸物之生气初动也。仲夏曰‘死生分’,惧阴之长也;仲冬曰‘诸生荡’,喜阳之复也。”[21]在这两个时节,行政令者的行为自应当有所禁戒,夏至时,“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冬至时与此相同,只是为了“以待阴阳之所定”[22]。显然,以这种重要的时令变化为契机,使行政令者能够洁身自律,以顺应时令的变化,其所追求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孙希旦说得好:“盖人身一小天地,其阴阳之气恒与天地相为流通,虽阳主生阴主杀,君子尝致其扶阳抑阴之意,然不收敛则不能发散,二者之气,不可相无。故天地之阴阳一有所偏,则无以育庶类;人身之阴阳一有所偏,则无以养其生。故于其始生也,务于有以养之,所以赞化育之道而尽节宜之宜也。”[23]

三、农事、工事:以农为本,适时兴工,不夺民时,不妨民力


在古代,农业生产是维系人们生活的主要产业,所谓“不务天时,则财不生;不务地利,则仓廪不盈。”[24] 董仲舒说:“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劝农事,无夺民时,使民岁不过三日,行什一之税。”[25]作为由狩猎型和采集型过渡到农耕型的生产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保障。到王权国家产生之时,农业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更为重要,由此产生重农思想,即以农业为本的思想意识。在先秦时代农本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到了战国时代,在富国强兵为第一政治需要的前提下,各诸侯国都将重视农耕作为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魏有李悝倡“尽地力”之教[26],秦有商鞅行“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之令[27]。此外,思想家也对农业生产多有重视,孟子以“深耕易耨”与“省刑罚,薄赋敛”相提并论,作为诸侯施仁政的手段[28];许行更以重农而名家,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29]。荀子也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百姓有余食也。”[30]。后世帝王、政治家、思想家,持农本主张的也不在少数。以汉代而言,惠帝、吕后时期以“天下晏然,刑罚罕用,民务稼穑,衣食滋殖”而称于史[31]。文帝、景帝、武帝等则每每下诏书,“以农事为天下之本”,又多行“藉田礼”以为农先[32]。足见“不夺民时,不妨民力,则百姓富”[33]的治世信条为历代圣君贤相所奉行,成为古代政治的根本原则。

毋庸置疑,农业与自然的关系最为直接,至为密切。因此,按照时令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不误农时,是古人早已总结出的经验。国家政令也必须以此为中心,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这可以说是古代农业社会国家政治的基本原则。《礼记·月令》正是以这个原则为自然法则的。正如王船山《礼记章句》所说:“此三代田官劝农之政,亦他亡所考而仅见于此。凡此类,则《月令》之不可废者也。”那么,作为经验的总结,《礼记·月令》所列与农事直接有关的究竟有哪些规定呢?请看:


正月: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二月,耕者少舍,毋作大事以妨农时。

三月,命野虞毋伐桑柘。

四月,命野虞出行田原,为天子劳农劝民,毋或失时;命司徒循行县鄙,命农勉作,毋休于都。驱兽毋害五谷。

六月,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八月,乃命有司趋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

十月,劳农以休息之。

十一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诘。山林薮泽,有能取蔬食、田猎禽兽者,野虞教导之。其有相侵夺者,罪之不赦。

十二月,令告民出五种。命农计藕耕事,修耒耜,具田器。专尔农民,毋有所使。


对于工事,《月令》中也有规定:

三月,命司空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命工师令百工,审五库之量,金铁、皮革筋、角齿、羽箭干、脂胶、丹漆,毋或不良。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

七月,命百官始收敛,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修宫室,坏垣墙,补城郭。

八月,可以筑城郭,建都邑。

九月,霜始降,则百工休。乃命有司曰:“寒气总至,民力不堪,其皆入室。”

十月,坏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籥,固封疆,备边竟(境),完要塞,谨关梁,塞徯径。命工师效功,陈祭器,按度程。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

十一月,涂阙廷门闾,筑囹圄,此助天地之闭藏也。


由上可知,在《月令》中工事包括建筑与造作两方面内容。有关工事的政令,有的与自然气候的变化直接相关,如三月的“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七月的“完堤防,谨壅塞,以备水潦”,都是为了防洪防涝,保障生产生活的。有的与生产需要有联系,如八月的“穿窦窖,修囷仓”,为的是秋收冬藏。有的与兵事有关,如十月的“坏城郭,戒门闾,修键闭,慎管籥,固封疆,备边竟,完要塞,谨关梁,塞徯径”。如此诸多工事即属于农闲之时的军事备战性质。十一月的“涂阙廷门闾,筑囹圄”则与刑狱有关,又有其应时的象征意义,即“此助天地之闭藏也”。再有,以造作而言,是因四季不同而有不同的程序,所以说“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郑玄注:“百工作器物各有时,逆之则不善。”并以为正如《周礼》弓人之职的“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冬定体”一类的工序安排。引人注意的是,《月令》中的工事政令安排是比较集中的。一月二月无工事,却有“毋置城郭”的禁令,目的在于不妨农事。一般说来,古代的建筑工事多是农民以劳役的形式向国家尽义务的,故兴工之事不可以与农事发生冲突,农本主义又见一斑。

四、禁忌:对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的保护意识


既然是政令依天道而行,那么,就要注意到多方面的禁忌,其根本目的还在于保障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无论是对自然还是对人事,都是必须加以节制的。《月令》有如下规定:

正月,牺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杀孩虫、胎夭、飞鸟,毋麛,毋卵,毋聚大众,毋置城邦,掩骼埋胔。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从我始。毋变天之道,毋绝地之理,毋乱人之纪。

二月,毋作大事。以妨农之事。毋竭川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祀不用牺牲,用圭璧,更皮币。

三月,毋有障塞。田猪置罘、罗网、毕翳、喂兽之药,毋出九门。

四月,毋有坏堕,毋起土工,毋发大众,毋伐大树。毋大田猎。

五月,令民毋艾蓝以染,毋烧灰,毋暴布,门闾毋闭,关市毋索。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

六月,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斩伐。不可以兴土功,不可以合诸侯,不可有起兵动众。毋举大事,以摇养气,毋发令而待,以妨神农之事。神农将持功,举大事则有天殃。

七月,毋以封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币。

八月,凡举大事,毋逆大数,必顺其时,慎因其类。

十一月,命有司土事毋作,慎毋发盖,毋发室屋及起大众,以固而闭。令奄尹申宫令审门闾,谨房室,必重闭,省妇事,毋得淫,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


上述所列各月的禁忌,多数都关乎农耕生产,有些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集中反映出古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存意识。诸如:孟春正月“毋聚大众,毋置城邦”,郑玄注云:“为妨农之始”,就是目的在于保证农民的生产。“不可以称兵”,也是如此。孙希旦解释说:“孟秋选士厉兵,则春夏皆非兴兵之时,独于孟春言之者,生气之始,尤在所戒也。”祭祀山林川泽时“牺牲毋用牝”,郑玄注云:“为伤妊生之类”,孙希旦解释说:“余月祭之或用牝,惟此月特禁之”[34];于此月“禁止伐木”,郑玄注云:“盛德所在” [35],其目的实在于保护动植物的生殖蕃衍。又七月不可以封侯割地,是与孟夏的政令正相对应,彼时“行赏,封诸侯”,此时则相反,其意义在于“以顺阴气之收敛”[36]。再有,如十一月不可以兴土工,在于此时动土会导致“地气沮泄,是谓发天地之房,诸蛰则死,民必疾疫,又随以丧”。孔颖达《礼记正义》说:“于此之时,天地亦拥蔽万物,不使宣露,与房舍相似。今地气泄漏,是开发天地之房。”[37]其他闭禁之事是应冬藏之候,宫室人员往来之禁,则有政治防范的意味。

五、灾祸:天人感应观念下的自省与警世意识

既然依天道四时行政令被视为是有序化社会生活的根本保障,那么,有违时令就是有违天道,必将招致自然之灾祸和感应天道而发生的人事之祸患,即所谓的“天谴”、“天罚”。我们还是看看《月令》是怎样说的吧:


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行秋令,则其民大疫,猋风暴雨总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雪霜大挚,首种不入。

仲春行秋令,则其国大水,寒气总至,寇戎来征。行冬令,则阳气不胜,麦乃不熟,民多相掠。行夏令,则国乃大旱,暖气早来,虫螟为害。

季春行冬令,则寒气时发,草木皆肃,国有大恐。行夏令,则民多疾疫,时雨不降,山林不收。行秋令,则天多沉阴,淫雨蚤降,兵革并起。

孟夏行秋令,则苦雨数来,五谷不滋,四鄙入保。行冬令,则草木蚤枯,后乃大水,败其城郭。行春令,则蝗虫为灾,暴风来格,秀草不实。

仲夏行冬令,则雹冻伤谷,道路不通,暴兵来至。行春令,则五谷晚熟,百螣时起,其国乃饥。行秋令,则草木零落,果实早成,民多殃疫。

季夏行春令,则谷实鲜落,国多风咳,民乃迁徙。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乃多女灾。行冬令,则风寒不时,鹰隼蚤鸷,四鄙入保。

孟秋行冬令,则阴气大胜,介虫败谷,戎兵乃来。行春令,则其国乃旱,阳气复还,五谷无实。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仲秋行春令,则秋雨不降,草木生荣,国乃有恐。行夏令,则其国乃旱,蛰虫不藏,五谷复生。行冬令,则风灾数起,收雷先行,草木蚤死。

季秋行夏令,则其国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行冬令,则国多盗贼,边境不宁,土地分裂。行春令,则暖风来至,民气解惰,师兴不居。

孟冬行春令,则冻闭不密,地气上泄,民多流亡。行夏令,则国多暴风,方冬不寒,蛰虫复出。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仲冬行夏令,则其国乃旱,氛雾冥冥,雷乃发声。行秋令,则天时雨汁,瓜瓠不成,国有大兵。行春令,则蝗虫为败,水泉咸竭,民多疥疠。

季冬行秋令,则白露早降,介虫为妖,四鄙入保。行春令,则胎夭多伤,国多固疾,命之曰逆。行夏令,则水潦败国,时雪不降,冰冻消释。


以上所列,《淮南子·时则训》有具体说明,指出旬与旬之间的对应关系,既可以视为对《月令》的补充,又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意:“六合:孟春与孟秋为合,仲春与仲秋为合,季春与季秋为合,孟夏与孟冬为合,仲夏与仲冬为合,季夏与季冬为合。……故正月失政,七月凉风不至;二月失政,八月雷不藏;三月失政,九月不下霜;四月失政,十月不冻;五月失政,十一月蛰虫冬出其乡;六月失政,十二月草木不脱;七月失政,正月大寒不解;八月失政,二月雷不发;九月失政,三月春风不至;十月失政,四月草木不实;十一月失政,五月下雹霜;十二月失政,六月五谷疾狂。”

在古人看来,有违时令的施政行为,必将招致天地自然与国计民生的灾难祸害,汉谷永说:“凡灾异之发,各象过失,以类告人。”[38]正如孔颖达所说:“施令有失,三才俱应者……雨水不时,天也;草木早落,地也;国时有恐,人也。……为害重者则在先言之,为害轻者则后言之。”[39]宋张虙说:“行令,或以为天之行令,或以为君之行令;天令之不时,乃君令之所致,其实一也。”[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