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术前误诊原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28
/ 1

张京雪

  关键词 乳腺疾病/诊断;乳腺导管扩张症/诊断;误诊;乳腺肿瘤/诊断
  Key words Breast diseases/diagnosis Breast duct ectacsis/diagnosis Diagnostic errors Breast neoplasms/diagnosis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名繁多,1963年由Haargensen首次将此名称确定下来。其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患的4.5%[1]。由于本症病因不确切,体征多种多样,故在临床上应与乳腺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等乳腺疾患认真鉴别,以求降低误诊、漏诊的发生率。我院1986年10月~1996年10月,术前误诊、漏诊乳腺导管扩张症19例,现就其误诊原因做一初步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9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2.3岁,其中33~40岁12例(63.2%);病程为14天~7年,平均10个月。19例均为育后非哺乳期妇女,既往患有急性乳腺炎者6例(31.5%),因多种原因未行哺乳和哺乳不足半年者9例(47.1%)。
1.2 体征特点 以乳房肿块就诊者15例,肿块位于乳晕深部8例,分布于乳腺各象限7例;肿块体积最小者1.0 cm×1.0 cm×0.8 cm,最大5 cm×5cm×6 cm;肿块有压痛者9例(60%)。伴有乳溢者4例,其中血性溢液2例,淡黄色溢液、脓性溢液各1例。乳头内陷4例,皮肤呈桔皮样改变者2例,乳晕处呈湿疹样改变1例。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伴触痛者4例。6例病史中曾应用抗生素治疗,其中4例肿块缩小或自觉症状减轻,抗感染有效率为66.6%。
1.3 辅助检查 本组行乳腺肿物穿刺活检4例,诊断为乳腺腺瘤;针吸细胞学检查2例,初步印象为乳腺化脓性炎症;乳头溢液涂片细胞学检查4例,可见大量红细胞、炎细胞及泡沫细胞;其余9例仅凭触诊高度怀疑乳腺癌。
1.4 误诊疾病 本组术前误诊为乳腺癌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乳腺增生3例,乳腺纤维瘤2例。19例均经手术节除,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导管扩张症。

2 讨论

2.1 发病特点 本组病例平均发病年龄42.3岁,比乳腺癌平均高发年龄提早约10年,与文献报告基本吻合[2]。本文资料还表明,病人多为育后非哺乳期妇女,病程多在1年以内。其发病机理可能与哺乳期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以及乳房退行性变化有关。本组因各种原因造成哺乳障碍15例,其中内分泌紊乱所致2例,1例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另1例因卵巢疾病而行子宫及附件切除。乳房退行性病变的2例为闭经后妇女。
2.2 误诊原因 由于本病病史、症状及体征的个体差异性较大,故术前确诊相对困难。本组19例无1例在术前获得准确诊断,可能与下列原因有关:①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以无痛性乳腺肿块就诊,与乳腺癌有类同点。病程较长者,因导管周围纤维组织增生与炎性反应,导致乳腺导管短缩及皮肤皱缩,进而出现乳头内陷和皮肤桔皮样改变;又由于乳腺肿块或其它体征多与乳腺癌相似,故临床上极易误诊为乳腺癌。②患侧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大,临床医生习惯地判断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本文就有4例属于这类情况。③乳头溢液可能为本病早期惟一症状。如为血性溢液,有时很难与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癌等疾病相鉴别。
2.3 诊断体会 ①对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绝经期妇女,特别是在病史中有哺乳障碍情况的乳腺病病人,一定要想到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可能。②病人以乳腺肿块就诊,触诊时如发现肿块位于乳晕深部、边界规整、表面不光滑或伴有触痛,腋下淋巴结常有压痛者,要想到本病可能。③有乳头溢液者,在有条件时应行涂片细胞学检查;无乳头溢液者,在检查时可轻轻挤压,观察有无乳腺分泌物溢出。④对乳腺肿块确诊有困难时,可行乳腺针吸细胞学检查。⑤目前有些学者认为,热象图、近红外线扫描、B超等乳腺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扩张症无明显特异性诊断价值,但对鉴别诊断仍有一定意义。条件允许时,可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以除外导管内乳头状瘤。
  不同类型的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治疗方法各异,临床最为多见的肿块型仍以手术切除为佳。对术前尚难明确的乳腺肿块或高度可疑为乳腺癌的病人,首先要考虑手术探查,并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明确诊断。

作者单位:北京市和平里医院[100013]

参考文献

 [1] 曹月敏,王国佩.乳腺外科.第1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42
 [2] 张广涵.乳腺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78

本文来自: 医学论文(yxlw.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xlw.org/html/lc/zhenduan/20090913/23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