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白氏文集》卷三、四卷题形式为“新乐府杂言”,见于日本神田本等古抄本,宋绍兴本以下各种刊本均将“新乐府”三字单独提出作为组诗名称。参见太田次男、小林芳规《神田本白氏文集研究》研究篇(勉诚社1982年版)。本文所引白居易诗文基本以宋绍兴本为据,可参考顾学颉标点本《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但个别地方参照其他版本有所校正,不一一说明。
2这种规范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臣下对主上必须恭敬,行文必须典雅。反过来,主上对臣下倒可以随意,不避俚俗,才真是“老妪能解”。《唐大诏令集》、《唐书》中的正式文书不能说明问题,下面一例是唐德宗的亲笔诏书:“予尝于浑氏见德宗所赐诏书、金钺,杂诏数命,其二奉天诏也,一曰:‘今赐卿剑一口,上至天,下至泉,将军裁之。’一曰:‘今赐卿笔一管,空名补牒一千纸。有立功将士,可随大小书给,不必中复。如有急,令马希倩奏来。朕今与卿诀矣。’”(《画墁录》)历朝皇帝批书大多类似,至清廷诸帝不过呈每下愈况之势。
3日本神田本《新乐府序》“质而径”作“质而俚”,如确实可据,则似有意反诸旧说。但果真如此,则与传统说法背离过甚,而且也不符合《新乐府》的创作实际。“俗”在某种情况下还可能被承认为一种合理的文学追求,如《文心雕龙•通变》所谓“隐括乎雅俗之际”,而“俚”从来没有被作为正面的批评概念使用过。在白居易之前和之后都是如此。
4运用成语只能给出一个约数,是因为很多用例不够典型,其文献来源也可能不止一个。一般原则是,句意综合了不同来源、不同涵义的,应分别计算;此外则只取最早的文献来源。但时代越靠后,语源有时越难准确判断。
5从句意的完整性和容量考虑,杂言诗五字句以下的句数统计原则是:三字句凡双句并行者计为一句,如“古冢狐,妖且老,化为妇人颜色好”,共计为两句;三字句单起亦计为一句,如“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共计为两句。至于“君不见”、“又不见”等歌行惯用句式,虽可点断,均不视为独立句。
6这里的统计可能稍严,有些语词并没有归入,例如“爷娘”(《新丰折臂翁》)。尽管这个词原来可能是一个口语词,但《新丰折臂翁》明显是对杜甫《兵车行》的仿写,而杜甫在《兵车行》中使用“爷娘”这个词时特意注出“古乐府云:不闻爷娘唤女声”,所以白居易很可能是把它当作古典来使用的。
7萧纲《咏美人观画》:“分明净眉眼,一种细腰身。”萧衍《会三教诗》:“大椿径亿尺,小草裁云萌。大云降大雨,随分各受荣。”
8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高适《送杨山人归嵩阳》:“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杜审言《都尉山亭》:“叶疏荷已晚,枝亚果新肥。”杜甫《入宅三首》:“春酒渐多添,花亚欲移竹。”韩 《送客水路归陕》:“好是吾贤佳赏地,行逢三月会连沙。”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杜甫《观打鱼歌》:“绵州江水之东津,鲂鱼色胜银。”《寒山诗注》一八六首:“买肉血,买鱼跳。”杜甫《戏赠阌乡秦少公短歌》:“今日时清两京道,相逢苦觉人情好。”
9韩愈《嗟哉董生行》:“父母不凄凄,妻子不咨咨。”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东方青色龙,牙角何呀呀。”刘叉《冰柱》:“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背人缩首竞呀呀。”
10《寒山诗注》三三首:“昨朝曾趁却,今日又缠身。”一四八首:“南见驱归北,西逢趁向东。”杜甫《重过何氏五首》:“花妥莺梢蝶,溪喧獭趁鱼。”《寒山诗注》二九首:“但看木傀儡,弄了一场困。”
11段成式《戏高侍御七首》:“青琴仙子长教示,自小来来号阿珍。”皮日休《病中抒情寄上崔谏议》:“十日来来旷奉公,闭门无事忌春风。”
12不中,不合。《太平广记》卷二三二《李德裕》:“匠料之微失,厚薄不中。”可能,岂能。《太平广记》卷三三一《李霸》:“谢诸君,可能不惠涓滴乎?”可独,可亦岂义。巴篱,篱笆。《齐民要术•园篱》:“剥必留距,剥讫,即编为巴篱。”耳冷,犹言耳生。《太平广记》卷二六四《孟弘微》:“朕耳冷,不知有卿。”可,遍,满。《酉阳杂俎》前集卷八黥:“又有王力奴,以钱五千召札公,可胸腹为山、亭院、池榭、草木、鸟兽。”亲情,亲戚。《太平广记》卷一八四《汝州衣冠》:“某家不共轩冕家作亲情。”般载,装载运输。《旧唐书•食货志》:“般载停滞,备极艰辛。”
13旧时文人用典有所谓“问则不知,用则不错”之说,即是说因用典已成为一种习惯,对典故所出和具体解释都可能不甚了然,但却并不妨碍使用。也有很多文人甚至包括一流诗人,因此而不免误用典。在这种情况下,倒是反过来可以根据言事语境猜出典故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