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与风筝一样满天飞的,还有媒体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讨论。近年来,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增强,消费者也越来越认真对待自己的权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成了广大百姓最熟悉的部门法之一。尤其是每年此时,对消费者的保护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呼声。全国各级法院在此时要重点进行有关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件的审理,案件的审理及判决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情况下,更有必要强调: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的同时,不应当忽视对商家合法权利的保护。法律,是商家权利的界限,同时也是消费者权利的界限。这不仅因为居中裁判永远是法院不变的立场;同时,商家并非是消费者的对立面。我们的社会是由于大量从事商品生产、销售、流通和服务的商人的存在才变得如此富庶和繁荣。因此,越是在三月份,越应当非常明确:只有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时,法律及法院才给予保护。以下的内容围绕消法第四十九条的内容来展开。
消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这就是所谓消法“双倍赔偿”的直接法律依据。根据这一规定,消费者要求双倍赔偿的前提是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受到欺诈。那么构成消法上的欺诈,需要有哪些要件?举证责任如何配置?
第一, 欺诈的故意。
构成欺诈必需要有欺诈的故意。所谓故意,是指经营者主观上明确意识到其行为可能会对消费者造成不利的后果,并且追求此种后果的发生。将故意作为欺诈构成的首要条件,与消法的立法目的是一致的。消法的目的是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利,同时消法也鼓励经营者诚实合法的经营。一个富庶繁荣的社会需要大量诚实合法经营的商人的存在。如果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尽管存在质量或者数量及其他方面的瑕疵,但是,此种瑕疵的发生或者存在的确能够被证明是由于经营者的过失造成的,那么,就不应当认定经营者存在欺诈,因此也不应当适用消法第49条。当然,不构成欺诈并不等于不存在构成其他法律责任的可能。如果符合其他法律责任的构成,则另当别论。将故意作为消法上欺诈的构成要件,在诉讼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故意的证明,即故意的举证责任应当由消费者还是由经营者来承担。举证责任的配置往往会决定诉讼的胜负。那么,证明经营者存在主观上欺诈故意的举证责任,应当由谁来承担呢?本文认为,在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举证能力的不对称,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消费者往往无法证明经营者存在着欺诈故意,经营者宣传材料所记载的内容与消费者购买到的商品不一致只能够证明某种行为的存在,而这种不一致并不必然表明经营者是故意为之。事实上在许多情况下消费者可能无法证明经营者的故意是否存在。将证明欺诈故意存在的责任置于消费者一方,在许多情况下实际上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必然的败诉。因此,需要由经营者来证明自己不存在主观上的欺诈故意。同时,由于故意是一种主观状态,因此,故意存在与否只能够通过间接证据证明。在海淀法院最近审理的佘彤凯诉北京急先锋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急先锋公司)一案中,原告佘彤凯称,2000年3月21日,他购买被告急先锋公司梦幻2000C型原装电脑一台,在购机过程中,被告出具的两种宣传材料和产品说明书中均标明该机内应配有内置的调制解调器。佘彤凯购机后,他因没有上网,一直未觉察该机内无内置的调制解调器。直至2000年6月,佘彤凯欲上网时才发现该电脑主机无连接电话线的插孔。急先锋电脑公司经查承认该机内应当有但却没有内置调制解调器。在庭审过程中,双方就急先锋公司没有向佘彤凯交付有内置调制解调器的电脑是否存在故意产生不同的认识。如前所述,此举证责任应当由经营者来承担。急先锋公司向法庭提交了两份证据。一份证据证明应当有而没有给佘彤凯电脑中配置的调制解调器价值人民币85元;另一份证据证明急先锋公司2000年3月份共销售梦幻2000C型原装电脑47台,没有配置调制解调器的仅有本案系争的这一台。急先锋公司的代理人并称,该公司成立6年来,不断成长壮大。企业非常重视自己的信誉和品牌,多年来支出的广告费用以千万计,因此不可能为了85元的调制解调器而对顾客进行欺诈,因此,不存在欺诈的故意。之所以发生如此的后果,可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大意所致。如果急先锋公司所出示的证据的确能够证明其所辩称内容,则可能证明其不存在欺诈之故意。但是由于急先锋公司所示的两份证据皆为其自己所写,同时没有提交关于广告费的证据,因此该证据及主张未被法庭所采纳。但是,假如急先锋公司向法庭提供了足以证明其所述事实的证据,比如工商机关、税务机关、甚至公证机关的有关证明文件,或者在其他案件中上述事实被其他法院的判决所确认,则可以证明急先锋公司不存在对佘彤凯的欺诈故意。
如果经营者能够证明自己不存在欺诈的故意,其行为则不应当构成欺诈。存在由于疏忽大意而导致交付不适当的情况。经营者也是普通人,或者由普通人组成,普通人都会有疏忽大意的时候。当然,本文并非主张疏忽是应当的或者是可以原谅的,其实对于受有损失的消费者而言,其损失并不因为经营者主观状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疏忽者的确应当承担疏忽的成本。这里强调的是,疏忽的后果应当与故意的后果有所区别-这是法律通行的做法。尤其是,不能让疏忽者与故意者承担同样的法律后果。那样,对疏忽者可能就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