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便有了舆论活动,但舆论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我国还有待研究和发展。对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而言,研究舆论不但要在学理的层面进行深入探讨,还应结合具体社会结构与环境,在实践层面上推动舆论学的发展,达成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因此研究我国舆论的民族特性,无论是在学理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具有现实意义。由于舆论的发展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形态的发展具体样式、政治经济架构等制度性资源以及民众的民主意识,不同阶段的舆论有不同的形态。研究我国舆论的特性,不仅仅只停留在民族的角度,还应有多层次、多方面的视野,使舆论学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样欣欣向荣。注释:
[1]《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孟小平,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P.36.
[2]《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P.56.
[3]《舆论学》,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P.82.
[4]《舆论学》,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P.63.
[5][6][7]《中国人的性格》,明恩溥。
[8]《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孟小平,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P.34
[9]《舆论学》,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P.77.
[10][11]《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孟小平,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P.86.
[12]《梁启超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P.559.
[13]《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陈力丹,网站名:力丹做学问http://www.cjr.com.cn/
[14]《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赛弗林、坦卡特,福建人民出版社译本,P.262.
参考书目与网页:
1、《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陈力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2、《揭示公共关系的奥秘——舆论学》,孟小平,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年版。
3、《舆论学》,李普曼,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新闻舆论研究》,王雄,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哈贝马斯,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6、《新闻舆论与新闻文化》,秦志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艺术哲学》,丹纳,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8、《吾国与吾民》,林语堂,宝文堂书店,1988年版。
9、《中国伦理思想史研究》,张岱年,上海出版社,1989年版。
10、《中国人的性格》,明恩溥,http://www.bookhome.net/jishi/other/zgrdxg/xu.html。
11、《关于舆论监督的几个认识问题》,陈力丹网站名:力丹做学问http://www.cjr.com.cn/
12、《传播学论坛》http://ruanzixiao.myrice.com/index.htm
13、《新世纪舆论学的辉煌》,刘建明,《现代传播》,2002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