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3
/ 1

【关键词】  腹针 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椎动脉型颈椎病占的比例很大,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以眩晕为主症的一类颈椎病病症。作者自2003年2至10月运用腹针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98例病人,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后均发现颈椎血管狭窄,椎动脉血液流速减缓,血流图显示供血不足,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6例,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龄24~71岁;病程4个月~10年。对照组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25~70岁;病程2个月~9年。

    1.2  诊断依据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运用腹针疗法治疗,取穴:(1)主穴:天地针(中脘、关元);(2)配穴:下脘、商曲(双)、滑肉门(双);(3)头晕严重者加建里。穴位常规消毒后,用0.25mm×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快速针入上述穴位,留针30min后起针。1次/d,7次为一疗程,于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对照组:运用针刺颈椎夹脊穴加电针的方法治疗,取穴:双侧C3~C7夹脊穴(每次选2对)、百会、风池(双)、大椎,穴位常规消毒后,以0.25mm×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刺入穴位,捻转得气,接上G-6805II型电针仪,电流不跨越脊柱,以病人能耐受为限,其中百会、风池(双)、大椎不接电针,治疗30min后起针,1次/d,7次一疗程,于第一疗程和第二疗程结束时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经TCD复查后颈椎血管供血正常,原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等病症消失。(2)好转:经TCD复查后颈椎血管供血好转,原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等病证减轻。(3)未愈: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2。第一疗程结束,两组有效率经χ2检验,均P<0.01,说明两组间总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表1  第一疗程结束两组疗效比较表2  第二疗程结束两组疗效比较3  讨论

    腹针疗法是薄智云教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而成的针刺腹部诸穴的一种微针疗法。薄氏认为以神阙为中心的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有一个被人们忽视的形成于胚胎时期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通过腹针可使机体逐渐地趋于稳态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由颈部劳损或扭伤以致经脉不畅,络脉瘀阻,髓海失于气血充养而致,中医辨证既有血瘀痹阻又与肝肾不足相关。腹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主穴由天地针组成,其中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力,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其配穴是腹针疗法中腹部全息系统的相应穴点,主要起到松解颈部肌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改善椎动脉供血的作用。诸穴同用,标本同治,能很好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症。

    从疗效分析中可看出腹针治疗组无论从治愈率还是有效率上较电针治疗组有明显的优势,且从第一疗程结束的疗效观察中可看出腹针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优于电针组,这和作者治疗中发现腹针疗法能有效缩短疗程的结果相符。另外在临床诊疗中作者发现腹针疗法常有即刻起效的现象,对起效时间作者未予统计,留待以后去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薄智云. 腹针疗法.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