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政策措施方面,洋县旅游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在《洋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中有所涉及,但缺乏对投资景区建设的优惠政策、缺乏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景区环境保护等政策措施。 2.2 基础设施条件仍然薄弱
随着洋华公路、西汉高速公路和华太公路的全线开通,洋县与周边地区的
旅游交通将更加便捷,但是县内旅游道路等级普遍偏低,大部分根本不具备旅游道路的功能,道路指示系统也不完善,远未达到旅游交通“舒适、快速、通畅”的要求。旅游接待配套能力低下,全县2000多张床位中用于旅游接待的不足1000张,部分小旅馆、小饭店档次低,服务素质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不高,卫生条件差。现有的娱乐项目内容单调、设施简陋、场所分散、规模档次不高,缺乏大型的娱乐设施,同时电力、通讯、医疗救护等设施也有不足,无法满足游客高层次、全面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旅游业
发展的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2.3 缺乏有针对性的营销手段
对旅游区的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必要的市场意识和具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虽然洋县的朱鹮和蔡伦两张资源名片在国外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但是缺乏大尺度的景区内涵和大手笔的包装,旅游对外形象不鲜明,宣传口号一直处于探索中,没有形成品牌。这些严重阻碍了游客人数的增长。
2.4 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既懂生态学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缺乏,洋县目前有景区导游讲解人员40多名,都缺乏旅游学、生态学、环境学和
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结构背景,难以把秦岭地质地貌的形成、动植物的分布及秦岭生态系统的意义等
自然知识讲解给游客,达不到让游客认识自然,增强环保意识的目的。
3 洋县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洋县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发展生态旅游,应坚持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的方针,在保护中适度、合理地开发,协调好生态旅游相关利益者:政府、开发商、旅游
企业、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各方面的利益,寻求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3.1 坚持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政府在发展生态旅游的目标定位、政策引导、环境营造、机制创新、依法监管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生态旅游发展的管理体系和法制体系,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发展的组织结构和法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在目前的开发管理过程中,文化、民族、林业、旅游、科技等部门各管一摊,一直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应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的前提下,把生态旅游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建立政府监管的监督机制、政府政绩的综合评价体系,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作为政府政绩的评价指标之一,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借生态旅游的名义而破坏环境,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科学地完善各项生态旅游规划,进行合理布局
科学的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前提,旅游区规划建设中应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结构的严密性和生态功能的积极性,防止“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性开发,确定开发的目标、规模,确定开发区位和空间形态,确定区内各功能小区的布局,确定基础设施和旅游线路,确定客流容量及游览时间、方式,完善市场开发、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等各项支持性规划。
3.3 进行资源整合、打造旅游精品
资源的整合要突出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区域资源的整合。生态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实施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的整合,营造旅游者获得高质量旅游经历的空间,产业资源整合是通过对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环节,景区建设,项目开发,线路策划,产品包装等各个方面实施产业资源整合,提升旅游产品品位,提高旅游竞争力,区域资源整合是要打破行政区域封锁,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开发,重点开发佛坪——洋县——城固——汉中——南郑——勉县的生态观光与
历史文化游;汉中——朱鹮保护站——长青保护区——佛坪保护区珍稀野生动物观赏游,强强联手做大旅游,实现多方共赢。
3.4 提高生态旅游的科技含量
生态旅游的开发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据调查表明,在已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的保护区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甚至没有一台必需的测量仪器,对旅游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一无所知,依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长期的对环境资源的透支性使用使环境造成的损害,必须依靠环保技术加以修复。加强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加大资金投入,应得到各级旅游规划部门的重视。
3.5 重视生态道德
教育,加强生态景观的现场管理
在整个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倡导生态教育,使爱护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野生动植物,理解和热爱大自然成为旅游者的共同心愿,使生态善恶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生态义务成为旅游者的自觉行为和道德规范。这样可有效地控制旅游消费中破坏生态的行为,所有的旅游管理人员和生态旅游导游都必须经过系统的生态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使他们都能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已开发的生态旅游区要实行严格的现场管理。加强生态旅游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动员和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资源保护工作,以增强生态旅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