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艺”一词是我国历史教学法专家赵恒烈先生在总结章学诚“史家四长”之说的基础上首先提出来的,赵先生关于“史艺”概念的解释,简而言之,就是历史教学的技艺。主要指历史教学的技能和方法。
世间成就万事,无不讲求方法,培根曾将方法比做照路的灯笼。毛泽东主席曾将方法举喻为过河的“桥”和“船”。可见,“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啊!因此,历史教师也必须研究传授历史知识的恰当方法,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有法,并无定法。如果不因地因人而宜,一味抄袭照搬别人的方法,就难免出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笑话。清人顾嗣协诗云:“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教学方法亦是如此。讲述、讲解、讲读、谈话、图示等方法各有所长,能否针对教学对象和教材内容,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不仅要看历史有无扎实的业务功底,?关键还在于历史教师是否具备了“吏艺”才能。
历史千头万绪,方法多种多样。欲使讲授史实感人肺腑,分析史实一针见血,学生听讲兴趣盎然,举一隅而三隅反,历史教师必须掌握“史艺”六字秘诀,即博、爱、导、精、新、巧。
1.傅览书籍,具备一个“博”字
历史教材几百页,记述中外历史二三百万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仅就文化方面而言,又包括了天文、历法、数算、文史、医药、化学、建筑等等。复杂的社会现象,浩繁的历史典籍,加之当今不断涌现的新发现、新成果,都需要历史教师去阅览,并根据教材的取向去搜集、鉴别、整理。
历史教师只有通过积累大量的史料,具备广博的历史知识,才能自由地把握住历史教学。
2.了解学生,突出一个“爱”字
教学实践说明,历史教师要教好历史必须了解所教对象一学生,分清所教班级好、中、差三个层次,做到胸中有数。要分析好每个“差”生学习落后的原因,因材施教,做到普遍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这里的关键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心。
既有爱教育事业之心,又有爱全体学生之心,特别是对差生要以爱促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
3.激发情趣,强调一个“导”字
有人说“情趣是成功之源”。也有人把情趣比做学习的动力。一个好的历史教师总是先从激发学生情趣入手,启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加以点拨,诱导。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
4.抓住课堂,研究一个“精”字
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仅要讲清,还要讲透;学生不仅要理解,还要掌握。若沿用注入式满堂灌,再辅之以“题海”,方法陈腐,直接影响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此,全国各地新法倍出,有上海的“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八字教学法;有杭州的“读、理、练”三段教学法;还有北京三中朱尔澄老师的“情感型”教学法。这些方法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但都紧紧地抓住了课堂教学,讲授精益求精。这些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和经验,都在说明“抓住课堂,讲究一 个精字”的重要。
5.熟读教材,发掘一个“新”字
现行历史教材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且故事性、概括性强,一改过去专著缩编式的编写方法,很适合目前中学生使用。但是,“剧本编得好,还须演得巧”,这就需要教师熟读教材和教参,认真思索,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做到常改常新。
这是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6.精心琢磨,力求一个“巧”字
“巧”即教学的技巧。它是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说明、提高、变化、强化、使用教材、总结等诸多外显技能的升华。教学技巧是每个历史教师都力求掌握的,而要掌握这一点,就必须精心琢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甚至分解研究,微格剖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反复练习,使上述技能达到极其纯熟的地步,灵活运用讲述、图示、比较、演示各法,力争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若能如此,则历史教学成绩必然会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历史教学的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而这种发展与创新主要是在教学的组织方式和方法方面。那么何为发展创新呢?展望历史教学改革的趋势,可以规定为三点准则。
1.凡是符合“三个面向”的教学观点和教学方法就是发展,就是创新。
2.凡是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如电化教学及天津首创的“五色反应卡”?的使用等)能增加传递信息的方式和方法,就是发展,就是创新。
3.凡是能缩短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方式和方法,就是发展,就是创新。
历史教学的改革是无止境的。“史艺”发展的前景更是可喜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愿我们历史教师都做那绵绵喜雨,去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史艺”之树常青,“史艺”之花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