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好奇心总是伴随着美好童年,有的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诸如成功、失败、质疑、平庸等等这些词语都与好奇心相关联。
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二、思路点拨
1、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都是因为对日常现象的好奇。2、好奇心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瓦特的好奇心,就没有蒸汽机的出现,英国的工业革命就会推迟;没有哥白尼对天文学的好奇心,就不会有“太阳中心说”的提出,黑暗的中世纪就会延长若干年。3、有了好奇心,还需要保持兴趣和注意力的集中。如果依孩子的性子,今天学琴,明天学画,最终很可能一事无成,所以要对孩子的好奇心加以引导。4、好奇心对成年人更重要,因为它是创造发明的前提条件。5、可从现行教育的弊端入手,谈理想的教育该是怎样的。文章要有厚度,有份量,就要有针对性,就要深刻了解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了解世界的发展趋势,深入分析所给材料的实质,谈好奇心是什么,为什么它会有重要作用,我们的现状是怎样的等等。
三、范文引路
好奇心
在文章的开篇,我想讲两个众人皆知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在父辈们高考时就已经引用的例子,这些年来尽管被用烂了,但还是值得一提:有一天,年幼的牛顿坐在一棵苹果树下,突然一只苹果掉到了他头上,他突发奇想,为什么苹果要往下掉,不往天上飞呢?出于这样的好奇心,多年以后,他发现了地球引力,对世界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
第二个故事,同样也是众人皆知,可是说出来却有些难堪和不耻,那就是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在事件发生之后,各级监管非常严格,在网络上很难找到那些照片,也不允许广泛传播,但是却依然被无数的人传阅,甚至是许多未成年人也对照片的内容津津乐道。
这两个故事,表现的是同样的主题,那就是“好奇心”。可是,却展现了不同的心态。第一个故事中牛顿表现出的是他的求知欲,而后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窥私癖。
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健康的好奇心表现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一种探索世界、探索规律的愿望,正是怀着这样的好奇心,无数的专家学者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不断开拓,探索新领域,研究新成果,正是这种好奇心的带动,才有了电话电视,才有了心脏起搏器,才有了杂交水稻,才有了今天我们这个多彩世界的一切新发现和新发明。
不仅仅是科学家、医学家等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们也同样怀着这样的好奇心,对历史进程和语言文字深入研究。正是有了历史学家的好奇心,一片片历史疑云才得以拨开,近到南京大屠杀,远到张謇出访西域,这些历史真像才得以展现在世人面前。正是有了语言学家的好奇心,才让人们领域到甲骨文的神秘,才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各个民族,各个方言区语言传承的经典。
其实,世界上的偶然发现毕竟是少数,哪一项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不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刻苦钻研,努力研究得到的成果。
然而,有时候没有意义的不健康的好奇心也会把人引入歧途,让人产生邪恶的念头,如果被这种好奇心牵动,进而展开行动,就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引发违法犯罪。
就像我在开篇讲的第二个故事,在此,姑且不谈陈姓艺人及其他相关艺人的道德准则,我们只谈事件的发展和公众的反应。为什么几张裸照,而且是几张没有公开发布,甚至在网络上也非常不容易找到的照片,会有这么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什么小到中小学生,大到孩子家长,都对此津津乐道,甚至有的人一天到晚坐在电脑前搜索和刷新网页,只为第一时间看到照片的更新。
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好奇心,突出表现在对不健康信息的探求和对别人隐私的打探。这种好奇心非但不会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甚至还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扰乱社会秩序。如果人家都不会看那些龌龊的照片,艳照门事件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吗?如果父母多给孩子一点信任,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和信件,会有那么多孩子不愿和父母谈心吗?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懂得什么该看,什么不该看,什么可以尝试,什么不能尝试,会有那么多孩子走向少年犯罪吗?
因此,我们提倡要有科学的、合理的、健康的好奇心,摆正心态,正确处理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同时,也要对不健康的好奇心加以引导,让每个人都有健康的求知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特别是青少年,面对充满未知的世界,正处于求知欲特别强烈的阶段,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负起责任,培养他们以健康的求知心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好奇心
如果你真心希望你的人生能不断成长,那么就得有像孩童般的好奇心。孩童是最懂得欣赏“神奇”了,因为那些神奇,能占据孩童的心灵。
著名科学家都可以说具有好奇心的。牛顿对一个苹果产生好奇,瓦特对烧水壶商冒出的蒸汽也是十分好奇,最后发明了蒸汽机。爱因斯坦从小比较孤僻喜欢玩罗盘有很强的好奇心。伽利略也是看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还有爱迪生小时候看母鸡孵鸡蛋自己也尝试孵了一天,这也可以。一部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讲出了几十种;小学学生讲出十几种;中学生讲出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二三种;社会上的人们(包括局级干部)一种也讲不出,因为不敢讲。事出夸张。但这不就是我们“通过学习”后的结局吗?越学,越不敢想象,越把自己禁锢在死的知识里,思维越是萎缩,终于成为不敢想不敢说的人,于是被社会称誉为“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