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贸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增长势必会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对世界市场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特别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贸易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尤其重要。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不等于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达到了。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不是把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基地。我们的产业也不能永远停留于只做加工贸易。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富裕化,精神生活丰富化,国家实现民主富强。这跟外资公司在我国投资以期盈利最大化的企业目标是不同的。
■我国外向型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中国是一个大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内需经济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分步骤、分地区逐步推进。
一、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约9%,外贸年均增长约16%,比同时期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速度快两倍。在中国经济、贸易规模已经位居世界前列的情况下,我国外贸增长势必会对世界经济、贸易影响越来越大,贸易摩擦会越来越多,甚至可能对世界市场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特别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贸易适度规模和适度增长尤其重要。
1、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大、增长猛,导致贸易摩擦日益升温。
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报告,从1979年到2004年8月,共有34个国家和地区发起664起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调查案件,涉案金额达到115.96亿美元,影响我国约191亿美元产品出口。发生的案件之多、影响我国出口金额之大,居世界各国前列。而美国、欧盟、印度、阿根廷、土耳其、澳大利亚、南非、墨西哥、加拿大、巴西成为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调查的前十位国家。报告认为,当前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有四大特点,一是贸易摩擦数量居高不下;二是贸易壁垒形式不断翻新;三是涉及行业广泛;四是形式多样化。报告认为,这些对华贸易救济措施,使我国的出口受阻,相关产业受到冲击,涉案企业损失严重,还引发就业等社会问题。
2、解决贸易失衡问题造成的贸易规模不合理。
经过简单分析,我们发现当前我国对外贸易对主要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失衡问题。2004年1-9月我国对美国贸易顺差547.85亿美元,对欧盟顺差227.50亿美元;但对韩国逆差263.30亿美元,对日本逆差177.92亿美元,对东盟逆差155.55亿美元。虽然我国进出口总体收支基本平衡,但是我国对美国、欧盟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已经引起美国、欧盟屡屡出台限制我国出口贸易的措施。其中有些措施有利于美国产品扩大对我国出口,却伤害了本国企业的高新科技产品按自己国家的标准上市销售。
另一方面,我国对韩国、日本、东盟等存在贸易逆差且逆差不断扩大。据了解,我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贸易产生的逆差有相当部分是因为其在我国大陆设有三资企业,而这些三资企业进口不断增加,三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相当部分销往美国、欧盟等地。进一步分析,从1980年代至东亚金融危机期间,日本、韩国对美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贸易摩擦有时比较激烈,为了减少贸易摩擦,避开美国锋芒,这些国家和地区企业相继来到中国投资设厂,其产品改为从中国对美国出口。这实际上是属于日本、韩国对美国的迂回出口,产生的顺差也是迂回顺差。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希望解决与中国的贸易问题,却不顾上述事实,只讲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将全部顺差记在中国账上,让中国承担全部责任,仅与中国交涉有关贸易摩擦事宜,显然不合理。
3、根据世界进口增长水平确定我国出口贸易的适度增长。
我们研究我国外贸的适度规模是从静态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从动态角度分析将便于人们理解适度规模是需要适度增长维系。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外贸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今后。据世贸组织统计(见附表),我国经济增长、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增长均远远超出美国和欧盟。其中我国出口增长长期高于美国和欧盟进口增长。因此,我国在美国、欧盟(按15国口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据世贸组织统计,1990年我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总额约3%,至2003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12%,超过了日本所占比重;同期我国对欧盟出口比重也由2.4%增加到8%,也超过了日本。
据我国海关统计,2004年1-9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34.3%,接近平均水平,规模达到885.06亿美元,顺差达到547.84亿美元。根据美国统计,1-9月美国进口10800亿美元,增长15.5%,同期美国贸易逆差4816.6亿美元,增加18.0%。我国对美出口占美国进口市场比重又提高到13%,我方贸易顺差1143.07亿美元,占美国货物贸易逆差的23.7%。我预计,至2006年我对美出口将占美国进口市场份额15%,贸易逆差所占份额将达26%。
从美国货物贸易总逆差看,2003年约有5400亿美元,2004年1-9月4816.6亿美元,大致分别占美国名义GDP5.1%和5.8%。1985年美国等西方五国协调出台广场协议,认可汇率市场进入贬值期,当时美国货物贸易逆差占名义GDP的7%,财政赤字占GDP6%。可见当前美国财政赤字(约占美国GDP3.8%)和贸易逆差问题又可能再次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的重要因素。为此美国势必要在不远的将来再次提出重大调整措施。当前,美元币值对欧元最高点贬值50%,对日元2002年平均汇率已经贬值20%。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目前的美元贬值不过是其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大调整的前奏。1985年美国对外经贸政策调整主要对象是日本,其次是德国。这次如果美国再次进行对外经贸政策调整,很有可能将中国列为第一对象国。
正如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报告所讲,预计今后一个时期,国外对我国商品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的大要案将会增加,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会遭受更多的反倾销调查和特保措施,反倾销仍是主要手段,但特保措施依然存在,反补贴成为新的手段。我国的出口环境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如上所述,中国自身贸易进出口基本平衡,与1985的美日贸易关系有很大不同。中国与韩国、日本、东盟贸易存在较大贸易逆差。美国要调整与我国的贸易,势必涉及到在华三资企业利益,涉及到中国如何调整对韩国、日本、东盟贸易关系问题。特别是对韩国贸易逆差突出,可能作为主要调整对象。这些调整必将涉及到其在华的三资企业。
4、外资外贸不宜长期占据发展经济的主导地位。
根据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经验,像我国这样,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的国家,发展潜力是极其巨大的。我们常常宣传我国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国际上外商也普遍承认这一事实。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商来华投资更加积极、踊跃,其原因无非就是看中中国大市场。但现实情况却是我们摆在家里的市场不去占领,反而一个劲地跑到国外开拓市场,似乎有主次“颠倒错位”之嫌,此其一。其二,要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我们应该注意外资、外商来投资发展有如浮萍。因为外商能将国际产业迁移到中国,就完全有可能迁移到世界上他们认为最能赚钱的其他地方。再有,外资企业需服从其跨国公司总部意愿,与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不同,对外资企业我们不能强人所难。但内资企业根在国内,国家可以调控。外资企业根在国外,存在一些调控不到的地方。
二、积极发展内需经济,向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模式过渡
中国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不可忽略的事实。发展自己的大市场,势必应采取内需主导型的发展战略。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思路时,讲到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产业化的思想,讲到城市化发展的政策理念,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等,归结为一点就是发展内需经济。新一届政府提出大力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实际上也是注重发展内需经济。
但是积极发展内需经济与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存在差距。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不可能一日之间完成。我国国土辽阔,地区发展差距大,所以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分步骤、分地区逐步推进。况且我国外向型经济也不是没有任何发展空间了。
笔者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大,在不同地区可分别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大致设想如下。
1、在东部地区率先实施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在中西部地区仍保留我国对外资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
2、确立内需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应以刺激个人消费为主。国家制定政策应积极支持、大力发展为个人消费服务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我国的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产业也是相对比较落后,同样需要积极发展。
3、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内需经济还应注重发展农村经济产业化和城市化。我认为,农村经济发展应该产业化和城市化同时推进,其核心就是消化和吸收农村人口居住在城市、工作在城市。
4、当然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关键是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当前我国在发展经济方面,许多技术都是由外商协同外资带来,中国通过提供劳动力、土地、厂房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生产要素,然后在中外合作框架下,组成企业,开展经营。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企业所需技术要依靠自己努力或是引进或是自主研发,资金自己筹集,管理、营销自己掌控。政府提供的政策环境应能让企业自己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这个环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实现法制经济,让所有的企业都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下竞争;二是建立中观调控体系,让商会、协会、行会等中介组织自由组建,并赋予中介经济团体具有调控企业、规范企业经营行为能力。在国外就是行会、商会指导、监督、规范企业行为;行会、商会制定技术标准,打击假冒伪劣;行会、商会维护市场秩序和培育商业道德。相应地政府应加快职能转变,将管企业的职能移交给行会、商会、协会。并且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的一条经验我认为可以借鉴,就是政府制定政策,半官半民的特殊法人经济团体分工担当政策的具体实施者。这样政府机构职能可以更加简化,而中观调控体系可以更有效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