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03
/ 3
 [摘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有赖于构成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谐互动。然而,当前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机制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由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际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构建和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当前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中诸多不和谐因素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际;实效性

  
  一、当前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和谐因素
  
  1.社会环境不和谐。改革开放后,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由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规律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刻,加之受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误导,一些地区、部门和企业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忽视环境和资源保护,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这种社会大气候的不和谐给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2.施教者与受教者地位不平等。受“主(施教者)一客(受教者)”模式的影响,在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施教者被看成是唯一的主体,受教者则被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被忽视。施教者在很大程度上把受教者视为灌输的对象,无视受教者的自主性、能动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施教者的单向活动。这样,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施教者的“独语”,而受教者则成了名副其实的“美德之袋”(科尔伯格语)。这种教育方式必然引发受教者的强烈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3.教育内容整合性不足。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思想、生态道德和生态法制教育三大内容。从现状来看,教育内容的单项性较强,这三大内容在学校公共课及各大媒体中均有体现。但其整合性却严重不足,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难以发挥其整体优势。
  
  4.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教育目标的整体性,而忽视教育目标的层次性。由于受教者仅仅被当作被动的客体,因此整个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便被视为是生产标准化“产品”的过程。这种标准只重视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而轻视个体需要和个体价值,忽视受教者的认知特点、身心发展需求和思想道德形成的基本规律,轻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现代人格品质和良好个性的培育,不能把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受教者所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导致自身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吸引力。
  5.教育机制不健全。(1)动力机制方面表现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动力不足。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动力。在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者的生态道德需要只是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但由于受“美德袋”式思想政治教育缺陷的不良影响,受教者的主体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因此缺少转化为接受生态伦理的现实动力。另一方面,从施教者来看,他们需要的满足途径亦相当缺乏,难以获得社会应有的尊重、理解和支持。(2)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不能及时有效地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动态,从而做不到提前了解、提前预防。(3)反馈不畅。缺少专门的反馈机构,反馈渠道不通畅,反馈信息片面。(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这主要表现在激励手段缺乏、激励方式缺乏。(5)保障不到位。在硬实力上,教育缺乏相应的物质和经费保障;在软实力上,教育队伍不稳定和素质参差不齐。(6)评估意识淡化,评估标准缺乏科学性。
  6.教育功能失调。(1)片面强调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忽视个体开发功能。过分强调为国家、为集体的教育目的,而忽视了个体价值的自我实现。(2)片面强调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经济服务功能,忽视其他社会功能,如文化传承功能、凝聚功能、审美功能等。
  
  二、实现主体际转向,构建和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
  
  由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际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转向,是解决当前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的客观要求。
  主体际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人”为终极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主(施教者)-主(受教者)”以及“主(施教者与受教者的复合主体)-客(教育资料)”两者关系的统一体。主体际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如下特征:(1)主体双方是共在的,能够彼此了解对方的需求;(2)主体双方具有相同的地位和权利;(3)主体双方是平等的,通过沟通对话的方式解决问题,反对强制和压迫;(4)主体双方承认且遵守共同认可的规范;(5)主体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共存的。总之,主体际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结构的和谐,为和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指明了方向。
  1.构建和谐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环境。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社会环境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和谐教育环境的形成,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形成社会合力,使社会环境朝着有利于提高施教者和受教者生态思想道德素质的方向发展,维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良性动态平衡。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各要素(家庭、学校、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社会媒体)综合平衡、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各要素的互动,建立一个统筹区域发展,协调行业利益关系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社会环境,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构建和谐的“主-主”关系。(1)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施教者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级主体,它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效。具体讲,施教者一方面须不断用科学的生态思想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主体际的良性互动和关系和谐。这要求施教者树立平等意识,将受教者视为与自我完全平等的主体;树立信任意识,相信受教者的觉悟和水平;树立民主意识,倾听受教者的呼声和建议;树立服务意识,满足受教者合理的需求;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推进受教者的全面发展。(2)实现受教者内部结构的优化。受教者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级主体,其内部结构和谐与否,也会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实效。由于社会发展的失衡,受教者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设置了许多障碍。因此,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域差距,协调行业利益关系,以此来建立一个和谐的受教者的内部结构,成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3.充分发挥教育客体的整体优势。和谐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复合教育主体以教育客体为底板双向良性互动的过程。和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涵盖着生态思想教育、生态法制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三大内容。生态思想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受教者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生态法制教育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生态权力教育、生态义务教育和生态责任教育。为克服现代环境危机,环境法治至关重要,而环境法治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公民理解其精神实质,生态道德教育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它通过知、情、信、意、行五个环节的教育,将生态道德内化为受教者的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进行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不断地将教育客体加以整合,发挥其整体优势,才能为和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构建提供科学的底板。 4.实现教育目标整体性与层次性的和谐统一“生态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因此将受教者培养成环境友好型社会所需要的“生态人”,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目标。然而,由于每个人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经历不同,因此对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所遇到问题的性质和看问题的角度等必然会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施教者在开展工作时必须根据受教者的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根据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确定所需的教育内容及其有效的教育方法,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生态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的层次性和整体性是辩证统一的。只强调目标的整体性,而忽视其层次性,生态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目标就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终难实现;只强调层次性,忽视整体性,各个层次的工作就会失去方向性、原则性和先进性。
  5.实现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和谐。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一个由动力机制、预警机制、调控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1)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拥有适度的动力,才能保持其持续、健康地发展。因此必须健全教育的动力机制:一是政策导向机制。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明确其所倡导和反对的思想和行为。二是利益导向机制。生态思想政治教育须培养人们正确的义利观,使各种利益统筹兼顾。三是精神导向机制。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在于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四是创新机制。创新是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永葆青春活力的源泉。(2)及时准确地把握受教者的思想动态,是做好生态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大环境和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小环境一直处于变化发展之中,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生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建立一个教育网络信息系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们的思想动态,以此来全面分析和了解社会上存在的不正确、片面的思想认识,有害的社会思潮等,从而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提供信息和应对之策。(3)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建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调控机制。一是实行目标管理。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取得有赖于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协调配合。通过目标管理,赋予各部门和有关人员明确的定性和定量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二是健全反馈体系。及时准确地了解生态思想政治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确保实施决策、领导中心正确指挥正确领导。(4)健全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一是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相结合;二是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三是环境激励与情感激励相结合。(5)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一是组织领导保障。加强和改善党对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保证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的完整性。二是制度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生态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应依靠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多种手段来实现。三是队伍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要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作保证。四是物质保障。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大投入,改善教育条件。(6)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一是评估的标准。评定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标准应看它是否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否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是否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是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二是评估基本原则。包括政策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静态和动态相统一原则等。三是评估方法。包括实践检验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

  6.实现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和谐。(1)加强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导向功能。导向功能包括理想信念导向、奋斗目标导向、行为方式导向。理想信念导向就是通过生态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受教者形成正确的生态理想信念,并通过生态理想信念来凝聚社会,指导行为;奋斗目标导向就是通过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目标转化为受教者的奋斗目标;行为导向就是按照生态道德、生态法纪的准则对受教者行为进行导向。(2)强化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就是通过培养、提高人的生态思想政治素质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江泽民所强调的:“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种育人功能具体表现在,帮助受教者完成生态思想政治的内化与外化,培养科学思维,促进人格的和谐完善等方面。(3)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发功能。所谓开发功能,就是通过生态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开发功能,是因为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人的能动性是有层次和深度的,它不可能自发地完全释放出来,而需要对其进行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