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在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教学时,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本文从教学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推动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行为引导型;模式;主动参与
“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应用,给教学带来了新气象。走进课堂听课,充分感受来自学生、教师、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变化。课堂上,从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到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可喜的变化——多了生气与动感,不时有学生的真知灼见。但随着“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深入开展,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显现出来:如何使合作学习更有效,怎样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参与,如何防止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应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等等。
我校试行“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来,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很多形式主义的问题:为让学生动起来,就兜着圈子提问;为体现师生合作,就进行小组讨论;为完成多个教学环节,就在课堂上开展许多活动,过多占用有效的学习时间,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僵化的模式。
现象一:课堂包装化有的教师将“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因而将重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化上。一节课中形式多样而复杂,恨不得把各种教学方法都一一展示出来,一节课后讲桌上摆得花花绿绿。不要说每天都这样上课,就是偶尔上一次,也够教师准备一番的。
现象二:教学模式化有的教师把合作探究学习变成一种点缀、一种形式、一种模式,成了机械刻板的操作。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或程序,每节课照着去做,总有一种贴上的感觉,好像在完成一个过程、一道工序,看上去很有创意,细细品味才感觉到缺乏深入思考。
现象三:参与表面化课堂上无效提问和讨论过多。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重复简单问题,表面上看学生、教师都参与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仔细分析会发现,学生的思想仍停留在同一水平上,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教师的问题,但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在“灌”,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现象四:多媒体滥用化“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倡导创设情境,结果一些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制作课件上。评课时,把教师讲课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项指标,而不管用得好不好,似乎教师授课不用多媒体就不能算一堂好课,这是一种误导。场景的设置并不一定都要采用计算机,许多情境设置都是基于生活的,根本不需要昂贵的器材。
我们在试行过程中,由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不断引发一个个疑惑,在疑惑中不断提出一个个研究专题,在探究中不断解决一个个问题,即在提出问题、课前探究、课堂实践、课后反思、解决问题中不断推进“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试点之初,教师手中仅有一本教材,没有任何资料,这对于已经习惯在教材上找答案的教师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挑战。面对这种困难,教师感到必须研究学习,不然就无法走进课堂。
问题一:如何使课堂“活”起来刚开始,教师虽然接受了一些新的理念,但陈旧的思维观念禁锢着他们的头脑。一进入课堂,还是过多注意书本知识的传授,而不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机械而程序化。鉴于此,每次教学观摩前应进行理论学习,不断交流,使教师对“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有进一步认识:课堂活表面上是内容活、形式活、情境活,实际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要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必须做到三个转变: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转变,强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内容转变,提倡变封闭为开放,教学内容要有开放性。
问题二:如何“放”与“收”试行“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以来,教师更多地反映课堂比以前“乱”了。怎样做到“动而有序”而不是杂乱无章?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课堂教学,不是注重热闹场面,而是针对问题深入研究思考。为此,教师课前就应设计好问题,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应抓住关键,及时给以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时,应该把握怎么收放,何时收放,做到收放适度,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问题三: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什么是参与,每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应该说“站起来发言”是参与,但只是一种行为参与。参与的关键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有没有独立思考。怎么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呢?笔者在与教师交流时发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应当创设情境,巧妙设问,引发学生心理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处在一种“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尽可能地说。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
问题四:如何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教师投入过多的精力开发一次性课件,应当根据不同课堂特点,对多媒体进行创造性、多样性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应用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要真正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融为一个整体,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推动“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的应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