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8
/ 3
论文摘要摘要:在直属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是教育部为培养优秀教师而采取的又一重大举措,针对免费师范生的独特性,其教育应侧重实践性,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倡导成为必然。实践性教学体系应能兼顾师范生学科——教育——心理发展的需要;符合师范生认知发展的规律;有助于其专业精神的养成。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建立以教育学院为主导的培训基地以便有效利用培训资源,
  
  2007年,当中国教育改革浪潮方兴未艾之际,教育部又推出了“师范生免费教育”这一重大举措,为新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抹上了浓重的一笔。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签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办发[200734号,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通知指出,国家将从2007年秋季入学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开始招收免费师范生并实施免费师范教育。“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成为这一改革的新的理念。这是有别于传统师范教育的全新的要求,是一项创造性的教育发展战略,既有别于传统师范教育的单纯“免费”,又不同于直接针对农村教育新问题的单项“支教”,它是一项整合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融未来教师培养和农村师资队伍更新和建设为一体,同时也是集师德培养、教师专业化素质养成、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提高为一身的综合性工程。为达成免费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完成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任务,对于正在转型中的师范大学来说,无疑是一项需要进行深入探究的新的任务。而且所涉及的新问题很多,从宏观的政策保障、微观的学校内部管理和运行体制,到培养方案的设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等。西南大学从上个世纪80年代便率先在全国开始探索师范生培养的新路径,提出了旨在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技能和“临床见习”经验,更新农村师资队伍的“顶岗实习支教”计划,该计划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肯定,并以文件的形式将这一形式变成为对所有师范生的培养要求,纳入了整个师范生培养计划。本文欲在此基础之上,从免费教育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构方面,对新形势下的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
  
  一、免费师范生的教学体系应是侧重于学生从教体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免费师范生和普通师范生的最大不同在于学生从业目标、任务和未来从教区域明确,在学期间无须中断学业为找工作分心,整个四年的学习时间可依据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进行完整规划。因此,免费师范生和普通师范生相比具有专业态度明确、学习时间连续、学习资源集中等优势。这些特征决定了免费师范生的培养体制是一种定向式培养体制。但它又和传统的定向式师范教育培养体制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新型的定向式师范教育,具体表现在摘要:
  第一,它是一种“新型的”在职定向师范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从一入学开始便有了准确的工作定向和职业定位,也就是说他们将于学校毕业时直接服务于基础教育。由于未来工作性质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使得对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可采用学习和试教相互交替融合的形式来进行。
  第二,它是一种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的教育。教育部规定免费师范生入学前和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实施办法》要求各级政府对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中心财政对接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中西部地区给予一定的支持。地方政府和农村学校要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服务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周转住房,因此,免费师范生在学期间可依据生源地的教育实践需要合理制定个体发展规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
  第三,它是一种强化师德基础,知识、能力和态度协同发展的教育。从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对免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的设定看,已体现了重实践性的特征。各学校都根据自身的实际,结合培养学校、任职单位和学生个体发展等方面的需要制定了适合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协同发展的教育规划。如西南大学非凡注重免费师范生师德的培养,在面试时强调了对免费师范生从教理念的关注。在各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中,在继续已有的服务于农村和基础教育传统的基础之上,探索新路,重点突出对免费师范生服务于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意识的培养和争做新时期优秀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环节练习。
  免费师范生教育的独特性以及政策优势决定了其培养体系应更加侧重于学生的从教体验,这既可弥补传统师范教育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技能养成培养模式的缺陷,也可缩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适应期,同时可合理整合教师教育的配套资源,做到培训资源间的优势互补。二、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和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提出直接针对的是理论性教学,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指在师范生培养和培训期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参和性、体验性、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强化学科专业、
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非凡是未来教师“,临床”教学技能的养成体制。由于体系关注实践性特征,由此决定了这一体系的内涵主要由布满动态活动元素的基础课程、观摩课程、体验课程和实做课程以及实施基地这一系列课程的程序和保障体制所构成。具体内涵和建构过程如下摘要:
  
  (一)依据学科——教育——心理兼顾原则构建组合式基础课程模块
  基本的理论知识是师范生能力和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另外,实践教学体系也不能离开理论学习的支撑。因此,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就是为满足师范生整体理论水平的提升而设计的。但为免费师范生特制的基础课程和传统的师范教育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师范教育课程结构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专业课程;重理论知识学习轻实践技能培训。而免费师范生的基础课程的构建除应体现学科发展的需要、教师职业专业化发展需要外,更应注重免费师范生在道德品质塑造、心理发展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需要,因而,基础课程模块的设置可围绕学科——教育——心理兼顾的原则进行构建。学科专业类课程是指教师任教的学科类别,其构建应能既反映学科基础、学科认知方式和学科发展前沿,又能有效地反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教育类课程主要针对教师工作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化发展需要而形成,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有助于师范生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态度和全面的教育技能和方法的养成。心理类课程主要针对教育活动和其他实践活动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是以人和人而非人和物的交往的特性而建构的。而影响人和人交往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这类课程应有助于师范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心理状态,以使未来的教师能调整好自己,有效地实施教育。
  
  (二)基于熟悉——实践——反思的普遍认知过程规律形成教学活动序列
  和其他类型的培养方案相同,实践教学体系的价值也需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而良好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认知过程规律才得以实现。从熟悉论角度看,人的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养成和思想的升华必然要通过不断的熟悉、实践和反思才能得到推进。这是人的熟悉不断升华的普遍性规律,而要形成适合免费师范生独特的教学活动模式必然要和未来教师职业需要、师范生的认知特性以及培训学校能提供的教育可能密切相连进行思索。现代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需要未来教师所具备的是实践性极强的知识和能力组合。从师范生的认知特性看,需要经过职业意识养成、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态度确立等几个重要的认知阶段。因此,免费师范生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施环节在具体课程教学实施环节方面应超越传统师范教育的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方式重熟悉轻练习的状况,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应大量引入新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使学生学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在课程学习中自然解决理论学习和实践相脱离的新问题,并加深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免费师范生的发展离不开对教学的感悟和体验,为此,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应充实大量的观摩、见习、微型教学、实做和实习等体验式教学序列。和传统理论性学习同技能养成学习完全相分离,并采取分段的学法和做法不同,体验式教学活动序列应完全和理论性学习相融合,遍布于四年的不同时期和阶段,使免费师范生在不同的学年和学期里都能把熟悉——实践——反思的学习和活动方式融会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新问题中学会认知,在体验中学会反思,在熟悉、实践和反思中不断升华自己的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
  
  (三)以意识——观念——理念的思想形成规律为指导,养成学生的专业精神
  决定免费师范生最终能否发展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关键在于能否养成他们符合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态度和精神。而影响教师专业态度和精神的重要元素是能否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理念的发展具有阶段性,首先表现为观念的形成,第一阶段表现为“意识”。它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主观反应。是熟悉的初级阶段,它是外部信息在主体意向参和的情况下被认知和加工后形成的“信息团”,受感觉加工器、主体的需要和选择意向调控。意识的形成靠的是主体能动的对外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第二阶段表现为“观念”。它主要反映主体对事物“个”的特性的熟悉,是主体感性熟悉的结果,需要主体运用“知识”和“经验”去把握,第三阶段表现为理念,它既反映主体对事物“类”的特性及其规律的确信,也包含着主体积极的、认可的态度和信念。它融目的性和规律性于一体,是主客体的和谐和统一,是观念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现实和理想的高度融合。它是在主体的理性和德性中创生的,教师专业精神的形成以理念为基础,以理性和德性为核心。理性和德性的形成会融入太多的个体的体验和经验,因此,对免费师范生专业精神的养成需要德高望重的师范教育者的示范、引导、细心关爱和呵护。导师制、不定期的专家讲座、中学优秀教师的成长经验报告、师范生在教育观察、见习和实习中的自觉感悟和反思都有助于专业精神的养成。三、实施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办法

  
  强调实践教学多年来一直是师范教育的工作重点,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其效果并不如意。非凡是直接针对师范生实践技能练习的教学实习和见习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形同虚设,不少探究者对此种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较有深度的分析,非凡指出现行教育体制之下,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的迫切需要和地方学校自我保护意识之间的严重矛盾。我们认为,要改变这一矛盾的现实绝非一日之功,也非某一所学校之所能,探索新的路径,实现充分有效的实践教学应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西南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探索,2002年开始全面实施的“顶岗实习支教”模式已经初见成效,为解决师范生的实践教学技能养成矛盾提供了有力的借鉴。该模式是将师范生的教学实习时间由原来的三个月延长为半年,学校将实习学生派往边远贫困地区进行顶岗支教实习,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和当地教委共同合作,将顶岗下来的农村教师进行集中的教育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到新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该模式得到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国内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在国内教育界引起重大反响。其操作模式已经成为一条重要经验被国家教育部所采纳。但是在全面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的背景之下,我们仍需要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探索出更易操作、更有效果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此需要建立一系列保障办法,我们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摘要:
  
  (一)形成师范院校内教育学院和相关学院间协同的课程体系和合作并进的教学关系
  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最大特征是其整合性,学生所应获得的是完整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体系,而非割裂的、零碎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组合。整合性的获得首先需要课程的综合性作保证。然而,传统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却是各自为政的。学院的优势主要在于学科专业优势,其结果必然会过分强化师范生对学科专业的学习、淡化教师专业学科和实践技能性学科的学习。免费师范生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实施需要负责师范生学科专业发展和负责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学院共同完成。而协同的课程体系和合作并进教学关系形成的主导者应来自于教育学院。
  
  (二)利用政策优势建立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培养基地,和基础学校建立互助合作的伙伴关系
  教育是艺术性的实践活动,对实际教学新问题的艺术把握需要教师具有实践聪明和能力,而它们需要在不断地对实践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在《实施办法》中也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应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便利条件。在免费师范生接受师范教育培养期间,通过密切联系中小学的培养内容和活动形式能更为有效地发展师范生的教育聪明和实践能力,缩短师范生的教育生涯适应期。在大学和中小学的合作中,大学教师和师范生能更加真实、有效地了解中小学的教学实际,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师范生进行培养;中小学校的教师也能在和大学教师的交往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提升实践性反思能力。
  
  (三)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免费生教师队伍
  科学的课程设计,精心组织的教学实施,高水平的引导,良好的行为示范都离不开高层次、高水乎的教师的参和。各学校应围绕培养造就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目标,设计整体培养方案,非凡要根据基础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精心制订教育教学计划。要严格执行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制度,布置名师给免费师范生授课,选派高水平教师担任教师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鉴于免费师范生培养和发展的定向特征,在各学院建立师范生培养导师制度。建立指导教师——探究生(硕士和博士探究生)——免费师范生培养联合体,实现立体的传帮带体系,为免费师范生成为未来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家打下坚实的教育理论和探究基础。
  
  (四)建立教师教育能力培养和练习中心,创设“虚拟实践教学场景”
  现在的教师教育培养中,实践教学技能的培养是一个突出的新问题。如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实习和见习时间短,通常只有三个月的时间,而真正用于教学实习的时间则不到一个月,师范生根本无法达到未来教师的“临床”教学实践经验的要求。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实习和见习基地学校选择困难。许多学校非凡重点中小学经常因不愿意打乱其教学秩序,影响其升学的原因而拒绝接收实习师范生,即使是接收了,也不能实现充分、有效的实习和见习。这使得师范生在进入实际教学之前不能感受高水平的教育要求,从而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意识。现有的“顶岗实习支教”模式虽然能够解决师范生的实习时间新问题,但却因为大量的教学工作和师范技能练习的缺乏也不能很好地使其得到理论上的提升。为了解决这一新问题,学校可在继续上述途径的基础之上创设专门的教师教学能力培训中心。各学院在制定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时,应结合课程设置和建设在每一阶段设计教师教学技能练习。在教师教育能力培训中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建设“虚拟教学场景”,利用微格实验室,实现教学观摩、实践教学、名师指导的简约化。大力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充分调动相关资源,实现理论课程教学、教学实践练习的优化。我们认为,这是当前解决免费师范生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的一条有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