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国外思维教学创新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国外思维教学的创新模式,在真正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对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行为进行了分析。
一、戈登发散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
由W·J·戈登和他的同事们设计完成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趣而令人愉快的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共同来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在平时教学训练中,学生们往往用“类比法”来“玩乐”,由此得到放松并且开始享受到形式越来越多的比喻性对比的乐趣,然后学生们使用类比来解决问题。
戈登把发散思维训练的基础建立在四个假设上:第一,创造力的重要性也表现在日常活动中。大多数人把创造思维在艺术、音乐方面的巨大作用联系在一起,再不就联想到聪明的新发明。戈登却强调,创造力是我们日常工作和闲暇生活的一部分。他的模式用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表达力、人际沟通以及对社会关系的洞察力。第二,创造过程一点也不神秘。它能够被描述出来,而且可以直接通过训练来增强人们的创造力。戈登相信,如果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创造过程的基础,他们就能学会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以至于在将来的工作中运用这种理解,独立地或者集体地提高自己的创造性。第三,创造发明在所有领域——艺术、科学和工程技术都是类似的,而且它们都依赖于相同的智力活动过程。第四,个人发明和集体发明(创造性思想)是非常相似的。个人和集体是以极其相似的方式产生出思想和成果的。
戈登发展思维训练的特殊程序来源于一系列创造心理的假设:
第一个假设是:通过将创造过程带进意识层面,通过给创造性提供明确的帮助,个人和群体的创造力能够得到提高。
第二个假设是:创造活动基本上是一个情感活动过程,一个需要非理性成分和情感成分来强化的智力过程。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性的和需要智力的,但是非理性因素的加入可以增加产生新观念的可能性。
第三个假设是:对某些非理性的和感性过程的分析,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通过建设性地使用非理性因素而增强他们的创造力。
戈登发散思维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比喻活动实施的。比喻是建立一种相似物之间的联系,是用一种事物或观点替代另一种事物或观点来进行的两者的比较。通过替代产生创造过程表现在把熟悉的事物与不熟悉的事物联接起来,或者从熟悉的想法中得到新的想法。
其一,拟人类比法。拟人类比法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移人到被比较的观念或物体中去,必须感觉自己已变成了问题的物质因素的一部分。
其二,直接类比法。直接类比法是两个事物或概念的简单比较。这个比较没有必要确认两者的所有方面。它的作用只是简单地把一个对象或问题情境的条件换为另一个条件,以求获得对它的新的观察角度。
其三,矛盾压缩法。把矛盾的两个事物凝缩在一起。矛盾压缩法为探究新课题提供了最广阔的洞察力,能反映学生把某一物体的两个不同的评价标准融合在一起的能力。
戈登的教学模式是以发散思维训练程序为基础的,其中之一(创造新事物)的目的是把熟悉的事物看为陌生,帮助学生用一种新的、更富有创造性的眼光看待已有的问题、观念和产品。另外一种方法(把陌生的事物变得熟悉)被用来使新的、不熟悉的观念变得有意义。虽然两种方法都使用了三种形式的类比,但是他们的目标、体系和反应原理各不相同。
发散思维训练的目的在于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创造力。同学们分享他们关于发散思维的经验,由此形成一种伙伴关系。他们通过观察其他同学对某一观点或问题的反应而相互学习。对他们的想法的评价标准是对集体的研究有所帮助,发散思维训练程序有助于创造一种平等的同伴关系,个人坦率地拥有自己的想法是这种关系的惟一准则。
二、威廉姆斯教学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模式
美国著名的创造性教学研究专家威廉姆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性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一个是创造性思考能力,即属于认知范畴的那些因素;另一个是创造性倾向,属于个性的范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他的三维空间的创造性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创造性教学的目标不仅仅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考能力,还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为了达到这两个方面的目标,教学必须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学的内容三者之间协调一致的活动。威廉姆斯构建的三维创造性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教学内容,列举了语文、数学、社会、自然、音乐、美术等当前中小学课程中的6门学科。
第二个层面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或者说教师的教学策略。威廉姆斯提出了18种教学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
其一,思辨式。矛盾法,发现一般观念未必完全正确;发现各种自相对立的陈述或现象。归因法,发现事物的属性,指出约定俗成的象征或意义,发现特质并予以归类。类比法,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发现事物间的相似处,将某事物与另一事物做适当的比喻。辨别法,发现知识领域不足的空隙或缺陷,寻觅各种信息中遗落的环节,发现知识中未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