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07
/ 3
[摘要]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仓库”,而是课堂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不再是获得僵化的、无生命的、死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通过解决问题、作出预测、构建和检验假设等不断生成新知识、新意义的过程。一般来说, “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可以分为:遭遇问题情境,探究与调查,展示与反思。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教学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可以互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仓库”,而是课堂学习的促进者;学习过程不再是获得僵化、无生命的过程,而是一种通过解决问题、作出预测、构建和检验假设等不断生成新知识、新意义的过程。一般来说,“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分为:遭遇问题情境,探究与调查,展示与反思。
  
  一、遭遇问题情境
  
  我们不妨先看一位教师为小学生所设计的问题情境:
  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将接待来自美国、法国等的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全体执行委员,他们来上海参加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同时参观学校,了解中国教育。工作之余我们将安排他们看看上海的风景,尤其是我们学校附近的城隍庙旅游区。但是老师们也不熟悉城隍庙的情况。请你们一起帮忙为外国专家设计一下如何参观城隍庙旅游区,使他们在半天时间里(约三个小时),好好欣赏优美的景色,为亲友购买一些礼物,品尝上海的小吃,等等。请你告诉他们具体的方案以及可能需要的费用。
  仔细分析以上问题情境,我们不难发现教师所精心设计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呈现的情境必须是学生学习或生活中可能遭遇到的实际问题情境。问题要与学习者的现实生活或未来职业有关,这不仅能使学生看到学习活动的现实价值,激发其好奇与探究的愿望,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学会用真实世界中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第二,问题中必须含有许多未知的、模糊的成分。问题的边界和范围的陈述比较模糊,参数不全或没有限制,逻辑关系较为复杂,问题反映的情况比较棘手,解决此类问题往往没有普遍认同的策略,也无任何固定程序可循,因此必须进行探究、调查,才能发现问题的症结。
  第三,问题必须能够确保不止一个正确答案。从不同的侧面能够找到问题的多个答案和解决方法,这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从而激励学生进行更高层次的思考。
  第四,问题的解决不仅要综合考虑多学科知识,而且还涉及到观察、推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等一系列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
  第五,问题的难度要以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为限。问题不能太难,它除了要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还必须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有一定的联系,从而引发出学习者新的想法。
  当小学生遭遇到上述问题情境时,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非常愿意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学校学习结合起来,但也有些迷茫,不知如何介入这种问题。因此教师有必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向其提供援助和搭建脚手架。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热身问题:你熟悉紧靠学校的城隍庙旅游区吗?你和谁去过那里?大约去过几次?每次需要花多少时间?买了些什么东西?还干了些什么事情?
  在热身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纷纷口头表达自己的经历。通过表征自己的经验,学生逐渐进入问题情境,从以个人喜好出发逐渐转换到以外国专家的需求出发,考虑游览计划。学生根据各自的经验,经过讨论与协商,将城隍庙的旅游活动分为参观豫园、观赏景点、购物、小吃四大类,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体验数学分类的思想。为了解决问题,学生意识到需要一定的分工合作,另外他们还缺少必要的信息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学生将问题分为四个子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分组,承接相应的子任务。
  教师在帮助学生划分学习小组时,要注意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在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可能会有显著差异,教师在划分学习小组时,要考虑让有较高语言能力的学生有可能去帮助语言有困难的学生。第二,当两个不同社会背景的成员之间存在敌意时,教师要非常谨慎地处理,最好把他们安排在不同的小组中。第三,偶尔会有一些学生从根本上拒绝在小组工作。通过适当地激励,大多数不情愿的学生会被说服去从事小组的工作。
  
  二、探究与调查
  
  问题的情境仅仅是“冰山的一角”,水面以下的部分有待于通过探究与调查揭示出来。
  探究和调查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订探究、调查计划;根据探究、调查得到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和调查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如在上文所提到的“城隍庙旅游方案”的探究与调查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处理参观豫园、观赏景点、购物、小吃四大问题。通过现场采集数据、咨询专家、上网等途径,学生就他们所负责的问题搜集所需信息。然后各个小组成员重新聚集到一起,分享他们各自的信息并就各自的子问题各个小组讨论出解决方案。

  为了设计一种整体的城隍庙地区的旅游方案,全班学生需要重新分组,每组由曾经承担过不同子问题的学生组成。重建的小组成员通过分享专一知识和技巧来相互指导以达到对复杂信息的掌握。每个学生在以前的活动中都有不同的经历,希望将自己提出的子问题方案作为总体方案的核心,由此小组内部展开热烈的讨论,对提出的各种方案的合理性进行评判。比如:某个曾经负责考察小吃的学生,在设计总体方案时,建议外国专家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品尝小吃,这个方案受到其他学生的质疑,他们借用曾经与外国游客直接对话中获得的信息——即外国游客更喜欢购物与欣赏,否定了那个学生的方案,建议重新修改旅游方案。在小组讨论中,当学生致力于得出“城隍庙旅游”的解决方案时,他们会提出数据信息,修正假设,围绕新的问题收集另外的信息,并且遵循批判性思维的严格标准。小组讨论结束后,每位学生都要负责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并要附上理由说明。 在学生动手进行探究和调查之前,教师要尽可能的帮助学生把步骤想清楚,最好记录下来,或制作成要填写的表格等。教师对可能发生的不安全的因素要予以强调;对可能明显不完善的地方,可以启发学生进一步完善。
  在学生探究与调查过程中,教师应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观察学生们的学习,为的是:找到一个可以观察学生思想的窗口,以了解他们哪些弄懂了,哪些还不懂;找出他们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需要帮助,教师必须及时给予支持。在此阶段,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某个核心的内容或概念作深入而细致的观察,多看看,看仔细一点;多想一想,设法改变一下。其次,教师还要注意用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调查中去。下面一些问题或许会有帮助:我们首先需要做什么?我们怎么分工,谁做什么?我们怎样使用这些物品和工具?我们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你想下一步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记录什么?做到现在,我们是不是需要观察其他现象?再次,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不同的意见和进行争论。在表达和争论的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要主动遵循教师制订的行为准则:用“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声音必须足够响亮,让每个人都能听到,同时还必须温和);每个人都要按次序发言;每个人都应该乐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尊重每个人的观点,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不能贬低别人,不能用言语、肢体动作或噪音弄得其他成员不舒服。这种表达和争论绝不是机械的、简单的过程,而是一种提高、一种升华,一种相互间的启发、补充和提高。
  总之,教师要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三、展示与反思
  
  当探究和调查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正式地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譬如:模仿科学家做科学报告;在卡片上撰写一段描述,并作出口头介绍;制作一张曲线图、表格或其他视觉表现形式;用表演或角色扮演表现他们的感想;利用模型建构一种物理表象;制作一份录像带、照片或录音磁带来表现思维活动和创建的意义;精心制作一个电子档案袋;等等。
  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必须投身于钻研观点、问题和其他人的观察报告,必须学习批判性思维的技巧、沟通的技巧以及叙述的技巧,这些都是有效描述个人见解的必需条件。在安排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什么?学生会怎样介绍他们的学习成果?学生会怎样解释他们的思维活动?
  一般来说,成功的展示具有六大特征:学生会生成作品以证明任务已经完成;学生会公开介绍他们的作品,并解释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会回答来自教师和同伴的质疑;教师会根据学生的作品介绍确定学习;教师会以学生的解释为基础,引导反思性思考;教师会用标准调节学生的解释和介绍。
  通过展示,教师可以评估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学生现在知道了什么以及如何设计随后的学习。展示结束后,为了邀请学生在分享和创建个人意义与集体意义的同时反省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一般来说,至少要为个人反思和班级反思各留五分钟的时间。
  反思是一种描述下列问题的行动:你已经感觉到了什么、领会了什么或对你自己有何意义;你正在怎样创建新的意义、怎样改变你现有的理解或怎样在学习情节内累积现有知识;你会因为一个学习情节而做些什么或更多地思考些什么。有效的反思通常具备以下特征:教师会引导一个对学习情节的集体描述;教师会收集资料,了解学生的个人看法;教师会指出重要观点和普遍存在的错误想法;学生会单独考虑自己的思维活动;有关学生思维活动的记录可以为学习提供支持材料;学生会在学习情节结束后重新审视自身的思维活动。
  教师引导学生的反思可以以各种方式出现,包括:课堂谈话、集体加工、小组对话或之后准备公开分享的个人写作。反思可以完全是私人的,也可以是部分分享的,还可以是公开与全班分享的。反思需要学生的诚实和信任,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移情,还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去完善。

  参与过“城隍庙旅游方案”探究活动后,大多数小学生都深有感触地认为,以前数学学习学生只知道解题,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也不觉得讨厌。但现在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并且是有用的策划活动,而且与数学学科有关,他们就特别投人,并且主动在课后连续地思考这个问题。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题,学生会自发再一次去城隍庙收集资料,或者上网查找,或者从书中查找。通过这类案例研究,学生能亲身体验数学与生活、数学号情境的关系,体验数学活动的实际意义。
  通过反思,学生和教师有机会重新思考他们的个人学习和集体学习,有机会开始用现有知识整合新的学习,有机会计划新知识的应用,也有机会在许多情况下为下一个学习情节设计策略。
  当然,以上“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并不是什么机械的程序,而是一种可以借鉴的思路。对于教师来说,针对不同的课题,可以根据其客观因素和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L2]JAMES W COOPER,Classroom Teaching Skills[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9:285
  [3]韦钰,罗威尔,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EM3,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3—34
  [4]王方林,在自由与约束之间:班级经营的实践与原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77
  [5]王方林,识读合作学习[J]学研究,2003(4):10-12
  [6]加侬,柯蕾,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宋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