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教育在历史性突破中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是引领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些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九方面:立足国情,正确选择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整体框架;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不断改举,扩大开放;尊师重教,始终把基础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突出位置;坚持教育公益性,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践创新,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主题;坚持科学发展,不断促进规模与结构并重、质量与效益统一。
[关键词]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经验
改革开放之初,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力挽狂澜,以恢复高考为开辟新政治局面的突破口,以科教领域拨乱反正为解放思想的先导,以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为对外开放的开端,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30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概而言之,可以归纳为以下九条。
一、立足国情,正确选择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始终清醒认识中国基本国情,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走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经验。
从国情出发,我们党与时俱进地提出教育的发展任务和目标,核心是将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出发点,以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活幸福指数为目标,实事求是地制订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
江泽民说:“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我们必须立足于这个实际,深化教育改革,使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胡锦涛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强调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须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要求党和政府在进行重大教育决策时,必须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把握全局,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避免作出与现实相脱节的急于求成的决策;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既不要自视甚高,又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而是要坚持把中国的基本国情作为推进改革深化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科学分析我国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我国教育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与新矛盾,更加自觉地坚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二、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整体框架
30年来教育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把优先发展教育放在重要战略地位,把教育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整体框架之中。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长远的根本大计。”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和人才,对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优先发展教育的共识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把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整体框架的各项政策的制定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党和国家深刻认识到,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强教育发展步伐,是解决经济社会原动力的根本措施。邓小平指出:“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江泽民指出:“我们的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及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需要相互协调、配套进行。”“在我们这样一个近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人类进入科技进步决定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新时代,提高全民族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江泽民进一步指出:“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开始由注重规模发展转向注重内涵发展,重心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在不同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始终把教育事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作为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紧密结合经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以务实求真的精神,以全局发展的观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六大提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表现了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也是将教育纳入国家发展整体框架的根本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