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外的课程标准中普遍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把它作为重要的理念和教学建议提出来,而且被列入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然而,直面课堂教学,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行动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建构等方面仍存在种种缺失现象,值得反思和商榷的问题依然存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问题设计;情境设计;过程设计;有效性
下面的片段,来自于一节小学数学研究课一商不变性质。
[片段描述]教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商不变性质(揭示课题),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有哪些疑问?想知道什么呢?
学生:什么叫商不变性质?
怎样才能使商不变呢?
商不变性质有哪些用途呢?
……
教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怎么研究呢? (教师出示算式:180÷60=3)
你们可以根据这个算式,对被除数、除数的不同变化用计算器算一算,看看能发现什么规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下面两个问题)
(1)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商会怎样?
(180+__)÷(60+__)=
(180-__)÷(60-__)=
(2)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会怎样?
(180×__)÷(60×__)=
(180÷__)÷(60÷__)=
学生:(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并发表意见)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从180÷60=3的例子中发现了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那么,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其他例子来验证这一规律吗?
学生:(试着独立举例)略。
根据同学们的观察、举例、验证,师生共同归纳,并媒体出示结论。
[简评]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的,结论的得出也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发现、总结出来的,整个过程经历了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表达交流——形成结论四个阶段,从结构和形式上看,符合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在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空间很小,学生不是自主地对问题加以界定,不是自主地设计探究方案,只是在一步一步执行教师发出的指令。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缺少平等对话,学生间的交往、互动少,学生的思维张力、情感投入、探究热情未能充分调动。这样的探究活动,丢失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这一本质特征,可以看作是用探究性学习的一般理念去适应传统教学的实践,是一种“形式化”“结构化”的探究性学习。
直面课堂教学,我们感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对于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关于探究方案的设计、探究问题的生成、探究行动的开展、探究结论的建构等方面仍存在种种缺失现象,探究性学习的本质与价值未能得到有效彰显,理念与实际、形式与实质、过程与结果仍不相适应,理论上的应然与实际上的操作,还存在一定偏差,这些值得反思和商榷的问题依然不可忽视。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是“主要”还是“重要”
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和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探索活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无疑是当今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从获取知识的角度来看,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或都需要采用探究性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对学生来讲,学习不需要探索和发现,只要把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以便再现或派作他用。人类的文化遗产博大精深,对于学生来说,大多数内容是不可能自主发现和主动建构的,为丰富学生的心灵和智慧,接受式学习仍然是当今课堂学习中较为常见的学习方式。况且,间接知识的接受学习,也不一定就是让学生被动地、消极地听讲,也不一定就是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完全可以是积极的、主动的和有意义的,实践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为此,周玉仁教授指出: “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接受学习不等于死记硬背,只要学生对新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又处处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水平考虑,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也是有效的学习。”所以,我们在强调探究性学习的同时,切不可过分夸大探究性学习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以探究性学习方式来排斥其他学习方式,搞一枝独秀。
二、问题设计——立足于适度、生成、有价值和富有挑战性
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整个探究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也随问题的解决而结束。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问题设计与展开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和教学目标是否能达到。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应当力求做到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