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素描过程是弱化色彩关系的过程,长期的素描训练使我们深深地陷入单色的造型中,虽然造型能力得到提高,却是以牺牲色彩为代价,扼杀了我们对色彩的灵感,素描的惯性思维,使我们很难摆脱在彩色画中因追求造型而呈现“单色”的窘境。在先素描后色彩这种教学体系下所产生的作品风格是“素描色彩”,它“规范”了中国美术界的“现实主义色彩”的固有色——酱油色。把色彩从素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发掘人的色彩潜能。
关 键 词:素描基础训练 素描色彩 现实主义 酱油色 色彩造型
一、素描“基础”置疑
素描从绘画诞生之初就开始了,是原始简单工具的产物。素描伴随着绘画一起成长,由简单到复杂,由主要是素描的方法走向色彩的表现。文艺复兴开始,素描趋于成熟,已经在线条的基础上使用明暗表现物体的立体感。随着美术院校的建立,素描基础训练也随之诞生,并普及到全世界的美术教育中。由于素描排除了色彩的直接表现,集中运用造型艺术的基础因素——比色彩更“基础”、更单一地去表现对象,所以它是造型艺术的“基础”。这种简单的推理似乎太过于简单,但是约定俗成的简单道理,笔者认为有必要考证它的合理性。
美术教育是先素描后色彩——先型后彩。在这种教学体系下所产生的作品风格,必然是素描加色彩,也就是达·芬奇或前苏联的“写实主义色彩”。“素描色彩”能达到一定的客观真实性,并具有“素描色彩”的典型性——酱油色。这种教学体系规范了我们的生产模式,形成巨大的模仿机器,专门生产所谓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好处仅在于它服务于大众。在没有摄影之前所追求的目标,人眼的感觉是以“像”为标准。可是,摄影已诞生160多年,“现实主义”的眼睛却没有多大改变,难道我们的“现实主义”就是这样的吗?答案是否定的!
1839年摄影的诞生,宣告了绘画的“死亡”。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绘画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印象画派的诞生使绘画创出了一片新天地。它冲破了素描的束缚,走出画室写生,直接表现光色,注重对色彩关系的把握,使真正的“色彩”显现出来。从这一点来说,摄影的诞生促进了绘画的发展。因此,素描可以说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种模仿生活、模仿自然、模仿眼睛看到的感觉,以“像”为标准的“绘画”,确实已经达到“绘画”的顶峰,在当时来说无疑是辉煌和正确的。但当摄影诞生了,再“像”也像不过摄影了,追求“像”的“绘画”还有意义吗?即使是有意义,还能把它当作我们美术界的主流,让其一枝独秀?可是,中国的“写实主义”者却无视这种“死亡”。
摄影发展神速,已经淘汰了几拨包括统治摄影界长达20年的“湿板时代”和连行内人都不熟悉的刚一露面就消失了的APS技术,现已进入数码时代。更迭之迅速,令人叫绝称快。可是,这部分“像”摄影的“绘画”,确实还“活着”,“现实主义”仍然是我们的主流,素描还是我们衡量色彩的标准——素描色彩。
素描的标准:造型、明暗、单色。长期以来美术界都有一个共识——素描好色彩一定好。这是一个悖论:⑴造型好不等于色彩好,因为有很多抽象彩色画,没有具体的型;⑵明暗好不等于色彩好,因为,素描的明暗法,只是用了色彩三大要素的色相、明度、纯度之一的明度,是单项的明度抽取和强化,是黑、白、灰的无色彩系列, 弱化了色彩的其他两项——色相和纯度。因此,不能证明其他两项和有彩系列;⑶单色好更不等于色彩好,单色是无彩,无彩不能证明有彩,更不能证明色彩好;⑷造型、明暗、单色都好也不等于色彩好,因为它不是色彩的标准,没有资格和权利来规范色彩。
长期的素描训练养成了一种用单色造型的习惯,这种惯性思维使我们在画色彩过程中不知不觉用单色造型,结果是用色彩画素描。素描只是用单色明暗法进行造型,使我们进入了一个误区——结实的造型掩盖了色彩的单一,素描关系取代了色彩关系,彩色画在素描的惯性思维作祟下,鬼使神差般地堕入素描造型的怪圈,养成了一种用单色造型的习惯,这种习惯形成惯性思维——在画色彩过程中不知不觉用单色造型,从而画出一幅单色造型好的“素描色彩”,便误认为“造型的好”就是“色彩的好”,这种错觉是“素描思维习惯”所造成的假象。不难理解,单色是无色彩,无色彩就是色彩的“死亡”,素描是色彩的“死亡”!
素描和色彩同是造型艺术的基础,都具有造型功能。只因素描产生在先,色彩产生在后;素描训练在先,色彩训练在后——先型后彩。素描先入为主,在造型上占有主导地位,却忘记了色彩也具有造型功能,而且是更具有合理性的造型功能。色彩训练是把色彩三要素的色相、明度、纯度完好无损地统一起来,可是素描却打破了这种平衡,强化了明度,弱化和忽视了其他两项——色相、纯度,导致画面只有明暗单色的素描关系,缺少了色相、纯度的色彩关系。本来素描应是色彩的一部分,一个要素——明度,素描却闹独立,强行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造成了对色彩的侵害和剥离,破坏了色彩的平衡。同样是基础,却一个被强化,一个被抽取;一个闹独立,一个遭劫持,双方矛盾、对立,不能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