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与意象的深度连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08
/ 3

内容摘要:电视舞蹈是一门运用电视语言解读和表现舞蹈语言的新兴艺术形式。电视舞蹈用镜头语言的有限视听和无限传播,将舞蹈有限的具象身体空间和无限的意象意境空间巧妙地连接起来,拉近其“心理距离”,在舞蹈情意、造型、律动等诸多方面尤显优势和特色。它也是与时代、科技、社会和大众等各方面互相联姻、有机结合的产物,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 键 词:电视舞蹈 电视语言 舞蹈语言 具象空间 意象空间 心理距离
  
  电视舞蹈是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艺术形式,它以舞蹈为主体,以电视语言为媒介,已渐渐为大家所熟悉和接受。电视与舞蹈的联袂,本非新兴事物,而随着近年来电视舞蹈作品从简单的拼凑变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品,具备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明显的艺术优势,电视舞蹈成为一门新兴艺术。它要求摄影师摒弃以往那种相对静止的拍摄方式,而着意于画面的流动以及点、线、面的结合;它不仅需要舞蹈演员具有更成熟的表演技艺,能完整、丰满地在一个小圆镜头前表现自己的艺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它要求那小小的镜头能够为人们展示舞蹈作品的深层意韵,打开另一个潜在窗口,将舞蹈巧妙结合的有限具象身体空间和无限意象意境空间呈现于大众。
  一、心理距离的拉近——具象和意象的结合
  舞蹈是以人体外在的肢体运动为手段,抒发人们内心世界的情感触动。外在的肢体运动就是速度、力度和线条的组合再现,对大众而言,是肉眼本能可接受的无异议信息,它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现实性、真实性和确定性,是一种大众的普通认同;而内心世界的情感触动却是超越现实制约和限制的自由元素,带有不确定和主观性。若要使由一个固定的外在肢体运动(具象)所萌发的情感触动(意象)成为大众认同的整体,唯一的途径就是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并非指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而是指原本欣赏对象肢体运动与触动情感间的距离,即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罗提出和创立的“心理距离”。据北京舞蹈学院平心教授所注释,“心理距离是指艺术形象及意象与具象或原型之间的心理距离,亦即指审美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距离,是记忆表象与想象表象及意象之间的距离,也就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距离。”①心理距离的拉近也就是舞蹈作品具象与意象的体现,是作品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本质与内涵、虚与实的结合,从而使观众感悟到作品中具象和意象的整体性,更加主观能动地接收舞蹈信息,与舞者产生共鸣。
  近年来,电视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使电视舞蹈作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1993年白志群编导的电视舞蹈艺术片《梦》,发展到中央电视台每周播出的《舞蹈世界》栏目,再发展到如今一年一度的电视舞蹈大赛盛会;而电视舞蹈大赛的赛程也从四年前的四天延展为现在的一周,比赛样式从最初单一的专业赛组扩充到现在民间、大众、专业、业余各个专场的设置。可见,电视舞蹈赢得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舞蹈艺术正借助电视这个媒体走出象牙塔,走进人们的生活。电视舞蹈已成为舞蹈普及教育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对电视舞蹈概念的定义为:电视舞蹈是一种借电视语言用人体的动作、节奏和表情反映生活的大众传播艺术。
  然而,最初舞蹈与摄像机的结合并不那么受欢迎,我们称那时的电视舞蹈片为“录师傅”。如果舞蹈专业人士被称呼从师于“录师傅”,是带有讽刺意味的,那么后来这个现象转变的原因是什么呢?电视如何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电视舞蹈又是怎样拉近“心理距离”的呢?笔者认为,主要是电视舞蹈在扩大、夸张舞蹈艺术样式所独具的表现优势和特征的同时,更好地糅合作品中具象与意象元素,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以弥补现场观看剧场舞蹈表演之不足。
  二、意象的准确表达——情感和意境的传达
  借用苏轼对王维山水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笔者认为,舞蹈艺术则是舞中糅情、情中立意,从而情中有意、意中有情。情是情感,境是意境。优秀的电视舞蹈作品,都能够在拉近“心理距离”时以有限的视听空间来更深、更广、更亲切地传达舞蹈的情感和意境。
  首先,舞蹈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长于抒情、拙于叙事。它是对人类社会的一种反映,表现人的思想情感的认识,体现人的精神力量,当然,它也是一种特殊的意思形态,更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正如《毛诗序》所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正的舞蹈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肢体动作中,它的精髓在于内心,它是心灵的对话,是情感的交流。可见,舞蹈是情感浓烈到极致、自然外溢的产物,是最直接、最酣畅地表达情感的艺术。不论是飘逸舒展的中国古典舞还是程式化最强的外国芭蕾舞,不论是娱乐性的民间舞还是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若要追求舞蹈艺术的较高境界,“情”始终是作品的一条主线。情感是一定思想认识的反映,艺术作品钟情于现实生活并相互渗透,二者统一熔铸在艺术形象之中。抒革命之情、抒友谊之情、抒男女间爱慕之情等,对人的思想洞察越深,作品中人物情感就能表现得越丰富。只有充分挖掘舞蹈动作的情感广度和深度,才能将日常生活的琐碎片段升华为感人的艺术,留下令人回味的舞蹈形象。相较于传统舞蹈表演样式,电视舞蹈在情感表现上具有更为丰富的手段,可以利用镜头的组合和语言的解说来自由地、立体地处理舞蹈动作,从而能够表达更复杂、更深刻同时也更生动的情感。


  其次,舞蹈也是一门讲究意境的艺术,尤其在舞台艺术日渐绚丽的当今,意境的创造更成为创新和立异的用力所在。舞蹈艺术依靠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舞蹈者在运动中不断出现的动作和姿态造型,构成舞蹈构图和舞蹈形象。这种运动的形体在舞台空间中的运动线,具有很强的形式感。无论是表达延续和纵深感的斜线,表达流畅和匀称的曲线,都可以给予作品以情感含义。舞者将动作节奏和造型姿态赋予一定的思想内涵并与服饰、音乐、灯光布景等因素融合在一起,在动静明暗、激情冷峻、冲突平衡等持续变化的运动性构图中,使舞蹈形象具有鲜活的生命灵气,体现出丰富的艺术意象,创造出深远的舞蹈意境。意境是情感的载体。电视舞蹈作品除了准确、贴切地传达情感,还需要整塑情感,给予情感一个完整、丰富、细腻、美好的传播载体。根据传播学理论,艺术传播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直接传播是指不通过人工制造的媒介而进行的传播方式;间接传播是利用传播媒介进行传播的方式。在电视机前观看舞蹈节目属于舞蹈的间接传播,剧场演出则属于直接传播。笔者以为,这就是一个“人眼”与“机眼”(摄影机)的区别:剧场演出是“人眼”的直接接受,所以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而电视舞蹈是“机眼”的艺术加工在先。机器是没有情感的物体,它不能将演员的情感直接传递给观众。这时,就需要构架一座桥梁,连通观众与演员。摄像师就担当起这份重任,他们得先自己理解舞蹈作品,品出其中的情感,然后利用手中摄像机采集那些能够表现这些情感的镜头,再进行复杂的技术处理,最终把一个完整而细腻的意境呈现在观众面前。只有当舞蹈表演成为一种平崛起伏的韵律、一个跳跃活泼的意向、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舞蹈的真正魅力才能充分释放出来,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品味咀嚼。而电视舞蹈艺术相较于过去的“录师傅”,最大的进步就在于意境创造手段的极大丰富和提高。
  我们知道,“录师傅”是舞蹈与电视的生硬结合,摄像机只是将演员肢体动作单纯地记录下来,若让没有舞蹈专业素养的人去看,就只是如形体操般的肢体动作,毫无生机。而电视艺术是以现代视频音频技术为传播手段,拥有画面和声音两个传播符号,可运用视听综合思维对世界进行多样化的把握和表现,不仅能够完整、逼真地呈现生活中美丽事物的原貌,更能为之添光增彩,甚至加入天马行空的想象、梦幻的元素,造就源于生活而又美于生活的绝妙意境。电视舞蹈片制作人,就是将电视艺术独特的传播特征运用到舞蹈中,进一步拓宽舞蹈语汇,将电视与舞蹈间的关系由加法变为乘法,塑造岀立体多姿的意境画面。
  近年电视舞蹈中将舞蹈情感、意境运用镜头语言完美展现的作品很多,例如2007春节晚会中最受观众喜爱的舞蹈节目《小城雨巷》:
  撑着油纸伞
  独自 彷徨在悠长
  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
《小城雨巷》的创作灵感来自戴望舒那首著名的《雨巷》,但是舞蹈完全摒弃了诗中徘徊幽怨的小我情调,升华为含有欢快、俏皮、友爱的大我色彩。摄影师紧紧抓住“悠长”“雨巷”“丁香”“芬芳”等关键词,利用多机拍摄、多样角度、明暗对比、虚实相衬,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雨巷的水墨丹青。舞台背景设计特别巧妙:用飘移的粉墙黛瓦、青石小桥,配合大屏幕中的水巷、小船和房屋,营造岀烟雨蒙蒙、温润清雅的氛围。摄像师又将这种氛围拆散为一个个生动的空间,镜头时而留在少女一扭一摆杨柳般的妙曼身姿上,时而停在大屏幕中水巷的小桥上,时而又跳到夹在少女胳膊下的油纸伞尖上,时而又从屋檐翘檐上划过,准确而细腻地为观众呈现少女们出门撑伞、提裙过桥、甩水收伞、欢闹嬉戏的一系列场景,在不经意中如春风化雨、滑入心间。更重要的是,电视画面所营造的连续时空变化,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欣赏到一种生命的节奏和韵律,放大和强化了诗化意境,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具象的特别处理——造型和律动的凸现
  情感和意境(合称“情意”)是舞蹈艺术的灵魂。除此之外,舞蹈还具有造型和律动的特征。电视舞蹈在这两方面同样显示了独特的艺术优势。
  1.舞蹈表演艺术转瞬即逝,具有特定的时空性。舞蹈者的动作节奏与造型姿态及其表现的思想内容都是在特定的舞台时空中发生的,都是以舞者动作语言实现的“现在时”时态而存在的。这种舞蹈艺术的现实时空性与电视时空具有时态同构性。影视艺术是通过屏幕平面来展现立体空间中的现实环境与人物行动,具有直观性,其艺术时空强调运动性与变换性,更逼真于现实时空,富于展现运动的真实性与生动性。就造型而言,电视舞蹈的优势在于:它可以用那小小的镜头对艺术作品的表现力进行适当范围内的掌控、调整。比如说,一个表情的变化,一个关节的运动,它都可以清晰、准确地展现,突出细致环节的艺术表现,给观众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力。这一点,是现有条件下的剧场表演无法为每一位观众提供的,即便是小剧场,亦不能达到如此细致的效果。而在丰富度上,电视舞蹈同样具有鲜明的优势:它可以充分利用电视录像设备和技术所产生的丰富视觉效果,一方面弥补人们现场观看舞蹈表演时视觉效果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创造出人们未曾见过的视觉效果,进行艺术再创造。在剧场,观众的座位是固定的,视角单一,注意的往往是整体动作的线条和力度、道具的运用以及整场的舞台效果。而电视舞蹈就不同了,一次电视舞蹈节目的转播或录制一般由几台摄像机从各个角度对准舞蹈表演者,有经验的摄像师和导演能够在适当的时间选择合适的角度和距离捕捉舞蹈动作,表现舞蹈。


  2.再谈律动。简单地说,律动就是人体有规律的运动。舞蹈的律动,是舞蹈者按照一定的节奏规律,通过自己的身体展示出来的具有特定文化韵味的运动形态。律动是舞蹈艺术最基础的一环,是大众对舞蹈艺术进行欣赏的第一步。若能有人指引观众,直接找到律动点,那么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理解将会更快、更准、更深一些。事实证明摄像镜头是能对此胜任的,比如在2006年春节晚会上一炮走红的舞蹈节目《俏夕阳》,作品是根据皮影戏改编的。我们知道,皮影的材质较硬,人物动作比较僵硬,不够圆滑丰满,这是它在艺术表现上的不足之处。《俏夕阳》的编导将其改编成舞蹈后却非常巧妙地将这点不足化作舞蹈作品的律动,使它成为一个看点。舞蹈的整体感觉就是梗、顿、点、急,最具特色的动作是“梗脖”。在表演中,但凡出现这个动作,电视画面都会呈现舞蹈演员的侧面,更明显地突出“顿”的效果。而反复地再现这一角度,无形中就强化了舞蹈律动,指引观众更好地体会其特色。
  结语
  至今为止,电视舞蹈仍然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但是它与时代、科技、社会、大众等各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发展,这也是舞蹈这门传统艺术样式在现代社会中的另类阐发和必然发展趋势。正如爱德华·布罗所说,“对于戏剧和舞蹈,这是较难产生心理距离的两门形式。”“舞蹈所遇到的困难,在许多方面也许较之戏剧困难还更为严重。”②如今,社会的发展、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面临舞蹈艺术本身的心理距离遥远弊处,我们探索一条较好的弥补之道:舞蹈与媒体联合组成新的艺术样式——电视舞蹈,它可以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借鉴其他艺术的表现手法,传达深广动人的舞蹈情感,创造美不胜收的舞蹈意境,用有限的视听空间创造岀无限的舞蹈意韵,融合舞蹈中有限的具象身体空间和无限的意象意境空间。在未来的探索发展中,“舞蹈艺术与高新技术融合”,将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和全球互联网的深入,拥有更广阔的天空,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发展前途。
  注释:
 ①②平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第28、29页.

  参考文献:
  [1]金秋.舞蹈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 版.
  [2]平心.舞蹈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许鹏等.新媒体艺术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于平.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5]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6]袁禾.略论中国舞蹈的美学特征.文艺研究.1998年第5期.
  [7]吕艺生.舞蹈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8]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
  [9]张智华.电视舞蹈之路.中国电视.2006年第4期.
  [10]白志群.电视舞蹈创作的实践与思考.舞蹈.2004年第3期.
  [11]杨越明.舞蹈类电视栏目现状及前景分析.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12]汤旭梅.电视舞蹈和舞蹈电视.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3]蓝凡.电视舞蹈刍论(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