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开谴责制度是证交所对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监管的重要制度之一,对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1999—2005年被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谴责公告的年度分布、内容类型和再处罚情况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谴责公告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建议。
关键词:谴责公告 信息披露 违规 再处罚
1998年,国际证券事务委员会确立了证券监管的三个主要目标:保护投资者、确保市场公平效率和透明度、减少系统风险。保护投资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对影响投资决定的实质信息进行全面披露,为此上/深交易所的上市规则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作了详细的规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对上市公司违反这一规定的处罚按照情节轻重分为:责令整改、内部通报批评、公开谴责、支付惩罚性违约金。
公开谴责作为其中一种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虽然不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但是将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公之于众,会降低他们在投资者中的信用,从而危及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的利益。1999年以前上/深证券交易所并没有实施这一制度,1999年6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上海棱光实业进行公开谴责,从这之后针对上市公司及其董事、监事等的公开谴责越来越多,公开谴责制度逐渐成为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主要制度之一,在整个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沪深股市共有182家上市公司受到过上/深交易所208次公开谴责。
一、我国上市公司谴责公告的现状
(一)谴责公告的年度分布
我国证券市场第一家被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是上海棱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6月11日,上海棱光因重大担保和诉讼事项未及时披露被上交所公开谴责,成为上/深交易所第一家被公开谴责的上市公司。上海棱光截止1998年12月31日,公司为关联法人及其它法人提供担保的达35390万元,而该公司1998年年度公布的担保总额为18630万元;公司1997年年度、1998年中报及1998年度均称“公司无重大诉讼、仲裁事项”。该公司上述行为已违反《股票上市规则》第4.1条、第7.4.1条,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第12.1条的规定,对上海棱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予以公开谴责。此后,上/深交易所的监管力度呈逐步加大的趋势,被证券交易所谴责的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增加,公开谴责开始成为证券交易所监管的重要制度之一。表1列出了各年度的谴责公告分布。
从表1可以看出,1999年和2000年总共只有7家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公开谴责制度基本上处于尝试阶段;2001年谴责公告上升到51个,这与2001年是市场监管年有关;2002年起至2005年谴责公告的数量维持在36至39的区间,这一方面说明了交易所监管力度加强,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这是有利于促进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提升公司质量的;另一方面也看出不少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规范,存在违规问题,值得关注。
表1 谴责公告的年度分布 [1]
(二)谴责公告的内容类型分析
上市公司因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而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将其划分为10类:对外担保贷款、定期报告、业绩预警、重大投资、会计信息、关联交易、重大诉讼、委托理财、募集资金以及董事监事承诺书。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证券交易所在一次谴责公告中会针对上市公司的多种信息披露违规行为进行公开谴责。
表2 信息披露违规类型统计 [2]
违规类型 次数 比例
未及时披露对外担保、贷款事项,或披露不实 [3] 66 32%
未能如期披露定期报告 59 28%
未及时披露业绩预警公告,或前后多次变更、出现严重偏差 24 12%
未及时披露重大投资、合同和交易、资产重组、收购兼并 19 9%
虚假会计信息 19 9%
未及时披露关联交易,或披露不实 12 6%
未及时披露重大诉讼事项 9 4%
未及时披露委托理财事项 8 4%
未及时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或披露不实 5 2%
未及时签署董事、监事声明及承诺书 5 2%
由上表可以看出被谴责的上市公司违规行为有以下主要特点:
第一,未及时披露对外担保、贷款事项是最主要的被公开谴责的违规行为。总样本中有66份提及了上市公司的担保、贷款问题,占32%的比例,而这部分担保问题绝大部分是属于关联方之间的担保、为关联方提供资金或母公司占用资金。比如:2004年6月17日遭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的哈慈股份因有限公司,其控股股东哈慈集团有限公司2003年度累计占用公司资金5.8亿元,年末仍有1.02亿元的余额为归还;公司关联方哈尔滨天业高新技术产业有限公司2003年度累计占用公司资金2.5亿元。对此重大事项,公司既没有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也没有履行临时公告的信息披露义务。
第二、59份谴责公告是针对上市公司未能如期披露定期报告,比例达28%,说明通过打“时间差”来赚取巨额利润已经成为一些资质不佳上市公司的通行做法;有24家上市公司因未及时披露业绩预警公告;或前后多次变更,出尔反尔,出现严重偏差;或信息披露避重就轻,将越来越多笔墨倾注于非重要事项,而对关键问题轻描淡写,报喜不报忧而被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占有比例12%:二者合计占到了总数的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