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Altman标准对我国的上市公司仍然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同时可以看出,同这个标准相比,我国的ST公司的Z值相对较低,2004年有95%的公司的Z值低于1.8,这19家公司中有18家公司的Z值低于1.3,而非ST公司中Z值大于2.675的公司比例最高为50%。说明这个标准在我国可能得适当的有所降低;而同时,非ST公司的Z值相对偏高。
(3)具体分析表2可得,2002年的ST公司有15家公司Z值低于1.8,企业有很大的破产风险,而到了2004年并无一家破产,并且有两家公司的Z值到2003年都大于1.8,甚至有家公司的Z值大于2.675,又说明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破产可能性极小,并且2004年的Z值仍旧居高不下。这也说明这个标准对于我国ST公司可能得适当的有所降低。
2.Z值趋势分析:
(1)进一步比较三年的Z值,我们还可以发现,平均z值逐年递减。ST公司中除了白鸽、东北电、东源、家乐和闽东以外的15家公司04年的z值都低于02的值,即有75%的ST公司的z值是低于两年前z值的;非ST公司中除了华联、湘酒鬼和一汽夏利外其余17家公司的Z值也都是低于02的Z值,即有85%的非ST公司的Z值是低于两年前Z值的,这说明40家公司中有80%的公司Z值都是递减的,可见无论ST还是非ST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加的可能性都较大。
(2)40家公司中三年Z值呈四种变化方式。
第一种是上面论述的逐年递减,这种情况的公司占了样本的62.5%,其中20家ST公司中70%呈递减趋势,20家非ST公司中55%公司呈递减趋势,由此可见,ST公司的Z值变小公司的比率高于非ST公司,ST公司财务风险增大的公司比率高于非ST公司的比率。
第二种是Z值逐年递增,这种情况发生在少数非ST公司,只有云南白药和双汇发展两家公司。这是否就真能显示该公司财务状况一年比一年好呢?还是受其他因素影响?
第三种是2003年Z值略低于2002年,2004年又有所回升,这样的公司有闽东一家ST公司,华联、美菱、远东股份、湘酒鬼承德露露和河池化工六家非ST公司。其中闽东、华联和湘酒鬼2004年的Z值甚至超过2002年,这说明非ST公司驾驭财务风险的能力高于ST公司。
第四种是2002年和2004年Z值都低于2003年Z值,这样的公司有白鸽、东北电、东源、湖山和家乐五家ST公司,格力电器、燕京啤酒和河池化工三家非ST公司。这也说明了非ST公司驾驭财务风险的能力高于ST公司。
(3)由表2可知,Z值小于1.8的公司数量,无论是ST公司,还是非ST公司数量都是逐年递增,而Z值大于1.8的公司数量则都是呈下降趋势。这是否说明大多数公司的财务状况都是每况愈下呢?
三、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现象和趋势分析得知,Altman标准对我国的上市公司仍然有较好的适用性,但同这个标准相比,我国的ST公司的Z值相对较低。
(一)原因分析
1.“Z计分模型”是以美国企业为样本建立起来的,因此这些经验的破产标准在中国不一定适合。并且“Z计分模型”在我国更容易受到股价的影响。2004年大多数公司的Z值都比前两年的低(见表1),如非ST公司的Z值除了两家没有上1.8的公司Z值逐年升高之外,其他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Z值都呈下降趋势。两类公司的平均Z值也都是逐年减小。但是很多2002年就出现财务危机有破产预示的公司后两年仍然生存,并且Z值继续下降;另外很多2002年财务状况很好的公司,Z值却也下降,这又怎么说明头年的财务状况良好呢?所以Z值的逐年降低并非财务状况的整体提高,而主要是受股价的影响。股价高的公司Z值普遍较高,三年股价的变化大大影响到Z值大小,股价最高的那年,Z值也最大,Z值随着股价的变动而变动,上述的云南白药和双汇发展两家上市公司,Z值逐年增加,其股价也是逐年上涨的。很多Z值大于1.8的公司股价逐年下跌,其Z值也是逐年下降的。
2.由于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经济效益不好,各项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资产收益率等都很差,特别是每股净资产、未分配利润等都是负数,这大大地降低了Z值。
3.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票中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非流通股占的比重很大,而每股净资产往往是低于股票市价的,这也影响了Z值。
4.由于上市公司的可上不可下,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缺乏,使得一些经济效益特别差的企业没能退出市场,这也降低了Z值。
(二)结论分析
“Z计分模型”对ST公司没有预测功能。如上所述,我们无法从今年的Z值展望明年公司的发展。是不是“Z计分模型”本身没有预测功能呢?不是的。Altman当年运用该模型从25家破产企业中判别出24家破产企业,从56家非破产企业中判别出52家非破产企业,其预测能力是可想而知的。是不是财务指标本身没有预测能力呢?Altman及其他大量的研究表明,会计数据在预测中十分有用。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