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视角下的流动性(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9
/ 2
 财政账户变动的原因各异。对于一些具有季节性规律特征的政府消费和税收收入来说例如政府工资支出会在规定的某一天集中完成,企业税收也会在会计年末(一般为一月)进入财政账户。,央行可以事先做出精确预测并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稳定流动性供给。然而,当政府临时性的大规模支付发生时,央行可能被迫对其提供融资,由此产生流动性供给的被动增加,严重制约了流动性管理的效率。

  为缓解财政账户对货币政策操作的冲击,欧盟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明确禁止中央银行对政府借款。而在另一些国家,央行甚至有权根据需要将政府部门的资金转移到商业银行项下。就我国而言,财政库款随机变动对流动性供给的影响仅次于外汇储备,如何协调财政收付与央行流动性管理之间的矛盾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仿效英格兰的做法,由财政部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收付日历清单,以便于央行预测该项目下资金流动的情况。

  3.流通中的现金。

  流通中的国内货币是央行外部持有的钞票,它的随机变动直接导致流动性供给的波动。尽管通货量每天都在变化,但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有规律可循的。例如银行系统会在周五提供大量钞票给公众用于周末消费,周一又会从商业机构回收大量钞票,每逢一些重要节日也会出现流动性需求的季节性波动,这种可预测的短期流动性变化相对较易管理。

  至于通货的长期变动趋势则要视宏观经济的主要指标而定,特别是国内生产总值、私人消费以及作为机会成本的利率和通胀率。同时还要考虑技术进步和金融创新对通货的影响,例如自动取款机、信用卡和电子银行等等。

  4.对市场的净债权。

  就中央银行而言,对金融市场的净债权是最重要的流动性供给因素。因为前几项因素都是自发形成的,对央行的政策意义不大,而这一项不仅是央行可控制的,并且也是货币政策调控的重点。

  从第一节中有关资产负债表的介绍可知:

  △对市场的净债权=△公开市场操作+△融资便利+△到期票据

(Ⅱ)

  其中公开市场操作和融资便利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是央行调节银行系统准备金和社会流动性的主要途径。而到期票据则是前期货币政策操作的结果,属于自发性的流动性供给因素,但与其他自发因素又有区别,到期票据的变动是可以完全预期的。

  结合等式(Ⅰ)和(Ⅱ)可得:

  △流动性=△准备金=(△净国外资产+△对政府的净债权+△其他科目-△流通中现金+△到期票据)+(△公开市场操作+△融资便利) (Ⅲ)

  (Ⅲ)式第一个括号中的内容可称之为“自发性的流动性头寸”,第二个括号中的内容可称之为货币政策操作的“政策性头寸”。两类头寸共同决定了央行供给的流动性水平,这也是国外央行进行流动性管理的基本依据。

  三、流动性的需求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准备金)需求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影响流动性需求的因素主要有法定准备金制度、货币支付体系的效率、央行融资的制度安排等。

  1.法定准备金。

  在实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国家,商业银行都会持有一定比例的央行存款作为法定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存放于央行账户。如果央行按市场利率或其他利率予以付息,那么法定准各金的成本就依赖于银行存款的覆盖范围,例如商业银行外币存款可能不进入准备金的计算公式。因此,法定准备金的需求主要取决于央行的准备金制度,并且随着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而有所变动。

  尽管法定准备金的调节手段具有见效快、要求低的优势,但因其对社会流动性和商业银行经营会产生巨大冲击而较少采用,实际操作中更多地利用其他微调手段调节短期流动性需求,所以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需求相对较为稳定。

  2.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是准备金账户中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作商业银行的缓冲工具,以应付央行货币供应的未预期变化。由于这部分准备金的持有是商业银行自主决定的,因而也被称为“自由准备金”(FreeReserve)。由于很多国外央行不对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于是,保留超额准备金就产生了等同于隔夜利率的机会成本。一般情况下,当隔夜利率下降时,银行系统的准备金需求就会上升,反之则会降低需求,具体的变动幅度要视准备金需求的利率弹性而定。

  准备金制度安排对利率弹性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在对法定准备金提供平衡工具的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从中获取缓冲资金以满足清算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超额准备金的预防作用,准备金需求也因此具有了较高的利率弹性。相比之下,如果缺少这种制度供给,准备金需求的利率弹性就要低得多。由此可知,准备金制度安排的弹性越高,央行流动性管理所需的干预活动就越少。

  3.支付技术。

  虽然持有准备金的成本很高,但商业银行出于预防性的考虑还是要保留一定的准备金余额,因为他们无法确认未来的收支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货币支付系统的运行效率还很低,银行不得不持有大量的缓冲准备金以确保日常流动性管理的安全性。随着技术进步提升支付系统性能,银行可以在更低的准备金余额下满足更大规模的支付需求,对央行的准备金需求也将会逐渐减少。



  4.央行的融资安排。

  央行提供给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对准备金需求也有着重要影响。如果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例如在出现金融危机或政府管制的时候,商业银行无法保证随时从央行获取所需的贷款,那么他们就会持有很高的准备金余额以防范这种风险。在央行承诺给予必要的融资支持或者降低融资成本的条件下,支付风险的弱化就会促使银行减持准备金余额。

  此外,如果央行能够提供给银行机构有效的融资工具,也会减少银行的准备金需求。1999年10月,毛里求斯央行引入回购协议和融资便利取代以往惩罚性的高利率工具,银行系统的准备金需求便随之大幅降低。

  四、结论

  通过对中外流动性概念和供求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几点经验结论:

  一是国内外有关流动性的说法本质上都是货币的概念,只不过存在层次上的差异。国外通行的流动性是指基础货币,而国内所说的流动性则是指广义货币。国外央行是从货币政策调控对象的角度来讨论流动性,而国内各界是从货币政策调控结果的角度来讨论流动性。此外,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央行修订货币口径,纳入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之类的短期流动性资产,以更全面地反映总体流动性状况。

  二是流动性管理中要加强对自发性流动性头寸的预测和控制。尽管央行对净国外资产和财政账户等自发性因素的变化难以预测,但是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协调仍然可以减少其变动的不确定性。例如外汇储备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财政部等政府部门提供资金收付的时间表等等。

  三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余额。由于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余额存在较大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增加了流动性需求的不确定性,应当从金融基础设施和制度设计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少银行系统的准备金余额,尽可能使之趋近于零。例如加快现代化支付结算系统建设,提供融资便利,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张红地.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Simon,T.Gray.Central Bank Management of Surplus Liquidity[R].Bank of England Lecture,2006.No.6

  [3]Joe Ganley.Surplus Liquidity 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Banks[R].Bank of England Lecture,2006.No.3

  [4]R Kannan,Indranil Sen Gputa,Siddhartha Sanyal.Liquidity Measures as Monetary Policy\[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2003.October 4,PP.4251-4259

  [5]IMF.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Manual\[R\],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