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全面开放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9
/ 3
 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后,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比例限额能否提高已经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热点问题。监管机构对外资控股比例进行限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中国的金融安全和经济利益,因此这一比例限额的大小是策略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2006年底,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中就明确,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服务业的股权比例”。
  此外,《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规定的中资银行外资合计持股比例应低于25%,是针对没有上市的银行,而对上市后的银行,并不具有约束作用。从长远来看,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一步取得成效,国家对国有银行保持绝对控股权,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提高的前提下,允许外资对少数资产质量低下、经营困难的股份制银行实现控股和兼并重组,可以提高中国银行业的市场效率,而不会对金融安全产生大的冲击。但在中资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外资参股、兼并重组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和监控,完善内控机制和监管体系,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金融风险。
  
  三、对中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
  
  关于银行业的绩效,这里我们将其理解为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要考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对中国银行业绩效的影响,就需要分别了解中外资银行现有的盈利水平和收益结构。
  1、中外资银行的盈利水平比较
  银行盈利能力评价的常用指标是资产利润率(ROA)和资本收益率(ROE)。表1和表2是我们根据相关数据计算的2005年我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的盈利情况比较,使用的分别是ROA和ROE两个指标。
  从盈利水平上看,2005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资本盈利能力仍然较低,但建行和中行通过国家注资和股份制改革,盈利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建行的ROA指标已经达到l%左右的国际先进水平;中行的ROA也达到了中国银行业0.6%的监管水平。国有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消除了很大的历史包袱,资产质量有所改善,因此ROA指标整体上略高于股份制银行,但在资本回报方面仍然落后于股份制银行。和世界排名前列的美国花旗银行比较,中资银行的资产盈利水平、资本回报率落后很多。外资银行在华分行的经营受到其发展战略、中外文化差异以及中国对外资银行监管政策的影响,其进入中国初期,多处于亏损状态,但经过几年的调整,目前已经普遍盈利,特别是2001年以来增长迅速。以汇丰银行为例,2003年其内地业务利润为3.25亿元人民币,较2002年度增长了108%,ROA达到1.01%,而且这个绩效是在中国对外资银行业务仍有若干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取得的,因而更显示了外资银行强大的盈利能力。研究表明,外资银行主动调整收益和资产结构、实现经营重心的转移对于取得良好业绩起到了重要作用。
  2、中外资银行的收益结构比较
  比较中外资银行在收益结构上的不同比简单比较二者在盈利水平上的差异更有意义,因为一方面收 益结构决定了收益水平,另一方面收益结构也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管理和技术水平。银行收益主要来源于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利息收入是银行经营存贷款业务产生的利差形成的收入;非利息收入指银行除利息收入以外的,为客户提供中间业务而收取的佣金、手续费,包括银行卡手续费、汇款和结算手续费、为客户代理外汇交易和证券投资收取的手续费等。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利息收入曾经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金融业全球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发展以及银行间竞争程度的日渐加深,银行间围绕利率定价的竞争余地已经很小,国际间的利差也会很快被国际资本套利活动所填补,同时利率竞争容易导致金融动荡,因而多受到监管机构的制约。相比而言,随着贸易和金融的发展,客户对各种各样中间业务的需求越来越多。中间业务风险较小、成本较低而利润较高,但中间业务对银行的技术、管理水平以及金融创新能力要求很高,中间业务的竞争比单纯的利率竞争更能体现银行的整体实力。因此,围绕中间业务展开竞争,非利息收入的比重的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
  就中资银行而言,目前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仍然占到其总营业收入的70%到90%左右(见表3)。
  从中国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目前的收益结构来看,净利息收入仍然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构成,而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很低。从趋势上看,2004-2005年,除农行外,工行、建行、中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速都大于非利息收入的增速,其中中行的非利息收入还出现了下降。中资银行面临着努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非利息收入,优化收益结构的任务。而且,在目前中国利率偏低的情况下,这一任务显得更为迫切。国外银行业的收益结构则要合理得多,如非利息收入占美国银行的比重约45%,欧洲为38%,非利息收入在银行营业收入中比重的不断提高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外资银行由于先进技术、优质服务和高效率,在中间业务上有很大的竞争优势。同时,外资银行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基本上都已经实现了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的转变,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层次较高的收益结构。

  就境内外资银行而言,其在华发展初期,由于中国银行业市场的利差很大,因此利息收入在其营业收入中的比重也较高,一度也在90%以上(中国市场的巨大利差本就是外资银行进入的一个重要动因),但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和银行竞争的加剧,利差缩小将是必然的趋势,因此外资银行通过战略调整,将发展重点放在自身具有优势的中间业务方面,因此近几年来,在华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非常迅速。据统计,2004年境内外资银行在华中间业务总收入为68.4亿元,占国内中间业务市场收入的11.75%。外资银行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比重约为19.7%,远高于中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无疑将会影响到中资银行的收益。《条例》实施以后,外资银行可以经营中国境内客户的人民币业务和银行卡业务,此外也将放开地域限制。这一方面大大拓宽了外资银行存贷款业务的经营范围,从而提高其利息收入,而且由于外资银行努力争取的都是优质客户资源,这一影响会更为显著;另一方面利润丰厚的银行卡业务也将会增加外资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中资银行和外资银行盈利水平注:农业银行2005年非利息收入比重较高的原因是其净利息收入同比减少了20.65%,总营业收入同比减少了12.96%,而使非利息收入比重相对提高。资料来源:各银行2005年年报,并进行相关计算。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收益结构的不同,而收益结构的形成背后是银行的技术、管理和创新能力以及银行业的发展和监管政策。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以后,外资银行在华的业务发展将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其存贷款业务和中间业务都将有很大扩展,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都会有一定提高,这必然会对中资银行的业务和收益产生冲击。中资银行应对这一形势,必须在优化存贷款结构、提高资产质量的基础上,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努力提高在中间业务上的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
200892023483439077803.jpg
  另一方面,外资银行获得国民待遇也意味着中外资银行要在公平原则上展开平等竞争,接受中国监管机构的监管,遵循同样的行业发展政策。目前中外资银行税负不平等、外资银行享受“超国民待遇”的问题可需解决:当前中资银行的所得税率为33%,此外还要负担5%左右的营业税,实际负担的税负更高,而境内外资银行的所得税率只有15%,在税基等方面也享受优惠。中资银行税负过高严重制约了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竞争能力,降低税负可以使中资银行的资本金得到及时补充,提高核销呆坏账的能力,通过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增强银行的自主创新能力。据测算,营业税率每降低1%,四大国有银行的盈利水平将提高20%,平均税负降低6%。《条例》的实施有助于加快中外资银行统一税制的步伐,减轻中资银行的发展负担。2006年12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明确,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新税率确定为25%。这对中资银行无疑是利好消息,此外我们建议进一步降低直至取消银行营业税,让中外资银行实现真正的平等竞争。
  
  四、对中国银行业市场监管的影响
  
  1、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中国银行监管机构的监管水平和决策能力形成的挑战
  (1)外资银行混业经营对中国银行业监管模式的挑战:外资银行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实行混业经营,且很多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通过参股的方式介入中资银行,其在华开展的多种业务具有交叉性。中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方法很难对外资银行进行有效监管,而且容易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这就对中国银行业监管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
  (2)监管内容复杂化带来的挑战: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在华外资银行的中间业务,如金融租赁、信托保险中介等各类业务将得到充分发展;国内金融机构迫于市场压力,也将加快金融创新,推出新的业务类型和产品。对这些新的产品和业务进行监督,监管机构面临监管内容复杂化的问题。
  (3)有效防范风险带来的挑战:外资银行进入后,大量高技术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在提高中国银行业效率的同时,也加大了银行业的风险。
  (4)加强监管透明度带来的挑战:根据履行WTO的相关规定,成员国必须建立充分透明的金融监管体制,从而保证监管机构实施有效监管,实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规范运行。
  2、银行业全面开放,从金融监管的角度来说,对高信用、低风险外资银行的引进实际上直接提高了中国银行业金融监管的水平
  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跨国银行在东道国设立的分支机构将会受到母国和东道国的双重监管。《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后,一些外资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实行独立核算,主要受中国监管机构监管,但其母银行为了保证其在国际上的高信用水平,也会对这 些子银行进行监督。
  3、要应对银行业全面开放后外资银行进入带来的各种挑战
  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就必须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专业素质,近期内应以实施法人银行导向政策为主线,推动《外资银行监管条例》及其细则的施行,对外资银行的改制,人民币、银行卡等业务的开展依法审批、管理。

  长远看,顺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中国应该逐渐由分业监管走向混业监管,同时改革金融监管的模式,在强化法定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同时,充分重视行业自律、银行内控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四位一体的多元化金融监管体系;坚持法人监管,重视对各金融机构总体风险的把握、防范和化解,以风险监管为主,注重对系统性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控制;完善有效监管,监管机构应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非现场监管系统,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评价体系,对中外资银行的风险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严格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市场约束;继续推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降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下一步要集中做好农行改制的工作,大力推进国有银行产权约束机制、公司治理机制、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注释:
  ①建设银行2005年10月成功IPO融资92亿美元,使其2006年的排名提升到第11位;工商银行在2006年下半年完成IPO上市以后,募得资金约199亿美元,其一级资本总量约为516亿美元,参照《银行家》数据,工行排名将由第16位上升到第7位,位于六大金融集团之后;同样通过IPO上市融资,中行的排名也得到了提高。
  ②这14家银行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集团)、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兴业银行。
  参考文献:
  ①叶欣、冯宗宪:“外资银行进入对本国银行体系稳定性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2003年第2期。
  ②王旭祥:“外资银行是什么样的收益结构”,《现代商业银行》2006年第1期。
  ③黄宪、熊福平:“外国银行在华经营动机、策略及其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新金融》2006年第9期。
  ④叶欣:“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2期。
  ⑤陆文安:“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第5期。
  ⑥薛蓓蓓、俞晓鸥:“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影响的探讨”,《当代经理人》2005年第16期。
  ⑦田素华:“外资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的实证分析”,《上海金融》2006年第7期。
  ⑧崔晓峰:《银行业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研究》,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⑨陆岷峰:《商业银行产品定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⑩杨德勇:《金融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