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财之道——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研究(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9
/ 2
[内容摘要]理财业务是目前商业银行新兴的业务,国外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较为成熟,是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而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研究了国内居民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位,并参照国外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展经验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位问题和所需要的支持条件。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可分为为企业、机构或政府部门服务的对公理财业务和为个人提供服务的对私理财业务。本文讨论的重点将集中在商业银行的对私理财业务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相应地,居民的理财需求也在持续增长,因此,理财业务也日益成为各家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理财市场这块蛋糕成为了各家商业银行争夺的一个焦点。

  在国际上,个人理财业务一直是国际领先银行的重要业务组成部分,大部分外资银行40%以上的利润来自于以个人理财业务为代表的中间业务收费,而花旗银行更是高达70%;而在国内,由于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国内银行长期以来业务重点都集中在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中间业务的收入比例很小,而个人理财业务产生的收入则更少。据统计,2004年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仅为3.4%,而且在中间业务中,结算、代理和银行卡三项的业务总量和业务收入就分别占中间业务总业务量和业务总收入的84.1%和71.5%,而理财咨询类、金融衍生品工具类等的收入很少,而且部分业务也只是在一些大城市才能提供。由此可见,国内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一方面说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还很不成熟,与外资银行相比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又说明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需求分析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必须存在着理财的需求,如果社会不存在理财的需求,则理财业务的开展和理财产品的推出都只能成为一种徒劳,只有存在着理财的需求,居民愿意支付一定的价格来享受理财服务,才能形成一种理财的市场,吸引银行以及其它金融机构推出各自的理财服务,并在市场中进行竞争。那么,中国居民对理财服务的需求如何呢?我认为理财的需求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动力,一个是要有“可理之财”,还有一个就是这些“财”需要借助专业的管理。下面将按照这个思路来对我国银行理财业务的需求进行分析。

  首先,从中国居民总体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近十年来处于一种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代表食品支出占居民收入比例的恩格尔系数有了显著的下降,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使理财业务有了“可理之财”,另一方面,恩格尔系数的下降也说明了中国居民更大比例的收入可以更自由的支配,通过计划和投资的手段来获得收益,这也使得理财的需求更加迫切和具有市场意义。

表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恩格尔系数

年份

项目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人均收入(元)

4839

5160

5425

5854

6280

6860

7703

8472

9422

10493

指数

  (1996=1)

1

1.07

1.12

1.21

1.30

1.42

1.59

1.75

1.95

2.17

恩格尔系数

48.8

46.6

44.7

42.1

39.4

38.2

37.7

37.1

37.7

36.7

  数据来源: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

  其次,从中国居民的家庭财产结构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2002年发布的《首次城市家庭财产调查》显示,居民家庭财产主要集中于房产和金融资产,分别占48%和35%,而财产较高的家庭,金融资产的比例会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20089222184564077801.bmp

  同时,调查还显示,在户均金融资产的结构中,人民币资产占92.4%,其中储蓄存款以绝对优势排在首位,占69.4%,接下去依次是股票和国库券,分别占10%和4.4%。  

20089222184571877802.bmp

  这显示出中国居民的财产高度集中在少数几种产品上,特别是房产和储蓄存款,而这两种财产形式也是最典型的保守型的理财方式。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发达,很多投资理财工具还没被广大居民所接受,另一方面是因为居民的专业知识欠缺,很难自己投资其它金融产品。但是,资产和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财产上,资产的风险不能得到有效的对冲,会承受比较大的风险,或者难以获得较高的收益。借助专业的理财服务来投资于更广泛的金融产品,分享经济的增长和规避风险的潜在需求是很大的。

  第三,从中国富裕阶层的崛起和发展来看,根据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公司(Cap Gemini)2004年联合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2004”(World Wealth Report 2004)显示,2003年,在中国拥有超过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富裕人士的数目为23.6万人。而这些富裕人士拥有的总资产已经超过了9690亿美元,在亚洲,印度以22%的增速排名富裕人士增加最快的国家,中国以12%的增速排名第二。专家认为,富人的财富规模越大,他们对分散风险的需求也就越大。单一的投资方式很容易把他们的财富暴露于风险之下,他们需要多种投资手段和产品来保证他们财富的增值,而限于时间、精力以及专业知识,显然他们迫切需要专门的理财服务。

  三、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认知和定位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国内是一项新兴的业务,也是当前商业银行致力发展的一项业务,各家银行都希望站在一个较高的立足点上,使自己能够走得更靠前一些。要想站得高、走得远,银行首先应该谅解目前国内理财业务的客户以及潜在客户对理财业务的认知,然后再进行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够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抢得这个新兴业务的制高点。

  由于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理财观念也较为保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开展也较为滞后,加上政策上的限制,理财产品和服务还较为缺乏,因此,不管是国内居民,还是银行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他们对于理财业务的认知程度都还比较浅,具有局限性,他们观念中的理财业务和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开展的理财业务还有相当大的差异。银行-[飞诺网FENO.CN]
 那么,对于大多数的国内居民,甚至银行从业从业人员来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三种层次的认识:

  第一种层次是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等于商业银行推出并销售的本外汇理财产品。这种认识应该代表了当前很大部分居民以及银行从业人员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认识。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都各自推出自己的本外汇理财产品,而外资商业银行由于政策的限制,目前对它们开放的个人业务仅限于外汇业务,还不能从事代理保险、国债、证券交易或开设基金公司,故而,外汇理财产品也成了国内外资银行个人理财的主打产品。目前各种本外币理财产品要求客户把一定数量以上的钱购买理财产品,而在一定时期之后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很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购买本行的理财产品,甚至或明或暗地向客户担保一定的收益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这种外币或人民币的理财产品成了一种变相的存款。如果银行又保证了比同期定存更高的收益率,那更是成了“高息揽存”的一种变种形式。

  第二种层次是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等于包括了活期、定期存款、银证通、银基通等功能的综合理财账户。在国内,以招商银行“一卡通”为代表的综合理财账户的推出,为居民管理自己各种形式的金融资产提供了方便。但是,如果直接把综合理财账户等同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则失于片面。综合理财账户只是一种理财渠道和工具,只是把客户的各种形式的资产集中到一个账户上来方便管理,但是,如何来管理,如何使其实现增值,却未能得到适当的建议,未能体现理财业务的“如何打理”的功能。

  第三种层次是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等于商业银行的理财中心。随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兴起,许多银行纷纷在城市的中心地段设立理财中心,无论是外资银行如荷兰银行的“梵高理财中心”,还是中资银行如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设立的以个人命名的 “理财工作室”,都是意欲通过这种贵宾理财中心来体现其服务的专业性和专属性。但就国内一些城市的理财中心或者贵宾理财室而言,由于银行本身能够提供的产品有限,以及工作人员本身专业水平的局限,这些理财中心经常沦为银行推销本行推出的本外币理财产品、代销的基金,以及拉存款的“谈判室”。如果客户观念中的“理财中心”等同于这样的“谈判室”的话,则客户所认知的理财服务也将成为“拉存款大户”的一种业务,理财中心将不能成为引导客户理财理念的一种体验式的场所,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

  那么,比较合理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定位和服务内容应该体现出哪一些特征呢?根据对国际上一些金融机构提供的理财服务的了解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商业银行在开展理财业务时,需要花更多的功夫在以下几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