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与金融调控方式的转变(1)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7
/ 2
中国的经济金融这些年来取得长足发展,现在国际上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中国的经济金 融发展。我现就中国的金融发展与金融调控方式转变的几个问题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金融微观改造进入了最重要的阶段

金融的微观改造已经势在必行,主要是金融企业的改革,这是我们近两年来的主要任 务。目前来看,银行仍然是中国金融业的主导,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银行的改革问题 。而且我们面临2006年外资银行准入的全面开放,所以时间不多,需要加快金融改革步 伐,以加强金融稳定和提升金融竞争力。其实我们对商业银行的改革从1998年就开始了 ,包括14000亿不良资产的剥离和27000亿资本金的注入;2004年国家对中行和建行450 亿美元注资进行股份制改造,希望借此改善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从而提高国内银行业 的竞争力。
金融微观改造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这可以提高到配合国家 支持“三农”的高度,为其提供金融基础。“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新一届政 府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是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最近做的就是在消化农村信用社 历史包袱的同时,建立农信社良好的、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机制,使其健康、高效地运转 ,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形象的说,这是花钱买机制,可以理解为中国金融 微观改造的成本。
此外,金融微观改造还可以体现在证券业的改革和发展上。比如最近对南方证券、辽 宁证券等证券公司的处理。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扩容,遇到了比较棘手的难题。 比如全流通问题、证券公司违规操作、中小投资者的权益保护等,二级市场则出现了长 达三年的熊市。这直接给一些证券公司带来了生存危机,造成了全行业亏损,多个证券 公司出现了危机,需要央行买单。这里面除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证券公司缺乏自我约 束的良好公司治理机制也是问题的关键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央行的注资意味着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因此这很有可能以未来的 通货膨胀为代价,因而需要慎重使用。花钱买机制,一定要有必要的约束,要真正能够 达到效果。
还有一个问题是,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2006年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国内 市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开放,会增加国内金融业的稳定还是风险?这是一个颇具争论的 问题。回头看我国刚加入WTO时,很多人在说“狼来了”,认为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入会 严重冲击我国经济,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国进出口总额反而不断增加。因此 我认为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在短期内将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效率,同时也会降低政府 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这是因为外资金融机构在与中资金融机构进行市场竞争,必然 要迫使中资金融机构降低金融产品的平均成本,这是增进社会福利的表现,同时由于国 际准则的执行,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会大大减少。但从长期看,其经济效应需要 进一步研究。至于外资金融机构带来的是稳定还是风险多一些,我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 两个方面,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表现,需要具体分析。总的来说,这是件利 大于弊的好事。

二、关于宏观调控

(一)本轮宏观调控更多地用经济手段
宏观调控主要有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过去我们靠计委,靠行政手段,今后的宏观 调控会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在这次宏观调控过程中,中央银行主要运用经济手段,采 取微调和提前调控的办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我们从2003年就开始提高存款准 备金。过去提高存款准备金没什么用,但是现在调1%市场反应就比较大了。过去市场对 利率调整不敏感,现在利率调整0.27%,连国际市场都有很大反应。这些都说明我国金 融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了。因此我们采取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从而增加利 率弹性,以及限制房地产等部分过热行业盲目投资等办法,将经济过热平稳地降温。
事实证明,这些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结构调节与总量调节
在调控中我们遇到了总量问题和结构问题,两者具有内在的联系。很多人批评现在的 金融政策只能总量调控,而中国经济的失衡,主要是一个结构问题,因此,有人否定总 量调节。这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因为结构问题永远是经济中的主要问 题,而总量的失衡和结构的失衡是互相联系的,结构性的矛盾都会反映为总量上的失衡 。这次经济过热中,原材料短缺、能源短缺、交通紧张引起的价格上升看起来是结构问 题,但实际上最终反应为总量的失衡。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价格的提高会传递到与其相 关的上下游企业中去,引起全社会平均价格的提高,引起信贷总量的增加。
金融调控过程中,总量调控手段可以产生结构调整效应。我们控制信贷总量和加强窗 口指导,实际上是给商业银行一个信号,提醒他们经济已经出现过热。商业银行会根据 这些信号作出信贷风险变化的预测,从而主动收紧或放松信贷,最终影响经济结构的变 化。这个过程就是总量手段产生结构效应的过程。今后央行的调控越来越多地是发出某 种经济变化的方向性信号,最终由经济主体根据市场即将发生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经营 策略与投资,这种信号的传递过程可以看作是金融调控政策的传递过程。


在观察经济变量时央行也会发出一些结构性信号。比如对房地产过热,央行2003年6月 份就预警。因为有些房地产商自有资金很少,主要是依赖银行贷款,所以房地产市场一 旦价格下降,泡沫破灭,银行的信贷风险就会显现出来。1992年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破灭 就是一个教训。因此中央银行要一方面对商业银行提示风险,另一方面对投机性房地产 交易进行某种限制。
总之,宏观调控是一个系统,需要多个部门的政策组合完成。单一金融政策是不可能 完成结构调整任务的,更多的是要依靠产业政策和其他规范性政策(如土地规划、环保 规定等)来进行结构调控。在市场中,这些政策是引导投资的重要指示器。当投资是私 人行为时,他们对产业政策等规范性政策的关注会比较高。同时,改革后的商业银行更 加注重对风险的判断和防范,这些政策也是商业银行判断市场风险、调整信贷政策的重 要指引。比如说房地产,产业政策应该发布房地产的供求、价格信息等,适当作出提示 和预警。再比如,本轮宏观调控中土地政策就产生明显的结构调整效果。
必须引起重视的是,今后的宏观调控更多地依赖于我们能对经济和金融形势作出准确 的判断。这需要建立在我们对经济的长期研究基础之上,及时准确的预测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研究建立反映经济金融运行趋势的先行指标体系、完善分析框架、采用定量与 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等,重点加强对经济总量、经济结构、货币信贷、投资率、劳动 力价格、企业库存及价格传导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增强我们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判 断与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