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纪80年代至今,金融创新以风起云涌之势席卷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而各种各样的衍生金融工具,更以其不同于传统金融工具的特性,成为现代金融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金融工具既是重要的避险工具,同时又是巨大的风险源。如何建立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规范在内的监督管理体系,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课题。
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到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直至学术界,都不遗余力地对其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方式进行探讨,不断产生新思路,充实着会计理论框架。2003年12月17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对IAS39进行了修订,进一步确定并全面推行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我国在2006年2月也颁布了四项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相关的新准则。
本文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信息披露问题以及在实务中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文章通过对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亿美元这一案例的分析,提出了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文章对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处理时所面临的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应对此类风险的途径。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风险
ABSTRACT
In the late 1980s, financial innovations in a surprised development swept the entir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and its derivatives, 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instruments,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financial market. Financial instruments are risk persification instruments, nevertheless, they are big sources of risks, too. How to set up the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for accounting practices including financial derivatives is international focus.
From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ssion (IASC) to the authorities for accounting principles in each nation to the academy, they are doing their best to identify, to measure, to report financial derivatives, fortunately with never-ending new approaches being contributed to the frame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 On December 17, 2003,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 amended IAS39, furthermore to make sure the model of fair-value measurement for financial derivatives is generally implemented. In February 2006, the Chinese Financial Department also put forward new standards about financial derivatives.
This paper is a normative study about the recognition, measurement and disclosure of the derivatives. It focuses on characteristics of derivative, and analyzes the accounting risk in the face of derivatives. By presenting the case of Singapore Subsidiary Company of China Airline Oil lost 550 million dollars in opportunistic futures of petroleum, the paper suggests some solutions in the accounting process of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to avoid the related risk, and gives some advice on how the parent company and member enterprises design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n order to manage the risk.
Keywords: derivative financial instruments; accounting standard of financial instruments; risk
目 录
一、 前言--------------------------------------------------1
二、 文献综述----------------------------------------------1
三、衍生金融工具概述---------------------------------------2
四、中航油事件及其风险分析---------------------------------4
五、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应对------------------------------9
六、结论--------------------------------------------------14
七、参考文献----------------------------------------------15
一、前言
20 世纪 70、80 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金融自由化和石油危机的强烈冲击使得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急剧增加,为规避和分散风险,防范未来融资的不确定性,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并在短短几十年内席卷全球。衍生金融工具也是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经济的宠儿。毋庸置疑,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其杠杆性、产品设计灵活等特点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衍生金融工具也不例外,近年来,英国皇家巴林银行倒闭、日本住友商社所遭受的巨额损失再到中航油违规操作购买原油期货造成巨额亏损等如此触目惊心的事件正印证了衍生金融工具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亿美元这一案例的分析,提出一些在金融市场中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处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对此风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尝试提出了一些应对此类风险的途径。
二、 文献综述
国际上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历史成本原则的批判、对公允价值计量必要性的论证研究。其主要问题包括: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信息是否更具决策相关性?公允价值信息是否有助于金融监管?衍生金融工具是否增加企业风险?例如凯兹于1997年发表了《财务业绩新模型的情况》一文。文中指出,银行实际以盯市作为业务管理的基础,而其财务报表却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上,这一事实违反了以简洁明了的财务报表披露实际财务业绩的会计目标。
我国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研究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内容多为介绍国际准则的进展和成果和国际上一些准则的比较分析,但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有关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尤其是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研究更是成为重点。陈引(2003)等人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研究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问题,作者在文中强调:加强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必然与监督的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紧密的联系。朱海林(2000)的《金融工具会计论》对我国开展金融工具会计发展的现状做出了客观的评价,并对我国开展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深入细致的研究了国外金融工具会计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黄海平在《信息不对称与金融衍生工具》一文中以中航油为案例谈到了企业信息披露的不对称使陈久霖从事巨额投机交易而不为相关职责部门所知最终导致中航油(新加坡)的破产。杨海峰在《风险价值法在石油期货市场中的应用》一文中以中航油事件为实证研究对象研究了风险价值法VaR方法在对投资者评价和计量资产风险值的可行性和效果。
三、 衍生金融工具概述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衍生金融工具源于“衍生”(derivatives)一词,起源于原生性金融商品或标的金融工具。这种原生性金融商品包括货币、外汇、债券、股票等,属于传统的金融工具,成为衍生金融工具;而标的金融工具则包括利率、汇率、股票指数、商品期货价格等。
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 FAS133 中,根据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通过描述衍生金融工具的三个重要特性,对其做出了定义:
(1)该合同具有一项或多项标的,以及一项或多项名义金额或支付条款,或者两者兼有。由这些条件决定结算金额,并在一定情况下决定是否需要进行结算。
(2)该合同无需初始净投资,或与那些预期对市场条件具有类似反应的其它合同相比,所需的初始净投资较少;
(3)该合同条款要求或允许净额结算,合同可以容易地通过合同以外的方式净额结算,或以交割资产的方式结算,且这种交割资产的结算方式对于资产受让人而言,同净额结算无差异。
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 IAS32 中也对衍生金融工具做出了明确定义,指出具有以下特征的金融工具属于衍生金融工具:
(1)其价值取决于一种或多种标的资产或指数,比如利率、汇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信用等级、价格指数、或类似变量等;
(2)不要求初始投资,或相对于市场情况变动具有类似反映的其他类型合同,其所要求的初始净投资要少;
(3)在将来某个日期交割。
3.我国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
在我国,财政部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中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引用了国际会计准则IAS32中的定义,这样更加有利于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同时也是出于对我国尚未完善的金融市场中所存在的问题的考虑,并未强行规定净额结算。
从定义上看,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强调了三个方面:变动性,即随着基础工具价格的变动而变动;有名义金额;初始净投资较低或根本就没有初始净投资;在未来日期结算或以净额结算。这几个方面是衍生金融工具最本质的特征。同时,这些定义也体现了衍生金融工具在会计上的特征,即这些特征要素可以作为在会计上认定某一金融工具是否为衍生金融工具的标准。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
衍生金融工具有如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高度的风险性
未来日期结算是衍生金融工具定义中提出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执行是在未来某一时点,这使得整个合约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衍生性和杠杆性的存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很高,因此相应的风险也会增大。正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未来日期结算使得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将风险在交易者之间进行转移。交易者可以通过衍生交易对冲已有头寸来进行套期保值或承担风险进行投机。因此,使得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和风险投资成为可能。
2.杠杆操作
也就是说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具有财务杠杆的作用,往往可以收到以小博大的效果。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甚至没有,如场外市场的利率互换协议,原则上无需企业筹措必要的本金,只要在执行利率互换协议时,筹足相当于利息部分的资金即可。这大大提高了资金的运用效率,同时也注定了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高风险性和投机性。
3.规避风险
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可以转移和分散风险,这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初衷,也是其存在的根本意义。但是如果没有投机者加入到交易中来,套期保值就无法释放其风险。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正具备了吸引投机者的条件,这种低成本高收效使很多人甘冒风险一试身手。不论投机者的个人目的如何,他们确实成为金融工具市场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类似赌博的行为承担并分散了市场所集中的风险,为市场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市场的运作效率,使避险者能如愿以偿转移风险。
4.产品设计灵活且具有虚拟性
不同的机构和个人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目的并不相同,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就要在基本类别的基础上不断的变化、组合或合成,构造出种类繁多的衍生金融工具新产品来。从时间、杠杆比率、价格、风险级别等方面进行设计、组合和拆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同时,它本身没有价值,独立于现实资本运动之外,具有虚拟性。所谓虚拟性是指,证券独立于现实资本运动之外,却能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收入。
(三) 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风险
衍生金融工具是基于未来交易的一种合约,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主要存在于合同签订到合同执行的一段时间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为价格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现金流量风险四类。这一分类方法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从财务报表披露风险信息角度归纳的。然而,除此之外衍生金融工具还面临其他一些无法定量分析的风险,如法律风险、经营风险等。下面根据所涉及的领域将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为以下五类:
1.信用风险(Credit Risk)
又称违约风险,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手违约或者无力承担履约义务而带来的风险。通常情况下,衍生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有两种表现形式:交割前面临的风险和交割时面临的风险。
(1)交割前面临的风险指由于基础工具价格变动或其他原因使交易对方承受巨大损失而无力履约的风险。风险水平在合约有效期内随时改变,交易者只有在交易对手违反合约时才知道自己的亏损程度。
(2)交割时面临的风险指在合约到期日,银行根据合约履行责任后,交易对手无力付款的风险。一般地说,合约的期限越长,信用风险就越大。此外,交易方式的不同,信用风险也大不相同。
2.流动性风险(Liquidity Risk)
流动性风险指衍生工具合约的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平仓的机会所造成的风险。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
(1)市场流动性风险指由于衍生商品的流动性不够或突发事件等原因而导致交易者未能持有或解除头寸而带来的风险。
(2) 资金流动性风险指由于交易者的资金不足,无法履行支付义务或无法按合约要求追加保证金所带来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的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模和市场环境的变化。
3. 市场风险(Market Risk)
市场风险是指衍生金融产品的基础工具价格变动而带来损失的风险。虽然衍生金融工具设计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这种风险,但由于其集全部风险而在衍生市场上释放,所以完全地规避风险是难以做到的,不仅如此,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杠杆作用又进一步加大了这种风险。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市场风险包括采用衍生金融工具保值仍未能完全规避的价格变动风险和其本身的价格变动风险部分。
4. 运作风险(Operation Risk)
衍生金融工具的运作风险指由于技术问题、控制系统缺陷、价格变动反映不及时等引致损失的风险。从实践上来看,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由于运用衍生金融工具避险的策略失控导致的策略风险,一种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当产生的交易员风险。从本质上来看,运作风险属于管理问题,往往会在无意识状态下引发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5.法律风险(Legal Risk)
衍生金融工具的法律风险即由于衍生金融交易合约的内容在法律上有缺陷或不完善而无法履约带来的风险,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衍生金融产品创新速度之快,使得各国的法律条文显得滞后,当就衍生金融产品交易发生矛盾时,无法可依。同时,一些衍生金融工具设计者的故意行为以及法规制定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了解程度不够或监管意见不同等也极易引致法律风险。
四、 中航油事件及其风险分析
(一)中航油事件:
(1) 事件背景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Aviation Oil,以下简称中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的海外控股公司,成立于1993年,由中央直属大型国企中国航空油料控股公司控股,总部和注册地均在新加坡。2001年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利用海外自有资产在国外上市的中资企业。
2004年11月30日,中航油突然向新加坡交易所申请停牌,并于12月1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在投机性石油衍生品交易中遭受重创,合计损失5.54亿美元,净资产不过1.45亿美元的中航油(新加坡)因严重资不抵债,已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消息一公布,海内外舆论一片哗然。美国《金融时报》称,这是一起自巴林银行倒闭以来新加坡最大的金融丑闻。美国《华尔街日报》则质问为什么投资者对巨额损失毫不知情。
(2) 事件过程
中航油(新加坡)于2002年开始从事石油期货交易,交易领域仅限于套期保值业务,投机业务则被政府明令禁止。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时任总裁的陈久霖无视法律规定进行石油期权投机,而且从事的是风险极高的场外交易(即OTC交易),从而成为中航油事件的风险之源。
2003年下半年,陈久霖判断2004年国际油价将会下跌,因此和日本三井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新加坡发展银行和澳大利亚麦戈利银行等机构签订了卖出石油看涨期权的场外合同,每桶38美元。2003年年底,中航油共卖出了总量为200万桶的期权合约,期间账面上是盈利的。2004年一、二季度,中航油(新加坡)账面亏损从580万美元增加到3000万美元。按照交易规则,其必须追加保证金以确保期权买方能够行权,但从公司账户中调拨资金会暴露其违规行为,因此,陈久霖被迫进行展期,并持续增加交易量以获取期权费来弥补保证金缺口。由于没有采取任何止损措施,中航油(新加坡)的账面亏损随着油价的飙升逐渐放大。2004年10月10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创55美元/桶新高。中航油(新加坡)卖出的有效期权合约达到5200万桶石油的巨量。根据合同,油价每上涨1美元,中航油(新加坡)需要向国际投行等交易对手支付5000万美元的保证金。为追加保证金,公司已耗尽近2600万美元的营运资本、1.2亿美元银团贷款和6800万美元应收账款资金,又支付8000万美元额外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现金流量已经枯竭。10月26日,中航油(新加坡)的最大交易对手日本三井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正式发出违约函,催缴保证金。中航油(新加坡)被迫进行部分斩仓。至11月8日,公司继续斩仓,亏损增加到2.3亿美元。11月25日,由于不断遭到巴克莱资本、伦敦标准银行等国际投行的逼仓,中航油(新加坡)的实际亏损已经高达3.81亿美元,相对于其1.45亿美元的净资产已经资不抵债,陷入技术性破产的境地。11月29日,中航油(新加坡)申请停牌。次日,公司终止了所有期权交易,正式向市场公告了已亏3.94亿美元、潜亏1.6亿美元的消息,并向法院申请债务重组。至此,中航油事件终于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