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治疗后牙牙合变化的趋势,并探讨和预测影响牙牙合变化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26岁的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以16岁为界,分为A、B两组,分别研究在治疗前、治疗后及摘除保持器后的平均第29.56个月三个不同时期的牙牙合模型,选择10项模型测量指标对牙牙合变化进行评估,对所得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相关分析。结果 保持后牙牙合关系有向治疗前回复的趋势,但仍旧保持了大部分的治疗效果,各项指标的变化在A、B两组中有显著性差别。结论 早期矫治有利于Ⅱ类患者的稳定。上尖牙间宽度较下尖牙间宽度更稳定,下尖牙间宽度保持后缩小明显且伴随下前牙拥挤增大。
[关键词] AngleⅡ类错牙合;正畸治疗;稳定性
Long-term stability of Angle class Ⅱ malocclus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rend of change in Angle's Ⅱmalocclusion after orthodontic treatment,and to analyze some possible factors which may predict or affect these changes,providing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Methods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60 patients with Angle class Ⅱmalocclusion between 10~26 years,the patients before 16 years were pided into Group A,those after 16 years were pided into Group B.To evaluate the study models of pre-treatment,post-treatment and out of retention,ten variables were chosen to evaluate the change of occlusion paired T test,analysis of variance,correlation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the data. Results The dental relationship tend to return toward their pretreatment values after treatment,while still remaining a major part of the correction.The valu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 A and B. Conclusion The early treatment is stable;the maxillary intercuspid width tended to be more stable than the mandibular one. The mandibular intercuspid widt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ccompanied by the relapse of mandibular crowding.
[Key words] Angle'sⅡmalocclusion;orthodontic treatment;stability
随着现代矫治技术的不断改进,矫治后的效果也越来越让患者满意,然而患者所得到的矫治效果能终生维持吗?这不仅是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同样也是正畸医师关注的焦点。
AngleⅡ类错牙合在错牙合畸形中占的比例要略多于AngleⅢ类错牙合,而且AngleⅡ类错牙合更易出现覆盖、覆牙合的复发。本课题将选择10项模型测量指标对60例AngleⅡ类错牙合患者的牙牙合模型进行研究,探讨其复发规律及寻求解决的办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样本选择 本研究选择1998~2004年我院口腔正畸科门诊治疗完成的AngleⅡ类错牙合患者60例,且治疗前后模型完整,病例均由正畸科医师提供,为尽量减小病例选择的偏倚,对医师提供病例的要求为只需资料完整,病例选择标准如下:(1)患者年龄在10~26岁,平均为16.46岁,男28例,女32例。(2)正畸治疗前诊断为安氏Ⅱ1类错牙合畸形。(3)其中19例患者在替牙期开始戴功能矫治器,包括twin-block、activator等,恒牙早期继续Ⅱ期固定矫治。(4)均采用固定矫正器非拔牙治疗,且正畸结束后时间为2~6年,平均为52.79个月。(5)固定正畸治疗前为恒牙列,固定正畸治疗后至随访时第一磨牙前无牙齿缺失,无外伤史。(6)保持方式均为Hawley保持器,完全停戴保持器后平均时间为29.56个月。(7)治疗完成后未进行牙龈纤维环切术。(8)正畸治疗效果良好:上下颌牙齿排列整齐,无扭转,无倾斜;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尖牙与磨牙为中性关系,后牙咬牙合关系良好,为正中牙合关系。
1.2 研究方法 使用精确度为0.01 mm的游标卡尺测量牙牙合模型各项数据,并输入计算机,以下是主要测量指标:(1)上前牙不齐指数(UIRR):上颌6个前牙相邻解剖邻接点之间的距离之和;(2)下前牙不齐指数(LIRR):下颌6个前牙相邻解剖邻接点之间的距离之和;(3)覆牙合(OB);(4)覆盖(OJ);(5)上颌尖牙间宽度(U3W);(6)下颌尖牙间宽度(L3W);(7)上颌磨牙间宽度(U6W);(8)下颌磨牙间宽度(L6W);(9)左侧磨牙关系(LULM);(10)右侧磨牙关系(RULM)。
将60例患者按年龄分为两组,10~16岁为A组,30例,16~26岁为B组,30例,分别对该60名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及摘除保持器后的平均第29.56个月三个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测量,为避免研究者的主观偏倚,模型测量按照随机的原则。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患者的治疗阶段分为三组:T1:治疗前;T2:治疗后;T3:保持后。这样两个年龄组患者的三个治疗阶段分别表示为TA1、TA2、TA3、和TB1、TB2、TB3,采用SPSS 8.0统计软件包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检验A、B两组中T1、T2、T3间是否存在差异,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B两组患者之间各指标变化是否不同,即年龄对各指标的变化是否存在影响,采用多因素相关分析10项指标治疗后的变化与保持后的变化的关系以及保持后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
2 结果
A、B两组治疗前、后及保持后的变化如表1、表2。
表1 A组TA1、TA2、TA3三个阶段各指标的改变量 略
表2 B组TB1、TB2、TB3三个阶段各指标的改变量 略
由表1、表2可见发生了明显改变的有以下几项指标。
2.1 覆牙合与覆盖 OB、OJ在治疗后,保持后具有相似变化,即治疗后较治疗前OB、OJ均明显减小,保持后虽有较显著的增大,但增大量为治疗改变量的30%左右,因而仍保留了大约70%的治疗效果。
2.2 下尖牙间宽度 下尖牙间宽度治疗后的改变量几乎与保持后的复发量相等,即保持后下尖牙间宽度又回复至治疗前的宽度。
2.3 前牙不齐指数 上下前牙不齐指数治疗后明显减小,在保持后有一定增大,其中UIRR保持后的改变量与治疗后的改变量比值明显小于LIRR的该比值,即保持后上颌前牙的排列较下颌更为稳定。
2.4 矫治年龄 保持后的改变量在A、B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即年龄对AngleⅡ类错牙合的稳定性是有影响的,尤其是OB、OJ、LIRR、LULM、RULM等,A组保持后的改变量要小于B组保持后的改变量,即AngleⅡ类错牙合主张早期矫治。
2.5 治疗后与保持后的改变量有显著相关性的指标 治疗后的改变量与保持后的改变量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OB、OJ、L3W、U6W在保持后的改变量大小均与各自在治疗后的改变量显著相关。
2.6 具有相关性的其他指标 LIRR保持后的改变量与L3W治疗后的改变量大小相关,保持后各指标相互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的有:保持后OB与OJ的变化明显相关,保持后下尖牙间宽度缩窄越明显,下前牙不齐指数越大,保持后覆盖变化的同时也伴随着双侧磨牙关系的变化,保持后上下磨牙间宽度的变化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3.1 覆牙合、覆盖的变化及相互关系 在本研究中,OB、OJ在治疗前、后及保持后均有明显的变化,但保持后仍保留了70%的治疗效果,保持后OB、OJ改变量与治疗后的改变量明显相关,即OB、OJ的治疗改变量越大,其保持后的改变量也相对越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治疗中不需改变覆牙合、覆盖。相反,在治疗中对OB、OJ应进行过矫治,虽然保持后改变量略大于非过矫治患者,但从总体的治疗效果来看,过矫治还是有利的[1]。
保持后覆牙合的改变量与覆盖的改变量显著相关,临床上,有时可能出现覆盖的增大而导致上下切牙失去接触,下切牙过度萌长造成覆牙合加深,有时也可能是因为覆牙合的加深而引起覆盖的增大因此,二者可能互为因果。这就提示我们在临床上对覆盖的保持可能有利于覆牙合的保持,反之亦然[2]。有研究表明Ⅱ类错牙合者下唇压力较正常牙合增加了3~4倍,是下颌后缩的主要原因[3],下颌的前移使下唇对下前牙的压力增加,下颌前移同时也使咀嚼肌代偿增加,故Ⅱ类颌间牵引去除后,下颌由于受唇压力、肌张力的影响,必然有回到原来位置的趋势,即覆盖易复发,要克服这种肌张力的影响,使肌肉产生新的平衡,使矫治效果稳定,可在Hawley保持器上附一斜面导板,使OB、OJ得以保持稳定。
3.2 尖牙间宽度的变化 Dona、Riedel等学者报道[1],上下颌尖牙间宽度治疗中增大,而保持后向治疗前的宽度复发回去。本研究中分别对上下尖牙间宽度进行分析,发现上尖牙间宽度在治疗后虽有复发缩窄的趋势,但仍保持了大部分的治疗效果,上尖牙间宽度的相对稳定也恰好解释了上前牙不齐指数变化较小的现象。另一方面,下颌尖牙间宽度不如上颌尖牙间宽度较稳定。下颌尖牙间宽度保持后几乎缩窄至治疗前宽度,同时下尖牙间宽度在保持后的变化还与下前牙的拥挤度相关。这提示我们在临床过程中不宜盲目扩大下尖牙间宽度,以免治疗结束后下尖牙间宽度缩窄,从而使下前牙拥挤度增加,在必须扩大下尖牙宽度的情况下,治疗后应采取固定保持并尽可能延长保持时间。
3.3 前牙不齐指数的变化 牙齿排列的整齐程度是评价正畸治疗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患者最能直观发现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总体来说:保持后下前牙不齐指数发生了一定变化,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但大部分治疗效果被维持。下前牙不齐指数的变化较上颌更明显。具体分析每个患者发现:治疗前不齐指数大者,保持后的复发量相对治疗后的改变量较小,即改善程度明显;而治疗前不齐指数小的患者,保持后的复发有接近治疗前的趋势,个别甚至超过治疗前。也有极少数患者保持后不齐指数较治疗结束时继续减小。由此可见,下前牙不齐指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可能与生长不调,异常生长模式,牙周纤维的回弹力,牙齿大小及牙合力的方向等因素有关。安氏Ⅱ类错牙合下前牙矫治后唇倾度和口唇压力较大,且Ⅱ类错牙合的覆牙合易复发等因素[4],故AngleⅡ类错牙合下前牙不齐指数易复发至治疗前的水平。在研究中,前牙不齐指数保持后的改变量与下尖牙间宽度在治疗后和保持后的改变量密切相关,说明治疗中尽量维持下尖牙间宽度对于保持下前牙整齐程度至关重要。
3.4 早期矫治可以增加稳定性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双期矫治的概念[5]:即在生长活跃期早期矫治骨骼问题,在恒牙牙合完全建牙合后矫正牙齿错位。在替牙期开始治疗安氏Ⅱ1类错牙合,可以抑制上颌的向前生长,充分发挥下颌的生长潜力,减小了上下颌骨之间的矢状不调,在恒牙完全萌出之后,配合以固定矫治器治疗,可以获得良发的效果,达到较理想的软组织侧貌,早期治疗安氏Ⅱ错牙合有许多优点:(1)在治疗早期达到主要的矢状关系的改善,将下颌骨置于相对于上颌骨较正确的位置,有利于改善外周的软组织环境。在发育的牙列中,口周肌肉与骨骼结构的早期协调以及牙-牙槽骨补偿机制的重建,可允许安氏Ⅱ1错牙合的治疗更加顺利,并有利于治疗的稳定性。(2)恒牙期治疗虽然能精确控制牙位,但难以解决颌骨关系失调这一主要问题,只能以牙齿移动代偿骨骼不调,而不能使骨骼与神经肌肉保持协调,年龄小时,可选择多种治疗方法,改善骨骼的不调,可以去除病因,引导生长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在恒牙完全萌出之前获得较平衡的侧貌。(3)早期治疗,可消除不良习惯,重新定向生物力,使下颌正常生长。(4)早期治疗,可刺激下颌骨的移位,使髁突代偿性生长,颞下颌关节可塑性强,较少出现关节问题。(5)早期矫治,下切牙区软组织环境的改善允许这些牙齿处于一个适当的位置,减少复发的可能。
以上就是A组保持后改变量小于B组保持后改变量的原因,故在临床上我们要对AngleⅡ类错牙合畸形进行早期矫治,以增加其治疗效果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刘妍,许天民,林久祥.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研究.口腔正畸学,2001,8(2):78-81.
2 刘妍,许天民,林久祥.深覆盖患者治疗后2年以上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口腔正畸学,2002,9(4):162-165.
3 李业荣,许碧晖.牙牙合畸形正畸治疗后复发的临床体会.临床口腔医学杂志,1999增刊(1):66-67.
4 缪耀强,钟玲.安氏Ⅱ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后稳定性探讨.Journal of Compre hensive Stomatology,2002,18(2):102-104.
5 赵健慧.安氏Ⅱ1错牙合的早期治疗.口腔正畸学,1997,4(4):174-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