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沃尔沃.拉德钦斯基,《苏联农业的社会化》,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4至25页。
[3]《列宁全集》,莫斯科第二版,第22卷,第289页;《列宁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58,第6页;《列宁主义问题》,人民出版社,1964,第372页;《苏联农业的社会化》,第23页;瑙姆.贾斯尼,《苏联的社会化农业》,商务印书馆,1965年,第25至26页。
[4]在1929年“大运动”之前,共耕社大约占60%的比重,见《苏联的社会化农业》,第323页。
[5]出处同上,第300页。
[6]《联共(布)党史》后来也遮遮掩掩地承认运动中存在着强制粗暴:“有许多党工作人员......不问地方和时间条件怎样,不问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准备程度如何,而用人工方法勉强加速集体化。......当时暴露出违背集体农庄运动自愿原则的事实。在好几个区域里,人们竟用对农民采取‘剥夺财产’、褫夺选举权等等要挟手段强迫他们加入集体农庄的办法来代替了自愿原则。......在好几个区域里,人们竟用官僚主义的号令手段浮报集体农庄数目的办法,用勉强夸大集体化百分数的办法来代替了集体化方面的准备工作,来代替了耐心解释党在集体化方面政策基础的工作。......在好几个地方,人们不顾中央认定集体农庄运动基本环节是只把基本生产资料实行公有的农业劳动组合这种指示,公然鲁莽从事地跳过劳动组合而径直组织农业公社,把住房、自用奶牛、小牲畜及家禽等等实行公共化。......有几个省区里的领导工作人员因迷恋于集体化方面的初步成功,公然违背了中央关于集体化速度和期限的直接指令。”《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377至378页。
[7]沈志华,《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430至432页。
[8]《苏联的社会化农业》,第307、326至327页。
[9]出处同上,第32至34页。
[10]出处同上,第396页。
[11]例如,邓子恢在1953年中央农村工作部成立不久时说,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时候,减产20%多,牲畜死亡一半(一千多万头),农村动汤,不能不抽调大批干部下乡。我们不能重犯这个错误。苏联集体化后几年就有了大量的拖拉机,我们没有这个条件,发生了这样的问题就更受不了。见燕凌的“人民日报农业合作化宣传始末(1950-1956)”,《人民日报史料选编》第14期,1989年,第12页。
[12]据笔者1993年6月采访杜润生时杜的回忆。
[1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183至186页。
[14]事实上,苏联1953年的粮食产量仅为8,250万吨,低于沙俄时代最高水平的1913年的8,600万吨,按人均产量计算则1953年比沙俄时代低19%。
[15]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北京,第363至364页。
[16]《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169至185页;订正的数字,如1953年的粮食增长率等,见《中国统计年鉴-1983》,中国统计出版社,1983年,第158页。
[17]出处同注[15],第471至472页。
[18]出处同注[15],第470至482页。
[19]《毛泽东的早年和晚年》,第315页。
[20]志华,《历史的启示》,华夏出版社,北京,1988年,第5、8章。
(选自《当代中国研究》2003年第1期[总第8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