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是自觉发展的社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2
/ 4
与以往任何社会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按照自觉的目的建立和发展的社会。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第649页。)也即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但是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之前的人类历史是一种自发的自然历史过程,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则是一种自觉的自然历史过程。这里就涉及到如何理解自发、自觉和自然历史过程的问题。所谓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一种类自然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和规律。亦即,社会发展不是主观意志或神意的产物,也不是偶然事件的汇集,而是合乎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但是,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却以社会主义为分水岭,分为自发的自然历史过程和自觉的自然历史过程。当然,社会发展中的自发性,与自然发展中的自发性在表现上迥然不同,自然过程无人参与而自发运演,历史过程则与人的活动须臾不可或离。历史就是人的活动的展现,人的活动的总体性发展即构成历史过程。而人的一切活动无不具有目的性、意识性和选择性,因此,任何历史活动都不是盲目和无意识的。那么,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以前的社会是自发的自然历史过程呢?这里的自发性是指,人们的行为虽然具有目的,但是其目的是直接的和短期的。人们在利益的驱使下,怀着动机,凭着激情,去从事各种活动,追求各种目标。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未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趋势。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人们也不可能按照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去规划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前,尽管个人或集团的活动都具有目的性和意识性,但作为人类整体的活动却并非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意识的自觉的个体活动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却往往呈现出自发性。而社会自然历史过程即在这种呈现出自发状态的历史活动中体现出来,也就是说,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是在人们各种活动的相互冲突中为自己开辟道路,历史运动的合目的性是在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中体现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类开辟了自觉创造历史的条件,使人类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根本趋势,并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自觉改造社会和人类本身。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8页。)因此,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种自觉的自然历史过程,并非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类活动可以超越社会发展规律,而是说人类开始进入了能够依据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建立一个更合乎人类生存需要的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社会是自觉建立和发展的社会,这种自觉性主要表现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无产阶级政党依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规划社会的整体发展目标并为其努力奋斗。社会主义的整体发展目标是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精神的文明化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的现代化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的民主化表现为政治文明;社会精神的文明化表现为精神文明。因此,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发展就表现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自觉建设和有机统一,并最后落实在自觉塑造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方面。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且把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六大还明确将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写进了党章。这些都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对社会发展规律有着自觉而清醒认识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自觉建设和发展的社会。
  第一、自觉进行物质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
  物质文明是人类物质生产的一切积极成果的总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表征。无产阶级政党首先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和根本任务,并提出和实践了生产力标准。
  首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所谓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的内在根据和根本规定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在人类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明确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身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由于任何私有制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程度都是有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任何私有制最终都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被新的制度所代替。即使是最高级的私有制形式——资本主义制度,尽管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但由于其占有方式与社会化生产力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因而它最终也将成为自身发展的桎梏,并被自身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所突破。只有社会主义公有制对生产力的解放才是无限的,因为公有制形式与社会化生产力在本质上是相适应的。而其不适应的方面可以通过改革,自我调节、自我完善,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社会主义才具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本质特征。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还由于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与资本主义不同。它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正如邓小平对美国记者华莱士所说:“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由此可见,发展生产力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其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第294页。)列宁也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0页。)毛泽东提出了将中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现代化的伟大号召。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党的十六大则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任何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兴衰与更替,变革与革命,其最终决定力量都是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说,任何社会的根本任务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人们并不懂得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力只是在人们对物质利益需求的驱动下自然发展的。而统治阶级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则取决于它们的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方向是否一致。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阶段时,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方向一致,其经济和政治行为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当统治阶级处于没落阶段时,阶级利益与历史发展趋势相悖,其经济和政治活动势必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无产阶级政党通晓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能够自觉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由于社会主义的根本宗旨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如果不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共产党就会蜕化变质。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还是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三个基本前提,即建立社会化大生产、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现代化大生产;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只有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才能最终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再次,提出和实践了生产力标准。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问题,他说:“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6页。)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则进一步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明确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衡量政党和社会制度先进与否的标准,作为判断政党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与否的标准,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 第二、自觉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标志。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制度进步的标志,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社会制度的总和。无产阶级政党将建设先进的社会制度即建立新型的政治文明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首先,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阐释了政治文明问题。
  在人类历史上,剥削阶级总是把自己的社会制度视为超历史的永恒的制度。马克思主义则透辟地揭示出:历史上依次演替的社会制度,对于它所由存在的社会条件而言,都是合理的、必然的、有根据的。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新的社会条件面前,它们又都变为不合理的、失去必然性和存在根据的了。(恩格斯)(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7页。)任何社会制度都只是政治文明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在政治文明发展过程中,都必然让位给新的更高的政治文明。历史发展到今天,社会主义制度已成为历史上新型的政治文明。

  在人类历史上,剥削阶级总是把自己的制度说成是超阶级的唯一合理的制度。而马克思主义则揭橥了任何政治文明都具有阶级性。列宁指出:“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虽然如此,资本主义始终是雇佣奴隶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制和封建主义相比,改变了经济奴役形式,为这种奴役做了特别漂亮的装饰,但并没有改变也不能改变这种奴役的实质。”(注:《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9页。)
  其次,无产阶级政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
  列宁指出:“这种民主制是更高类型的民主制,与资产阶级所歪曲的民主制绝对不同,这是向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和使国家能开始消亡的条件的过渡。”(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页、第606页、第605页。)“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页、第606页、第605页。)“无产阶级民主……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对绝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4页、第606页、第605页。)而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多次论述过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是人类历史上新型的社会制度,是对少数人的专政和对最广大人民的民主。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历史上,只有无产阶级政党能够提出建立真正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社会的目标。因此,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新型的政治文明,而且是政治文明发展史上的根本的质的飞跃。
  再次,社会主义切实建立起政治文明的社会制度。
  在经济制度上,社会主义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从而消除了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致力于消灭剥削阶级与剥削制度,实现人际关系的平等,并使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归为己有,从而为建立一个公正的社会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政治制度上,社会主义第一次使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使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使民主成为劳动人民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任何资产阶级政党都掩饰其民主的阶级性,标榜其民主为全民的民主。但是,资产阶级民主不论其形式如何,实质上都只能是少数人的民主。而无产阶级政党则致力于建立最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人民民主。
  第三、自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保证。
  精神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文化的积极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精神境界水平的标志。从基本类型看,精神文明主要包括思想和文化两个方面。思想方面主要包括人们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和社会风尚,文化方面主要包括科学、教育和知识的状况。精神文明中的科学文化方面不具有阶级性,与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关系,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物质文明)直接决定的。而精神文明中的思想道德方面则具有阶级性,受特定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制约,物质文明只能在最终的意义上间接地决定它。由于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和思想道德性质的不同,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精神文明,即奴隶制文明、封建制文明、资本主义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自觉建立的文明,这主要表现为:
  首先,无产阶级政党不仅重视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而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邓小平提出:“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对此,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第172页、第63页、第372页、第28页、第378—379页。)社会主义不仅要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先进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而且必须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只有在创造物质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决定了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因此,能够产生多数人的共同理想和道德标准,从而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正如邓小平所说,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然成为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也必然为世界上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为思想苦闷的人们所钦羡。党的十六大则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其次,无产阶级政党不仅重视科学文化建设,而且强调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因此具有以往社会所不具有的科学性。邓小平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严重的犯罪、堕落、绝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7页。)他还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和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

  再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指导、有目标、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无产阶级政党将精神文明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根本任务和优越性所在,因此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设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地位、作用、目标、方针、步骤作了详尽的决议。(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见《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73页。)党的十六大则从六个方面全面论述了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如此自觉、科学而全面地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论述和决议。
  第四,社会主义的自觉发展最终表现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方面,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的理想境界,也是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页、第294页。)他还指出,未来的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页、第649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人,为了人的解放、人的自由、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幸福。在人类历史上,一方面,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发展程度随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在提升;另一方面,社会发展又曾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旧式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却使人成为片面发展的人。这在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社会文明的发展,终将使人类进入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王国。当然,在社会主义阶段还不能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境界,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这种社会主义新人,就是邓小平所说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有新人。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发展中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一方面,没有高素质的人,就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手段;另一方面,它又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所在。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自觉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因此必然是按照历史规律自觉培养四有新人,并最终塑造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社会。
  社会主义是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人的发展诸方面自觉发展的社会。但是,由于现实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社会主义总体发展程度还比较低。然而,它毕竟是人类第一次自觉建立和发展的社会制度,它开辟了人类通向理想境界的道路并终将实现世界的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