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政党组织建设三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02
/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有了开拓性的进展。但是,同参政党肩负 的历史使命、同新世纪人民的希冀和要求相比较,这种进展就显得十分不够。尤其是在 过去的5年里,当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时,作为与执政党相协调、相匹配 的参政党建设就相形见绌了。显然,十六大之后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问题已经十分紧 迫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写好参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这篇大文章是统一战线理论工作者责 无旁贷的任务。
  一、关于“三个为主”与“三个打破”
  “三个为主”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方针,是指各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要以协商确定 的范围和对象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这一方针从1983年 起,经过6年的实践,于1989年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坚持第一个为主,有利于保持民主党派政治上的优势和历史上形成的特点,有利于保 持与各自所联系的群众的密切关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了解社情民意,把各界人士的 真知灼见反映上来。
  坚持第二个为主,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更 好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坚持第三个为主,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群体水平,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主要由这些代表性人士的自身素质所决定。
  “三个为主”的组织发展方针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并为历史所确认。
  诚然,从1989年至今13年过去了。新世纪统一战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是社会结构 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6种人;二是民主党派成员结构发生了变化,成 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其职业、岗位、身份发生了变化,有的具有身份多 重性;三是民主党派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已经由新一代替代老一代而成为党派成员的主 体;四是民主党派的职能发生了变化。如果说1982年我们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的主要职能的话,那么到1994年,主要职能就发展成为“政治协商、民主监 督、参政议政”。用李瑞环的话说,参政议政是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 在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确认了“三个代表”思想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两个理论创 新的最新成果。前者最为珍贵的理论品质就是:不丢老祖宗,又在说新话。后者则是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新发展。
  在新情况、新条件下,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之后,当共产党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时,作为与执 政党相匹配的参政党,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扩大群众基础,反映社情民意,提高 参政议政水平。于是在贯彻十六大精神时,就要逐步修改以“三个为主”的组织发展方 针。概而言之,就是“三个打破”:一是打破按分工范围和对象发展成员的界限。这主 要是因为原来商定的分工范围和对象已与新世纪的客观实际相差甚大,如民革、致公、 台盟等,特别是民革,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绝大多数已进入耄耋之 年,有一定渊源关系的人士也逐渐减少,在有限的范围内难以发展高层次有影响的新成 员。于是就有了要求跨界别发展成员的呼声,要求跨界别比例高于30%,这样,既能保 持这些参政党的特色和代表性,又不致使组织发展陷于困境。二是打破发展成员的年龄 限制这一界限,要求多发展一些年轻的党外代表人士(指30岁左右)。这样做,可以避免 后继乏人、“临渴掘井”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党派成员、选拔后备干部,有利于执政党 与参政党合作共事。三是打破除民建外,其他民主党派不能发展私营企业人士的界限。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民主党派不是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政党,不是反对党、在野党,而是 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亲密友党、参政党。在新的社会阶层6种人中发展 民主党派成员,可以帮助共产党扩大群众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鉴于社会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民主党派成员的情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响应十六 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呼唤,对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分工范围和对象作适当的 调整,确实已提到议事日程。我们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新的政策。
  二、关于参政党领导班子的建设与旗帜人物的培养选拔
  十六大提出“建设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 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作为与执政党相匹配的参政党领导班子建设与旗帜 人物的培养选拔就显得相当重要和紧迫。
  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十六大提出了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 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 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
  事实上,人事制度改革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一部分,已经在党派换届中得到运用,这 就是目前省级以上领导班子的结构普遍比较好的原因所在。这些新班子成员信息多、见 识广、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与国内外有广泛的联系、有较强的责任心。

  诚然,与中共领导班子成员不同,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成员中不少是从基层提到直辖市( 省)级领导岗位的,非专职副主委大多数还在基层,领导工作的经验和知识与具体工作 尚有一段距离。由于不能脱产,客观上他们在过去和当前都不能广泛地联系会员群众。 对于这部分班子成员的情况,作为成员本身,作为班子领导,作为同级中共统战部的领 导要有清醒的认识,以使之尽快处理好本职与党派工作的关系,既要在本职工作中有所 建树,又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认识并做好民主党派工作。由于我们在较长时期内忽视了制度建设,目前民主党派领导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相对 滞后。因此,在当前的领导班子建设中,应该从十六大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 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高度认识这一问题,自觉按照《纲要》的规定加强 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的议事决策规则,明确工作运行程序,确保民主集中制 在领导班子内部得到切实落实;应该继续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应该建立领导班子成员考核制度,并尽快将考核情况切实与班子成员能上能下的机制挂 起钩来;应该建立和完善后备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努力使后备干部的物色、考察、培养 和选拔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旗帜人物的培养选拔是领导班子建设的深化,是在更高的层面上思考班子建设问题。
  简言之,参政党的旗帜人物,也就是民主党派中的领袖人物或准领袖级人物。如何香 凝、李济琛、张澜、沈钧儒、史良、陈叔通、黄炎培、胡厥文、孙起孟、马叙伦、许德 珩等,他们不仅有较高的学术造诣,是著名的专家学者,还有相当的社会活动能力,是 社会著名的活动家。他们对自己的成员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关键时刻能够一 呼百应,带领广大成员与共产党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作为历史主体的人,必然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是自然 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任何个人的能力都是以其时的社会 背景为基础的。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会脱离当前的社会环境而空谈旗帜人物 的培养选拔的。这或许就是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特别强调的要推进政治体制、经济体 制改革以及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原因所在。
  按照十六大的精神和要求,当前参政党旗帜人物的培养选拔应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冲破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简要言之,这些观念主要有:不求创新人物, 但求无过人物;不求有思想、有主见、能开创新局面的一流人物,但求“听话、紧跟” 型的二、三流人物。
  二是党委统战部要为旗帜性人物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在当前由人治向法治转轨的时期 ,具体职能部门的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正如一位能够正视这一问题的党的干部所说:“ 培养旗帜人物很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加强锻炼,学术造诣上创造条件,社会影响上创造环 境。政治要求、学术地位、社会影响这三者统一起来。”
  三是要真正开创“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生机,必须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当前参政党 缺乏旗帜性人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生老一代民主党派旗帜人物的社会历史条件已不 复存在。因此,我们应该从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转换视角,从单纯的侧重民主党派 旗帜人物的培养转到既重视旗帜人物的培养又重视参政党运行机制的建设上来。把旗帜 人物的培养与优化参政党运行机制结合起来,用科学的机制来造就人才。这是十六大提 出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三、关于夯实参政党组织的社会基础与搞好参政党机关建设
  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一向具有智力优势、人才优势的美称。但从现实和发展趋势看,这 种优势已经走向弱化。首先是社会发展的知识化趋势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影响, 使整个社会的知识发展水平普遍提高,相对而言,民主党派的知识优势得不到凸显;其 次是执政的共产党的知识化、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的工农干部比例已经 很低;三是现行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机制难以吸收到优秀人才,“近亲繁殖”成了较为 普遍的现象,而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一些对象却至今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扭转这种优势弱化局面的较好办法就是夯实参政党组织建设的社会基础。夯实了社会 基础,参政党的组织发展就有了活水源头。仅以民进为例。1997年11月通过的民进章程 规定:“中国民主促进会是以从事教育文化出版工作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政党 。”这里的社会基础十分明确。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教育文化出版事业放开了,特别是 教育作为一项产业被重新定位后,非公有制教育文化出版事业迅速发展,从事这方面工 作的人数大大增加。如何做好民办教育、民办文化单位、民办出版单位的知识分子工作 是全新的课题。即使是在国有单位从事教育文化出版事业的知识分子,他们的思想观念 、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民进重新认识自己的社会基础, 因势利导地引导其中的进步分子,用十六大关于“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 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这一执政党的最新经验,来夯实自己的社会基础,吸收新鲜血 液,为参政党的肌体注入新的活力。

  如果说夯实社会基础是参政党组织建设之本的话,那么,党派机关在党派组织中居于 中枢地位,是参政党组织中的一个沟通上下的办事机构。在参政党的组织建设中,机关 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机关建设搞得好,党派的参政议政等主要工作就有了保障; 机关建设搞不好,党派的一切工作都很难有效。
  搞好机关建设,首先应从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入手,使办事有章可循,避免工作上的 独断性和随意性,减少不必要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其次是在具体实施中 的有效监督。就目前党派机关的现状而言,并不是没有规章制度,而是制度不够完善, 尤其是缺少监督机制。这个问题不解决,已经建立的规章制度便形同虚设。第三,提高 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加强参政党机关建设的一个重要保证和有效切入点。一般说 来,这些素质包括:良好的政治品质,一定的理论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认真负责的工 作态度,深入细致、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以及民主协商的工作作风,能够倾听、 理解并客观反映成员的意见、批评和建议。当前更为重要的还须有“与时俱进、开拓创 新”的精神。
  以上三点中,适时调整参政党组织发展方针决定参政党组织建设的方向;加强和改进 参政党领导班子建设与旗帜人物的培养选拔是参政党后继有人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的根本保证,也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夯实参政党 组织建设的社会基础与搞好参政党机关建设是搞活参政党组织建设的载体和两个有力抓 手。从这三点切入,对加强参政党组织建设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