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英汉口语的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2
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无时不在被高频率地使用着。它的发展变化必然受到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语系,即证明了这一点。那么,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一些变化,则成为必然。所以,学习和运用语言应该与时俱进。
语言的发展与变化是有规律的,甚至是可以预见的。下面就一些英语和汉语中常见的用词、用语,谈一下语言的纵向变化趋势。
语言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构成、派生和变化过程,二是被认可和同化过程。其变化不外乎下面几种情况:
一、 语言的变化受外来语的影响,及口语习惯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见面时说“嗨”,分手时说“拜”,这当然是受英语的影响。而英语中的“Bye”是Goodbye的简说。可以说,Goodbye与Good morning已经平起平坐了——都含有Good,但Goodbye的前身则是God be with you(上帝伴随着你,一路平安)。它说上去很长,不适应快速生活节奏的要求,因此,终于演变成了简练的“Goodbye”或“Bye”了。其实,当今比较流行的再会语言是Have a nice day,而这个再会语也很长。有专家预言,它将来可能演变成Hiday(瞧!其中有Hi!)。
高质量的电视剧里,语言是很扣合时代的。像《康熙微服私访记》,其人物语言与人、与时丝丝入扣。相反,在一部反映六十年代生活的电视剧里,有个女角竟顺口说出“拜拜”,与其身份极不相称。
像“拜拜”一样,“酷”、“打车”、“派对”、“瘦身”等都是受到外来语言的读音或构词的影响而形成的口语。这些口语说来自然,听来顺耳,也反映出“地球村”的“天涯比邻”风情。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下面的句子都还是病句:
①街上什么菜也没有,只有萝卜。
②到处漆黑一片,只有这个窗口闪着灯光。
③代表团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④黄河是中国最长的河流之一。
可现在,它们都已能登大雅之堂啦!①句和②句采用矛盾修辞,使其对比鲜明。③句上报(杂志)率很高,符合大众口语习惯,已被接受,现已“合法”。④句中“最……之一”的说法,对于可变的陈述对像,或者含糊的概念是合法的。
文革之后的英语教材,与现在的英语教材相比,差别也是很明显的。旧版(78年版)本中,由连词than引导的比较状语从句,可以省去与主句相同的成份,如:“Tom is taller than she is tall.”可写成“Tom is taller than she.”,如果将she写成her,那是不允许的,是错误的。但新教材将than的词性扩展了。现在,它不仅是连词,也是介词。介词确定了her的合法地位,这顺应了人们的口语习惯。而if代替“whether…or not”中的whether也成了定势。这也是为了顺应人们的口语习惯。再如“疑问词 + to do”结构,在传统英语中,不允许用“why + to do”表达。而现在why + to do也时常露面,最终也会走向合法化。还有on earth,前不久还强调是“到底”、“究竟”,而不是“在地球上”,而现在是“在世上”了。
二、 受特定时代影响,使用期短;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有一定的生命力。
大家知道,北京在解放前不叫北京,叫北平,而在明清时期有了北京这种叫法,再往前推至元朝迁都北京时,它被称为“大都”。这种地名的变化,反映了语言受时代影响的这一特点。而“上京赶考”的“上”除扣合“上北下南”之意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心中仰慕京城的心态。
文革时期也出现了许多“时代性”语言。“割尾巴”、“坐飞机”、“蹲牛棚”等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点。经过文革的人,谁也不愿“坐飞机”。因为那是对反对派进行的一种有辱人格的惩罚!而今天又有谁不愿坐飞机呢?今人怎知昨天“坐飞机”的心酸?
“水平梯田”,是“学大寨”时期的特有名词。随着时间的流逝,后人恐不知其与“香蕉”有什么两样。“卫星上天,红旗落地”不加注解,也很难被弄明白。“小姐”这个称呼在旧时是很高雅的,但现在却被赋予贬义。所有这些无不受时而动。
其它,也有像“二奶”、“小蜜”等不雅之语,这些都是因时而生,而好景不长的语言。
英语中的“Negro”是黑人受奴役时期的英语称谓。受美国所谓“人权主义”的影响,Negro逐渐被black people所取代。这或多或少体现了美国“人权”之所在。不过,在美国,Negro现在还有一定的生命力。 另外,今年(2003年)春风靡全球的非典型性肺炎,使我们多了“非典”及“sars”等词。在此之前,有谁知道非典是何物呢?当然我们非常希望“非典”转瞬即逝,不再复扰。或“非典”,或“sars”远离人间词典,或永远成为历史。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先没有的语言会应时而生。大家知道,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将一切反动派比喻成纸老虎。而当时一位美国记者将其译为“strawman”(稻草人),因为那时英语里没有对应之词。对此,毛主席表示不能认可。他认为稻草人的样子不凶,它只不过吓一吓小鸟而已,不足以反映出帝国主义色厉内荏的本质。因此,英语里才出现了“papertiger”一词,并沿用至今。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到了语言的变化,原先不合语法要求的可能会顺理成章地变得“合法”。 学习英语的人都知道,Have you gone to Beijing?这句话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have gone”表示“去而未归”,既然去而未归,你怎么能见而问之呢?如果你也在北京的话,还有必要这样问吗?所以,像“Have you gone to Beijing?”这样的问话是不成立的。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哥大”的普遍使用,“Have you gone to Beijing?”这句话是可以成立的。比方说,甲得知乙不日将去北京,改日甲拨通乙的手机便可发问:“Hello!Have you gone to Beijing?”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合理的。这都是因为有了移动电话。说到“移动电话”,它也是由“大哥大”演变来的新名词。而“visionphone(可视电话)”则是一个新概念。还有“download”、“e网情深”等等,都是高科技的产物。 再如“go”,起初“go”的方式很单一,通指“步行”,至多可表示鸟的飞行。而现在,出现了众多方便的交通工具,因此“go”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如go by car /plane/ train/ bike等。
四、商业的发展也影响到语言。主要表现在“借词借音”的商业广告中。如“莫失良机”,原来“机”指“机会”、“机遇”,而广告商却借其指“某种机器设备”。更有甚者,种鸡生产者将其改为“莫失良鸡”的广告词了。其它诸如“金鸡鞋油为足下增光”之广告,妙语连珠,举不胜举。尽管这种借用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但笔者认为,这是时代所致、时代所需,有其进步的一面,应予肯定,至少不能全盘否定。现在,“博古通今”不是被说成“博股通金”,在电视台“股市”节目中大显身手吗?那速配良缘的“一‘键’钟情”电视节目不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吗?打开字典,我们会发现很多诸如“原意”、“引申”、“转意”等条目,加上“挪用”条目又有何不可呢?如果我们要刻意地去保持语言的“原汁原味”的话,字典里就不会有“引申”、“转意”之条目了,中学课本中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注释了。 语言的变化,无不受时间、地域、人群的制约,但最终朝着口语化、大众化、合理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不可能停滞在某一层面上。因此,我们要顺应其发展规律。任何守旧思想都可能阻止语言的发展。 最后,我想奉劝某些影视工作者,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语言,特定的人物也有特定的语言。切勿再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如《潮起潮落》中出现了“人流”一词,并且人物执词自然,毫无羞色。这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的。再如《庖丁奇谈》中用了“临门一脚”一词,笔者对此甚感不妥。还有,某电视剧里,有一格格说到“回北京”之类的话,此处,恐有不妥。作为宫中贵妇,她们是只知有“京城”而不知有“北京”的。 以上浅见,实为笔者偶感,可望大家赐教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