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委婉语所折射的文化异同(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8-10
/ 2
 二、委婉语折射出不同的文化蕴涵
  
  委婉语的使用十分广泛,从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在东西方社会里得到认可的言谈举止的准则、人们的思维模式和道德观、价值观。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涉及使用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或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会在委婉语中有所反映。
  萨丕尔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组织生活。”委婉语是“词的社会性领域的一个自然部分”,它反映了人性的“敏感方面”,告诉我们“一种文化的价值” [3],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意识及其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
  
  1.折射出不同的宗教信仰
  社会语言学研究表明,言语禁忌既具有宗教性,又具有阶级性。但是,英语和汉语在这方面却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虽然英语委婉语大多起源于宗教迷信,但比起西方民族来,中华民族没有一个共同、统一的宗教信仰。以“死亡”这个词为例,信仰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委婉语,西方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基督教认为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在其有生之年注定要经历罪恶、堕落和赎罪,而且只有赎清人的原罪,才能在来世得到拯救,进入天堂,否则将在地狱里永受煎熬。基督教的死亡观是以死后灵魂得到拯救,进入天堂为中心的,故英语中死亡的委婉语有go to/reach a better world( 去了更好的地方), be Inthegoldenheaven, beIn /go to heaven(上天堂了), bewithGod/be called to God(被上帝召唤去了),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安全地躺在耶稣的怀里), go to one’s last, go/pass to one’s reward等 [3]。
  由于汉民族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都有其追随的信徒,宗教禁忌没有对全民族语言产生较大的影响。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多来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源自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隐化、迁形、物化、遁化、羽化、气散、归道山”等,道教的神仙学说给后世留下了“化仙,升天,升仙,仙逝,驾鹤西游”等委婉语。佛教发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佛教认为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依据一定的因果关系,在“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中轮回,历经苦难,生死相续,只有皈依佛门,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进入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直接来源于佛教教义的死亡委婉语“涅槃”,是佛教所指的最高境界的音译。来自佛教的委婉语有“成佛,圆寂,归真,坐化,寂灭”等。佛祖释迦牟尼居住在西方的极乐世界,凡是佛教的善男信女们生前行善积德,憧憬着死后能够到达西方的极乐世界,能够见到佛祖,因此在汉语中也有了“上西天”、“归西”、“上天”、“归天”、“见佛祖”等对于死的委婉的说法 [6]。
  
  2.折射出不同的等级观念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尊祖敬宗的传统孕育了汉语中名目繁多的“名讳”和称谓上的禁忌。现代社会已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体制,但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名讳”情形,即上对下或年长的对年轻的可以称名,而下对上则称官职,晚辈也不可直呼长辈之名,比如局长“张军”,上级可以直呼其名,下级一般称呼为“张局长”、“张局”而避免直接呼名道姓。这与西方文化有所差异,英美文化中没有显著的等级观念,无论地位高低都可以直呼其名。但对于上帝或上帝的名字、魔鬼或魔鬼的名字就需要避讳,上文已谈到。
  其次,如在当今社会流行的民谣称一等人为“公仆”(国家干部),子孙三代都幸福; 四等人“大盖帽”(公、检、法),吃完原告吃被告; 五等人“手术刀”(外科医生),割开肚子要红包;六等人为“电霸”(热电行业),不给好处就拉闸; 十五等人是“盲流”(农民工),不知何处是尽头。其中的讽刺调侃先不说,人们头脑中的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这些对某些职业的借代婉称中可见一斑。
  
  3.折射出不同的传统与伦理
  英美文化以个人主义为中心,不迷信特权和传统,注重独立和进取,创新而轻老。加之在西方社会中,家庭结构松散,子女成人后就与父母分开居住是西方社会的传统习惯,社会养老机制又无法完全取代家庭养老,老人生活孤单寂寞,因此“老”就成了生活中的一个大忌。它意味着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迟钝、爱唠叨、固执、任性、怪癖等。所以英语中有关“老”的委婉语特别多。如 a senior citizen(年长公民), golden years(黄金年华),past one’s prime, the longer living, distinguished gentleman等被用来代替 “old”。“养老院”也被说成“nursing home, home for adults, rest home, adult communities”等。从事英语委婉语研究的专家尼曼等曾风趣地指出,当今的美国没有“老的”(old),要么是“老练的”(seasoned),要么是“保养得很好的(well-preserved) [5]。中国的文化以家族主义为中心,注重敬老尊贤,提倡伦理道德,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老”并不是禁忌语,“老”代表了经验、学识、成熟、可靠,年老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 “华发”,“夕阳红”,“黄昏恋”,“忘年交”等少量的委婉语,也饱含敬意。

  
  4.折射出不同的社会价值观
  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汉民族的社会意识中,有浓厚的重义轻利、重义轻财的价值取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士不理财”,人们千百年抱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国人耻于经商,羞于言钱,更不屑于与商贾打交道,高雅场合出口不直言钱,戏称为“孔方”、“贯头”、“官板儿”、 “孔方兄”、“三斗米”等,旧时代还称银元为“龙洋、“人头”、“龙人头”、“银花边”、“袁世凯”,现代则是 “大团结”、“伟人头”等。随着近二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认同了金钱的重要性,但仍存在一些不直白地对有钱人称呼“大款”、“款爷”、“暴发户”,而知识分子的经商行为成了 “下海”。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依然崇尚知识,羡慕国家公务员的职业,称“铁饭碗”和 “吃皇粮”。
  英美文化崇尚金钱物质,人们对钱的态度大方、坦然,也就不存在因为要遮掩而委婉。
  综上所述,虽然英汉委婉语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思维模式,但由于汉英语言本身特征和文化的差异,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从委婉语的使用中可见一斑。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消除障碍,达到相互理解、顺利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02-112.
  [2] 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J].外语研究,1992,(2):43-45.
  [3] 李利芳.从委婉语的使用看中西文化差异[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 (3) :77-78.
  [4] 赵文兰.从委婉语透视中美两种文化心理的共性[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111-113.
  [5] 谭文芬.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 (3) :93-95.
  [6]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