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着提高中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经过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车间·课堂·营房”即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解释了该模式的内涵,然后从三个方面,对培养模式的实践进行说明,最后对于该模式中取得了成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职人才 培养模式 实践
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提出:“职业院校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这里明确告诉我们,要提高中职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就必须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主体构件,也是能否实现中职培养目标的关键。
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们认真学习国内外职业教育的成功做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就业为本,技能为先,大力推行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实施了“车间·课堂·营房”即“做三年学徒、学三年技术、当三年兵”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具有必要文化知识、良好职业道德、熟练职业技能和较强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一、“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方针指导下,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含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和教育评价等五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是根本,是研究其他要素的前提;培养规格是培养模式的主体,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的相关规定及其实施体系;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等;评价体系是对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和测评。由此可以看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培养方向的确定、培养手段的运用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所谓“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一言以蔽之,就是采取生本教育下“素质本位,能力核心”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教育的生本功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以职业能力的提高为核心要求,加强受教育者职业道德、责任感、荣誉感、职业个性、人格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融文化学习、个性品质陶冶和职业能力训练等为一体的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它具有丰富的内涵:一是具有明确的目标性。“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通过车间、课堂、营房这三个载体,交叉融合,实施知识、技能、素养养成活动,实现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中职教育目标。这一目标,既体现了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中职教育发展的依据。二是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特别是企业中的实践活动、军事化的行为养成基地的训练活动,从而使培养的中职人才具有生存能力、应变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和创业能力。“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要改变过去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那种注重专业理论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轻视实践操作的高分低能的教育模式,采用整合的能力观,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系统分析,确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此来设计、开发课程,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通过产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社会培训部门等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以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培养中职人才的社会认可度。三是具有鲜明的创新性。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鲜明特色,就是树立人文教育理念,确定素质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将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统一起来,在教人的过程中做到育人。具体就是模拟营房,仿效部队训练,实施军事化封闭管理,阶段性进行体能训练、礼仪演练、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职业能力锻炼。以车间、课堂、营房为载体,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变“教书”为“铸魂”。将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思想教育,结合专业特点渗透到到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专业成长的同时,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思想品德得到提升,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品德修养。变“教室”为“工厂”,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专业,更要贴近学生的就业岗位,促进学生向准员工的角色转换。变“理论”为“技能”。增加技能训练和实践课的比重,真正转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位的办学轨道上来。
二、“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框架
“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工学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框架,就是“做三年学徒、学三年技术、当三年兵”。
做三年学徒:学校按照企业员工标准培养学生。新生入学后,就进行角色转换教育,安排认知性实习,按照企业员工素质训练学生,明确教师即是师傅,学生即是徒弟。在专业学习中,安排学生以学徒的身份在“做中学”,亲身经历;教师以师傅的身份在“做中教”,示范传授。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岗前实习、顶岗实习,使学生感受企业真实生产过程,实现专业技能与岗位要求对接。经过三年(四年)的不断训练、熏陶和反复到企业实践,使学生逐渐达到企业合格员工的标准。
学三年技术:学校突出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养成。通过认知、专业、岗前、顶岗实习四阶技能递进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能力。安排新生进行以公共基础技能训练为重点的认知实习,开设手工课、钳工课和木工课,为学习核心技能打基础;在专业实习上,突出企业岗位标准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专业核心技能;还安排到企业进行岗前实习和顶岗实习,在企业建立指导教师和师傅双主导培养机制,逐步巩固提升核心技能掌握,为就业奠定基础。学校增加实习实训资金投入,确保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养成。根据长期摸索,核定了生均实习费用标准,焊接专业生均投入实习原料费:中级工1000元,高级工1400元;车工专业生均投入实习原料费:中级工900元,高级工1300元。其它专业也相应核定了生均投入实习原料费标准,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当三年兵:学校打造具有现代企业员工素质的蓝领人才。实施寄宿制准军事化管理,以部队士兵的标准,对照企业员工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分模块的行为养成训练。新生一入学就安排在学校能力拓展与行为养成训练基地集中训练,仿照部队新兵训练模式,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开设生活指导课、礼仪规范课,开展行为规范教育。实习间和就业前,学校还安排两个阶段的集中训练,进行员工作业习惯形成、职业能力素养提升训练。在日常管理中,发挥教导中心的作用,巩固集中训练的成果,进行全天候、全过程的行为养成教育。通过训练中培养、管理中巩固、习惯中养成、实践中提升,培养了学生精细工作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服从服务的企业员工素养。
(二)“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背景支撑
模拟营房,创建行为养成教育园区。学校于2007年4月专门设定一个校区,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在全省率先创建了占地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的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教育基地。设立了全省中职院校唯一的副院级能力拓展及行为养成部,专门负责行为养成教育和训练工作。基地设有“三区九室一厅一园”。“三区九室”,即“企业实景感受区”,包括模拟倒班素质提升训练室、企业招聘模拟室;“企业养成示范区”,包括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多媒体放映室、就业生活能力自理厨卫室、不良行为训导室;“岗位素养实训区”,包括员工内务规范训练室、企业岗位操作规范训练室、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训练室、计算机及动漫网络素材收集训练室、现代化办公设备操作训练室、计算机及动漫网络素材收集训练室;“一厅”即坐立行走训练厅;“一园”即农艺认知与吃苦耐劳能力训练园,为行为养成与能力拓展训练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和物质保障。
模拟车间,建设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按照国家中职院校专业设置标准,学校各专业均建有教学必须的校内实训场所,共有与专业规模相适应的校内实训基地9个,建筑面积2.73万平方米,配置了数量、工位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生产实训设备,以备学生实习使用。学校建有基础技能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319m2,拥有10个钳工实习室,还建有木工、剪纸、缝制、编织、手工、模型制作、绘画等基本技能训练室,面积1777㎡,为训练专业核心技能奠定了基础。
课堂移位,坚持实景岗位操练。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校企合作,先后与59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建有49个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校探索并实施订单培养、集团化办学,坚持分阶段、有步骤的专业实习、大生产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中体验和锻炼,提升职业技能,养成职业习惯。
(三)“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路径
创新专业建设机制。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学校制定了《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成立了由行业、企业、部门专家、学者、高层管理和学校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参加的专家咨询与就业指导委员会,紧密围绕辽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定期开展市场调研,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制定专业建设发展计划,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 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
创新教学模式。遵循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促进学生的技能养成,学校按照企业真实场景、设备组织教学,实施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岗前实习、顶岗实习“四阶递进”技能训练法。学校按照企业生产活动过程、专业岗位要求,设计教学过程。新生一入学,就进行一阶认知实习,即以教师为引领,进行以公共基础技能训练和角色转换为重点的认知实习。安排所有学生进行公共钳工实训、木工实训和手工制作,每人制作一个锤头,配作一个锤柄并安装好,刻上自己的名字,留作纪念。手工制作中安排布艺制作系列、绳结编织系列、纸艺造型系列等课程,进行作品评比、展示、表奖,让学生通过制作挖掘能力、才华和潜能。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就进行二阶专业实习,即将校内实习场设备按企业设备进行设置,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一致。教学活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岗位标准进行专业核心技能训练;学生在专业学习后,就进行三阶岗前实习,即安排生产工艺简单、生产流程紧密的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采用和员工相同的轮班制,感受企业生产氛围,逐步适应企业生产要求,锻炼吃苦耐劳和团队协作精神;学生就业前进行四阶顶岗实习,即巩固提升核心技能的掌握,使学生熟练掌握岗位技能,为就业奠定基础。
创新课程体系。为把养成教育做实,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养成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知识·技能·素养”合一的课程体系。形成塑造员工素质的德育课程体系。在落实国家颁布的德育大纲,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基础上,开发《现代礼仪实训教程》、《就业指导》、《生活指导》、《体能训练》等校本教材及讲义。采用活动、游戏、训练、讲授、体验、分享等独特的教学做合一手段,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掌握了就业的本领、生活的能力。坚持以诚信敬业为重点,通过日常养成教育和基地集中训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学会合作与竞争,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创建以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职业指导、心理健康、生活指导和员工素质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即遵循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要为目的,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线,通过调研,进行岗位群、工作过程、典型任务、岗位技能分析,归纳知识点、技能点,筛选项目内容,确立核心课程。依据职业标准和岗位能力,围绕强化核心技能,开发适应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的校本教材、讲义和教学课件,参与数字化仿真教学软件的试点与使用,丰富了技能培养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初步实现了教材、教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为学生学习、作业、测试等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围绕核心技能养成,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按照认知实习、专业实习、岗前实习和顶岗实习四阶递进的步骤,设置符合核心技能训练的专业课程。并始终坚持以典型案例和真实的生产过程设计实习实训项目,课题选用企业的真实生产产品,学生依据图纸的技术要求,按照生产工艺卡完成产品加工,从而建立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项目化、模块化、理实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形成实用、管用、够用的基础课程体系。实行基础课程整合,由专业课、基础课教师共同研究制定适合专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基础课内容,编写了适应各专业教学特点的数学、语文、英语、体育等校本教材和讲义,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坚持必要的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文化课程为专业学习夯实基础,专业课程向文化课程渗透,形成文化基础课为专业理论课、实习实训课及就业服务的基础课程体系。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素质、能力本位转变,由“教师、课堂、教材”向“学生、岗位实景、教育信息资源”教学方式的转变,形成以核心技能、综合素质、实践、技能拓展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四大模块,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知识掌握、技能提升和参与热情。
创新评价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以“产出评价”为核心指标,并辅以“教学评价”和“社会评价”。“产出评价”主要有两个指标:第一是就业率,包括当年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第二是就业质量,包括起点工资高低和就业后的发展前景。“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学质量、教学效益、实验实习开出率等三项指标;“社会评价”主要包含用人单位满意率和毕业生满意率两项指标。为此,学校建设多层次评价体系。依托“一委两组”,吸纳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制定了《实习实训教学质量考核细则》、《教学质量评估考核细则》、《行为养成考核细则》等考核评价制度,确定了以能力评价学生和以贡献评价学校的标准,建立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统一的学生评价体系,突出专业技能水平考核。学校为每位学生设立成才档案,建立自我、教师、学业成绩、日常考核、企业等多层次的评价体系。学校重视社会组织评价。通过向相关部门发征求意见函,借助统计局社会调查队开展随机抽样调查,通过召开家长会发征求意见函,定期征求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建议。近三年,学校为社会贡献合格毕业生3077人、培训1.2万人,为辽阳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实施“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从实施“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效果看,有三个方面的收获:
一是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实施“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具有现代企业员工素质的蓝领人才。学校实施寄宿制准军事化管理,以部队士兵的标准,对照企业员工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分模块的行为养成训练。学校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竞赛、内务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学做人、懂技术、会生活;通过多种奖励,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自信、向上的心态。培养了学生精细工作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服从服务的企业员工素养。思想面貌、精神状态和行为规范发生了明显变化。具体表现在四个增强,即自信心、上进心增强了,自律性、约束力增强了,文明意识、礼貌行为增强了,生活能力、自理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就业稳定率96.76%以上。
二是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实施“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强、自信心强、技术精湛。学生踊跃参加养成教育中开展的“蓝领工程”、“造星活动”,学技术,练技能,蔚然成风;虚心请教,刻苦钻研,成为时尚。很多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市以上举行的各种技能大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全市中职院校技能大赛中,我院选手几乎囊括参赛专业的前三名,连续五年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获6项个人奖。其中,2010年,我校学生赵宏伟代表辽宁省参加在天津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全国车工专业第一名。
三是提升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实施“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按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毕业生双证率达到99.28%。学生具备了员工素养,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学生毕业即就业,专业对口率92.49%,毕业生月均收入1600元,有的毕业生工作一年后工资达3000元以上。学校与中集集团辽宁分公司签订实习协议,由于企业条件艰苦,其他学校实习生纷纷离开,我校实习生能与企业共渡难关,表现突出,这批23名实习生均与企业正式签订了劳动合同,现在都成了企业骨干。由于学生表现突出,中集集团下属六个分公司先后与学校预定毕业生,特别是太仓公司一次就想预订500名焊接毕业生。辽阳永佳液压件股份有限公司,是为一汽配套生产的企业。该企业领导说,辽阳技师学院的学生综合素质好,有思想、守纪律、能吃苦、善钻研、技术掌握得快,集体荣誉感强,极富年轻人的活力。该企业每年都从我院毕业生中招聘数十人,现在该企业80%的工人是我院毕业生。我院数控专业、焊接专业26名学生成功就业于沈阳联东模板有限公司,公司领导称赞说辽阳技师学院的学生,有礼貌,组织纪律性强,吃苦耐劳,善于团结协作,将来一定能成为企业不可小视的技术骨干,并表达了愿意与我院长期合作的意愿。
从深化教育改革的角度看,收到了四个成效:
一是改变了片面的中职人才观,端正了中职培养目标。以往的职业教育,往往存在两种偏向;一是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只要技术好就是人才;一种是理论学得好,聪明,就是人才。二者的通病都是把人才定位在知识层面上,而忽略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教育界有一名言“身体不合格是废品、知识不合格是次品、德育不合格是危险品”。 在企业也有一句话“有德有才的人大用、有才无德的人试用、有德无才的人培养使用、无德无才的人坚决不用”。通过实施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端正中职培养目标,遵循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增强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确处理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正确处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学习与职业技能训练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了教育教学改革。“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打破了长期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习惯樊篱,从中职教育的目标、特点和规律出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的办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车间为平台、以产品项目为纽带的职教新理念,创新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黑板上开机器、练习本上制产品”的教学方式,形成了“专业围绕市场转、课程围绕企业转、老师围绕学生转、学生围绕机器转”的格局,基本上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学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 同时,构建适应“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学校治理结构,加快了学校管理体系和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步伐。
三是改变了师资结构,打造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训教师不足、双师型教师难以培养的瓶颈,学校建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制定了《教师培养五年规划》,《教师培训进修管理制度》、《教师企业实践管理规定》、《教师企业实践考核办法》等制度。实施名师出高徒工程、双师素质工程,鼓励教师向双师发展,有选择地录用省有杰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知名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安排专业教师每年参加30天以上的企业实践活动,双师教师100%具有企业背景积累;学校安排理论、实习教师结对子,相互提高操作技能和理论教学水平;安排教师参加技能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91.93%。双师教师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达10%。教师队伍日趋成熟,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四是改变了学校的形象,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实施“车间·课堂·营房”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办学特色突出,培养了大批技术精湛、岗位适应能力强、善沟通、知感恩、能吃苦、会协作的技能人才。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成为相关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行家里手和能工巧匠,辽阳市与我校专业相对接的企业班组长中60%为我校毕业生。改变了过去人们认为在职校学不到东西,读不读职校无所谓的看法.学校被人们誉为辽阳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社会职业培训中心、优质职教资源的辐射窗口。学校的社会声誉鹊起,影响力覆盖面广,促进了学校建设的大发展。2010年,学校分别被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评为“文明学校”;2011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012年,学校被国家人社部确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刘东;浅谈赏识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2期
[2]龚宝成;“三位一体”教师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05期
[3]刘美玲;学生公民素养教育途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作者单位:辽阳技师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