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专业应对频道专业化的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6
/ 2

[摘要]电视频道专业化对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许多频道招聘不到合适主持人;同时有许多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达不到电视台用人标准,铩羽而归。传统电视节目主持人标准的有效性已经失范,播音主持学生遭遇非主体化、非中心化的解构命运,对自身价值失落的焦虑和茫然浮出地表。走出就业困境需要解决诸方面问题。
[关键词]频道专业化  标准嬗变  就业困境  一专多能

电视频道专业化(Channel Specialization)对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备基本业务素质——政治素质、文化修养、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专业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当下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要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一、频道专业化与主持人“他者化”
电视在中国承担“寓教于乐”的普适价值,成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①詹明信在后现代社会文化逻辑研究中,认为“在社会整体的生产关系中,美的生产也就愈来愈受到经济结构的种种规范,而必须改变其基本的文化角色与功能。”②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各电视台相继开始频道专业化,对专业性节目主持人的亟需成为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使得主持人作为一种即时性状态的存在嬗变,以至各级电视台招聘主持人在原有标准上——根据国家广电总局2002年《播音员主持人持证上岗规定》,电视节目主持人必须达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和大专以上学历——还要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及相应频道专业知识。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电视频道专业化愈演愈烈,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到各领域的多元景观。反映在主持人招聘中,就是对其主持基本素养及频道专业知识的等量齐观。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凤凰卫视财经节目主持人曾子墨等都是凭借对所主持节目相关专业知识的熟稔,于华丽转身后很快成为潇洒灵动的著名主持人。节目主持人的“他者化(otherness)”现实使播音主持专业科班毕业落选者发出疑问,不再是就业际遇个案而极具集体症候,隐喻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西西弗斯式的悲哀中对自身价值失落的焦虑与茫然。
“现在我们的主持人是又多又少。多,指总量上,现在估计全国主持人恐怕不少于5万人,电视恐怕得有两三万人,但有影响的、观众喜欢的主持人少。主持人看着多,但用的时候嫌少。”③一方面电视台招不到合适的主持人,另一方面许多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四年专业学习后在应聘中铩羽而归陷入就业困境,供求出现错位、断裂。如将该专业学生“就业难”从表层提升进行一种抽象思考与质询,就语焉隐然指向一个真实命题:传统主持人标准有效性已失范,这深刻引发了对高等院校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思考。
二、浮出地表的人才培养困境
主持人招聘中对其综合能力及频道专业知识的要求击中该专业教学视域之外知识盲见的软肋,遭遇非主体化非中心化的解构命运。
我国最早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出现在娱乐节目,作用是串联,即“报幕员”,如上世纪80年代的春晚主持人,其职责是确保节目衔接流畅、过渡自然。主持人的角色随中国电视的发展而变化,逐渐开始独立主导节目,把握节目走向、关键环节,不再仅作为抽象符号存在。尤其在访谈类节目中,有时受访者会偏离主题,这就要求主持人能够驾驭现场,这要以丰富的知识和较高文化素养为基础;同时还要有开阔的视野,对古今中外、天南海北都有所了解。
当下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作为艺术类录取时文化课分数相对较低,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凭自己姣好的面容及标准的普通话就报考;某些家长也视此为一条升学捷径。于是形成“播音主持专业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识”的观点,误入形而上学的语言陷阱,“二元对立”思维在艺术与文化知识的关系上形成屏障,丧失对播音主持艺术的知解与想象。一些学生怀揣明星梦欣喜地走进高等学府的播音主持艺术殿堂,以为从此就拿到了走进星光大道的“通行证”,于是文化课学习被漂移、沦落到视觉盲区,先天不足又后天无余。文化素质低下一定程度浸淫与消解了播音主持的内涵、品质及人文精神,也为日后就业困境埋下伏笔。
在主持人选拔大赛或电视台招聘的最后阶段,往往出现这样的现象:几个选手或应聘者外形、语言表达能力相差不大,此时其专业身份就被遮蔽;其对某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一定程度上成为最后博弈的砝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正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脱颖而出的通路。
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由于自身文化素养与知识底蕴局限遭遇放逐与抛弃,“皇帝女儿不愁嫁”业已成为凸显梦本质的乌托邦,“一技之长”闯天下的理念被颠覆,被社会认可的内心期待落空,就业难的困境再次浮出。
三、从基本素质到专业知识
当下电视台招聘主持人的要求别于上世纪末,那么当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与培养应强化与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使学生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准。尽管我国电视语码多样,但始终具有鲍德里亚所谓的“意识形态腹术语”特征。④各种语言信息及符号经过叙事立场与价值观念的语言编码具有缔造时代精神和组织社会秩序的价值功能,主持人的作用就在于通过传播各种携带价值内涵的符号在受众意识中构建“真实图景”,成为规范言行及价值诉求的参照指南。西方学者视“教育功能”为电视四大功能之一,主持人往往以某电视台甚至某级政府代言人的形象出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传统文化沉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始终具有强大制约力。主持人很容易成为百姓心中的明星,以直观屏幕形象构建高尚道德情感及完美人格。后现代理论家约翰·菲斯克认为,这类“流行人物”在媒体世界中体现和激励着文化政治。白岩松说过,主持人拼的不是技巧语言形象,拼到最后是人格。


其次要不断增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文化底蕴。广泛涉猎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尽量做到对某一领域特别了解与熟悉,这是电视频道专业化对主持人的新要求;只有对某领域认知深刻、目光犀利,才能在想象空间里纵横捭阖,持之有故言之有理,在有限时间内烹古烩今曲尽其妙,观点新颖独到具有文化意义及审美特征。
在电视台与高校播音主持专业供需关系图谱中,对主持人的选择不再是对播音主持专业的认同,而是“需要决定身份选择”游戏规则的普适意义与价值认同。播音主持专业教育要未雨绸缪,根据学生兴趣爱好掌握一门或几门专业知识。其实就业难是种假象——电视在三大媒体中占强势地位,加之现代社会对信息需求量大,播音主专业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节目主持人不是一个纯粹统一的职业,而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职业构成的工种概念。所谓主持能力,是由职业的学识能力和多种技术能力多维集束支撑的综合力。”⑤在具备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掌握某一领域专业知识的主持人已经成为电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当下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正逐步从精英转向大众,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与成熟,传媒产业也从以供给为主导嬗变为以需求为主导,节目主持人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与价值诉求。播音主持专业不可能继续“束之高阁”保持神秘,在消费社会语境中逐渐臣服市场力量,讲求经世致用。只是如何在频道专业化的媒体环境中培养出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俨然成为现在高校教育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悬而未决的问题。关键是学生要有危机感,用新的标准修正和规范自我,以弥合与需求的罅隙。换句话说,博览群书圆厚其身,为就业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不失为建构主持人身份的有效途径。
[注释]
①【德】路易·阿尔都塞著,孟登迎译.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P106
②【美】詹明信著,陈清侨译.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P429
③赵建国.《白谦诚访谈录》http://www.cctv.com/anchor/special/C10554/20040601/101422.shtml.2004年6月1日
④【法】让-路易?鲍德里亚著,李迅译.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外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P482-497
④“意识形态腹术语”特征:意识形态并不直接言说或者强制,但实际上是在不断地讲述和言说,只不过是成功地隐藏起来言说的机制和行为,成为某种不被感知的言说。
⑤孙祖平.中国主持人专业教育问题探究[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5(4)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河南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