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韩非子》里说:齐桓公和管仲率军伐孤竹,春去冬归,篙草茫茫,迷途忘返。管仲出主意说:“老马之智可用也。”于是放老马在前,人随于后,返回了齐国。⑤
[分析]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1.经验,成功的捷径。
2.应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习。
3.要善于利用外界条件。
这些都从“老马识途”这方面去立意的,但都不够“新”。如果能从老马只识旧途,难创新路这方面去立意,则不仅深刻,而且有新意。
二、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
多则材料就是所提供的材料是几个事例,或是几种观点,或是几条警句。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与单则材料的审题立意在方法与原则上很多是共通的。它必须遵循“准”、“深”、“新”的原则来阅读材料,提炼主旨。但由于是多则材料,在提炼主旨的综合比较过程中,必须使用求同法和求异法。
求同法,就是在多则材料中综合出其含义相同的东西;求异法,就是在多则材料中比较出实质不同的东西。
下面结合三个具体实例来分析。
1.契河夫可以在人声鼎沸的车站、饭店构思作品。列夫?托尔斯泰坚持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写小说。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一次在旅馆欣赏肖邦演奏,忽然室外发生火警,人们夺门而出,及至已扑灭,人们重返室内时,肖邦仍在弹琴,密茨凯维支也仍在凝神倾听,他们对刚才的骚乱竟一点没有觉察。⑥
[分析]上面这些材料的共同点是什么?它们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这就需要我们透过事例的表面去探索其本质,上面所介绍的三位名人的共同点在:他们都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下不被外界干拢影响自已的工作和学习,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注意力正是他们所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围绕”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这一论点展开议论。
2.贝多芬弹琴的时间长了,手指发热,就在凉水里浸泡,水经常弄到地上,从板缝流下楼去,引起房东叫喊,令他搬家。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在房里窗帘、衣架、橱柜、镜子上都挂满了写着词语、资料的长纸片,以便随时看到记忆。
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时,晚上在图书馆用功,经常到后半夜两点多钟,饿得晕倒。⑦
[分析]上面三则是同类材料,我们用求同法找出贯穿三个材料中的共同东西,就是都说明了成才来自勤奋,苦学苦炼可以出天才。
3.有这样一组材料①常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司马迁)②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③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看(陆游)④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陈毅)
[分析]这组名人名言,虽然反映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我们仔细阅读可以发现这些言论中都体现了一颗报效祖国之心,这就是这组材料的共性。凭借这个共性,我们深入思考一下:当代青年将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正是写作的主旨,这就是求同法。
我们也可以从求异法进行分析:上述名人名言虽然体现了一颗报效祖国的心,但几位古人的言论绝对不能和无产阶革命家陈毅的思想境界相提并论。因为古人的爱国思想都不同程度的地与“殉”、“名”结合在一起,而陈毅元帅是将“爱国”与“作前锋”紧紧相连的。经过这样的“求异”,我们提炼出来的论点则是:古今名人中不乏有爱国思想,但只有无产阶级革命家最乐观,最有信心,最富有进取精神。
总之,在审题立意上,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必须根据材料去确定作文主旨,也就是说,考生作文立意须始于材料又归于材料。材料作文提供的材料是考生提炼观点或叙事记人的依据,考生阅读这些材料,必须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其本质意义。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求准,就是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不可脱离材料;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惯常思维定势发人之所未发,力求“人无有我,人有我新”,在“新”字上下功夫。
[注释]
①李阳海.材料作文构思点拨。.阅读与鉴赏.2004.11:81-82
②中考语文点拨泉州专版.吉林教育出版社,荣德基总主编,2008:137
③中考语文点拨泉州专版.吉林教育出版社,荣德基总主编,2008:200
④解立肖作文素材多维品续(四十四).作文与考试2009.11:26-27
⑤⑥⑦闵红鑫,何誉军.材料作文基础1990.2:15.26.27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华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