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09
/ 2
随着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社会文明趋于更高的水平,然而,各种社会问题也凸显出来,如教育难、医疗难、就业难等。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所有问题的面对者,他们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受到学业、恋爱、人际、择业、就业等多方面的问题冲击,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个心理危机高发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尤其值得我们关注。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更好的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大学生的身心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
随着文化体制的改革及国家“全民教育”口号的提出,我国每年新入学的大学生人数存在不断增长的趋势。伴着高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峻。据2004年全国卫生心理协会的年统计有心理失衡或障碍的大学生占全国大学生人数的25%,同时,有30%的大学生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个数字也不容乐观。这也是各类大学频繁出现休学、退学现象以及现如今出现的大学生暴力、自杀事件的根源。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18-25岁之间,心理学上称这段时间为“青年中期”。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最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上的青年。心里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他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背景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评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应从以下几个标准给予着重考虑: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环境作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
(二)情绪健康
其标准时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愉快情绪对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的表达;情绪反应和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反应的情景相符合。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进行的选择、决定与之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的活动中都有自觉地目的性;能随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并言而有信,而不是盲目行动、畏惧困难、万股执拗。
(四)人格完善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作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统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其如其分的面对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的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感到骄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感到自卑;能接纳自己,自尊、自强、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的而身后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幸福生活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身后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自知之名、不卑不亢、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乐于助人等。
(七)社会适应正常
指个人与环境能取得和谐的关系。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选择并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能力。
(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对应的心理反应,形成不同年龄阶段独特的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具有与同龄人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
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来源地分析
(一)来自学业上的压力
结束完高考,结束完多年繁重的学习生活,在亲戚朋友的“完美校园”理念的熏陶下,每一位学生都带着无限的憧憬踏入大学的校门。然而,半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却发现自己一无所获。来自学业上的前后差距,使大学生产生失落感,如意拿自己现在的成绩与中学时期的成绩比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落差感,从而走向抑郁。
(二)来自人际上的压力
大学里充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他们存在着不同的语言习惯、风俗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等等。而现今大学生娇生惯养,在家备受家长的保护和呵护,当肚子面临大学校园各色的人际关系时,他们无从着手,只能步步退缩,直至不与人交往,最终造成孤僻。
(三)来自家庭期望的落差
作为一名大学生,家庭寄予极高的希望,家里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然而,大学是一个筛选的中介,不论你曾经多优秀,当你在同你一样人群中时,你不在金鸡独立,而是平平凡凡,甚至可能更沉默,从而使大学生心理产生落差,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

(四)恋爱上的压力
甜蜜的爱情是幸福的,但当一名大学生遭遇失恋、错恋困扰时,由于心理尚未成熟,往往会导致处理不当而引起的更大纠纷,容易冲动走向极端,这也是大学生群体自杀、谋杀事前频发的原因。
(五)来自择业、就业上的压力
大学是校园生活和社会的过渡。大学生毕业面临择业、就业时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就造成了就业难。这样会使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的将来更加迷惘,在综合压力下走向极端。
三、如何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一)高校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学校不仅要抓紧专业知识上的教育工作,而且要抓好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让学生不但在知识上有所收获,同时,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完善和发展。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相处的时间长,接触的机会多,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和教育者。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来,作好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导者,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校有增加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但自己往往沉浸其中并不知道。学校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应当建立相关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机构和机制,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状态,能及时作出调整。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家庭配合关注学生
家庭对学生来说影响是深远的,家长应配合好学校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早发现、早配合、早纠正。
(四)社会给大学生减压
大学生是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他们为社会增加了新的活力,社会应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择业、就业机会。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便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避免心理疾病。
(五)大学生加强自身锻炼
大学生不应只注重自身身体健康锻炼,心理健康同样重要。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身心均能等到锻炼,使自己具备更大的承压、抗压能力,来达到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生活。
学生是学校的一份子,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校的管理,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其次,学生是家庭的一员,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最后,学生更是自己的主导者,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骅,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其提高的途径与方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 (07)。
[2]申淑丽,关于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2,(05)。
[3]马奇柯,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2)。
(作者单位:商丘师范学院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