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是人类思维的独特表征。自1796年德国作家让·保罗首次创造并使用这一概念起,“替身”业已历经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乃至现代主义的洗礼。出于讨论的可行性之考虑,本文拟聚焦于19世纪以来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替身文学”,从“理论内涵与嬗变”和“文学想象与批评”这两大层面对“替身母题”展开讨论。前者旨在说明文学替身现象如何与人类学、心理学、叙述学乃至哲学等众多领域发生着关联;后者则旨在观照具体文本的美学特质及其相关批评路径,并藉此梳理“替身文学”在其形式层面上的演进脉络:从“善恶对立模式”到“精神分裂模式”到“伦理混沌模式”再到“身份换位模式”,“替身母题”逐渐实现了其文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此外。本文还将基于“文学与科学”这一跨学科命题,着重考察21世纪以来西方认知神经科学家围绕“自体窥视”和“出体经验”等典型替身现象所展开的科学实验,尝试为“替身”这一看似非理性的文学现象找到其科学的认知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