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毒(HBV)感染应用血清标志物联合乙肝病毒DNA检测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遴选时段2018年6月-2019年6月内120例乙型肝炎患者,以血清HBV检测结果为参考设置分组,大三阳组(36例)、小三阳组(50例)、其他模型组(34例),纳入对象均开展HBV DNA 检测、血清标志物检测,检测结果分析对比。结果:大三阳组HBV DNA 定量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小三阳组、其他模型组,且经HBV DNA检测大三阳组阳性率为86.11%高于小三阳组44.00%、其他模型8.33%,组间对比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检测阳性患者共计56例,经血清标志标志物检测,其中HBeAg阳性率4.64%、HBsAg阳性阳性率91.07%。结论:对乙型肝炎患者开展HBV DNA +血清标志物检测对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进行诊断,为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有效数据支持,以便于后期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

  • 标签: 乙肝患者 血清标志物 病毒DNA检测 乙肝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发热门诊病毒核酸拭子留取经验[1]。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0年6月医院接收的20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肺炎,对其进行核酸拭子检测,对照组采用鼻拭子,观察组采用咽拭子,比较两组留取有效性。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留取有效率100%,对照组留取有效率100%,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核酸鼻咽拭子的保留是一项重大任务[2],标本保存的正确性和效率对患者的后续诊断和治疗有很大意义。规范护士标本的采集、保存和送检流程,做好终末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发热门诊 核酸拭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患者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后发生低病毒血症(low level viremia,LLV)对其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门诊接受ART≥1年且存在LLV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LLV组),根据性别、年龄、传播途径1∶1匹配血浆HIV-1 RNA<50拷贝/mL的患者为对照组(抑制组)。根据病毒载量将LLV组分成3个亚组,其中LLV-1亚组指HIV-1 RNA为50~200拷贝/mL,LLV-2亚组指HIV-1 RNA为201~400拷贝/mL,LLV-3亚组指HIV-1 RNA为401~1 000拷贝/mL。分析LLV对后续3年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统计学分析采用威尔科克森符号秩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和χ2检验。结果LLV组共纳入137例患者,其中男111例,女26例,年龄为(39.5±13.5)岁。同时抑制组纳入137例患者。LLV-1、LLV-2和LLV-3亚组分别为93、25和19例。LLV组和抑制组ART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3年,LLV组累计发生病毒学失败患者比例[7.3%(10/137)]高于抑制组[1.5%(2/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78,P=0.018);LLV-1、LLV-2和LLV-3亚组分别有8例(8.6%)、2例(8.0%)和0例发生病毒学失败,各亚组病毒学失败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LV组和抑制组在随访1、2、3年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LV组在随访1、2、3年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均低于抑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3、-2.094、-2.312,均P<0.05)。LLV-1、LLV-2和LLV-3亚组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随访1、2、3年时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RT超过1年存在LLV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更易发生病毒学失败,且免疫功能恢复减慢,提示需对其尽早给予干预。

  • 标签: HIV-1载量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低病毒血症 抗病毒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分析与研究医护人员对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给予综合护理时,临床护理效果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4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92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9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在肝功能改善方面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AST为(43.16±5.22)U/L,低于对照组(55.13±5.12)U/L;实验组ALT评分为(43.12±4.16)U/L,低于对照组(52.45±5.11)U/L,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为(41.15±0.11)分,低于对照组(45.87±1.21)分,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为(15.02±2.12)分,同样低于对照组(48.65±3.65)分,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护理方式,医护人员对乙肝病毒感染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缓解患者负面情绪,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综合护理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热凝治疗对我国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7—2018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内蒙古鄂托克县、山西省襄垣县和阳城县)和城市地区(深圳)建立宫颈癌筛查队列中符合标准的20~6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其中HPV阳性且接受热凝治疗(166例)或未接受任何治疗(2 716例)对象进行随访评估。针对热凝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在其治疗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进行随访;针对未接受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进行每年随访,对所有随访过程中HPV和(或)细胞学阳性的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或)活检。比较评估接受热凝治疗组与未接受治疗组对象随访过程中的HPV清除率及热凝治疗对CIN病变的治愈率。结果分别有152例接受热凝治疗对象和2 539例未接受治疗对象接受了随访评估,年龄M(Q1,Q3)分别为42(36,48)和47(41,54)岁,中位随访时间M(Q1,Q3)分别为23.4(12.4,24.5)和23.5(12.4,24.0)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接受热凝治疗组的HPV清除率(73.0%,111例)高于未治疗组(46.1%,1 171例)(P<0.001)。与未治疗组相比,热凝治疗清除HPV16的OR(95%CI)值为2.8(1.3~6.1),HPV52为3.2(1.3~7.9),HPV58为5.8(2.1~15.6)。接受热凝治疗组中基线病理诊断为CIN者的治愈率为77.4%(72例),其中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和中度及以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的患者其治愈率分别为81.0%(47例)和71.4%(25例)。结论热凝治疗是清除HPV感染和治疗CIN病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我国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较高的HPV型别,清除率高于未治疗人群。

  • 标签: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人乳头瘤病毒 热凝 治愈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分时段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防控知识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4例,分组、分时段进行健康防疫宣教。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评价患者在健康教育前、培训后3个月、培训后6个月对相关防控知识的知晓及个人防控措施执行情况。结果实施分时段健康防疫培训后,患者及家属对院前居家、到院候诊、透析中、透析结束后回家途中这4个时段的各项防控措施(手卫生、戴口罩、不聚集、监测体温、居家消毒、使用中药香囊)执行依从性得分均逐步提高。结论分时段培训有利于血液透析患者更系统地掌握重点防疫环节并有效执行防疫措施。

  • 标签: 血液透析 新型冠状病毒 健康教育
  • 简介:摘要针对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持久性以及复检核酸阳性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复检阳性者的特征与传染性,为完善病例管理与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复检阳性率范围在2.4%~19.8%之间,复检阳性时间中位数为出院后4~15 d。复检阳性后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和IgA抗体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1.11%~86.08%、52.00%~100.00%、61.54%~100.00%;总抗体和中和抗体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8.72%和88.46%。复检阳性后病毒载量低于初次感染时的病毒载量。目前,全球至少报告了3 380例复检阳性者,有3例复检阳性者(1例免疫缺陷病例和2例肺部影像学异常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活病毒,有1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无症状感染者引起密切接触者感染。复检阳性者具有传染性的风险总体很低,极个别复检阳性者不排除引起续发传播的可能。对于复检阳性者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方式,可基于病原检测结果对个体传播风险评估后进行确定。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复检阳性 传染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患儿CD4+、CD8+ T淋巴细胞中微小RNA-155(MicroRNA-155,miR-155)、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1,STAT1)表达及其与EBV脱氧核糖核酸(EBV-deoxyribo nucleic acid,EBV-DNA)载量关系。方法选取在洛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治疗的85例急性EBV感染患儿为EBV感染组,及同期9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中CD3+、CD4+及CD8+ T淋巴细胞水平,计算CD4+/CD8+值。PBMC用免疫磁珠法分选得到CD4+、CD8+ T淋巴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CD4+、CD8+ T淋巴细胞中miR-155、STAT1 mRNA表达及PBMC中EBV-DNA载量。相关性分析用Pearson检验。结果EBV感染患儿PBMC中CD3+、CD8+ T淋巴细胞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4+ T淋巴细胞水平及CD4+/CD8+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EBV感染患儿CD4+、CD8+ T淋巴细胞中miR-155、STAT1 mRNA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EBV感染患儿CD4+、CD8+ T淋巴细胞中miR-155、STAT1 mRNA表达水平均与EBV-DNA载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EBV感染患儿CD4+、CD8+ T淋巴细胞中miR-155、STAT1 mRNA表达均升高,二者高表达可能与EBV感染程度有关。

  • 标签: Epstein-Barr病毒 T淋巴细胞 EB病毒核酸 微小RNA-155 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儿童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感染的儿童77例研究,根据不同感染类型分为两组。并将77例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分析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指标。结果: 细菌感染组患儿CRP水平、PCT浓度较高且阳性率高,P<0.05。结论:CRP、PCT联合检测方式可以鉴别患儿感染类型,为后期治疗提供了依据。

  • 标签: 血清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细菌感染 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滤泡调节性T细胞(T follicular regulatory cell, Tfr)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CD4+ T细胞亚群,其来源于调节性T细胞(T regulatory cell, Treg),兼具Treg细胞及滤泡辅助性T细胞(T follicular helper cell, Tfh)相似的生物学特征。Tfr细胞在次级淋巴器官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 GC)调控Tfh细胞和B细胞的分化,辅助筛选高亲和力抗体,并防止自身抗体产生,确保免疫平衡。本文通过综述Tfr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总结Tfr细胞在病毒感染及疫苗免疫后抗体应答中的作用,旨在深刻理解病毒感染后抗体产生和成熟的免疫调节机制,为病毒疫苗的设计与免疫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 标签: 病毒 滤泡调节性T细胞 滤泡辅助性T细胞 中和抗体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MCMV)感染C57BL/6小鼠诱导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免疫应答的最佳剂量和最佳时间。方法分别根据剂量和时间效应进行分组,剂量效应:无特定病原体( 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8周龄C57BL/6雌鼠15只,根据MCMV滴度分为四组,未感染的0个蚀斑形成单位(plaque forming unit,PFU)组(3只)、2.5×104PFU组(4只)、5.0×104PFU组(4只)和10.0×104PFU组(4只),随后常规饲养7天;时间效应:将8周龄C57BL/6雌鼠14只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0天组(4只)、3天组(4只)、7天组(4只)、14天组(2只),建模0天腹腔注射5.0×104PFU的MCMV感染各组小鼠。在感染后对应天数处死各组小鼠,取小鼠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各种组NK细胞比例、Ly49H及颗粒酶B(granzyme B,GZMB)、NK细胞溶酶体相关膜蛋白-1(CD107a)和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的表达。结果MCMV感染7天后,与0 PFU组相比,2.5×104PFU组、5.0×104PFU组和10.0×104PFU组脾脏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明显下降{(1.90±0.32)%比[(0.91±0.14)%,(0.62±0.16)%,(0.85±0.26)%],F=21.271,P<0.05},CD27+CD11b+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22.40±4.55)%比[(13.20±1.29)%,(10.78±1.21)%,(11.38±1.76)%],F=17.272,P<0.05},CD11b+NK细胞比例显著增加{(59.87±5.33)%比[(71.08±1.82)%,(74.25±1.95)%,(70.90±2.49)%],F=14.641,P<0.05)},CD43+KLRG1+NK细胞占NK细胞的比例增加{(39.40±5.73)%比[(77.00±0.67)%,( 81.23±2.21)%,( 76.63±7.36)%],F=55.282,P<0.05)},Ly49H+NK细胞亚群数量显著增加{(42.07±1.21)%比[(63.50±1.30)%,(63.58±3.71)%,(61.68±4.84)%],F=32.273,P<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NK细胞功能方面,MCMV感染7天后,与0 PFU组相比,2.5×104PFU组、5.0×104PFU组和10.0×104PFU GZMB的表达显著增加{(287.00±30.79)%比[(384.25±63.91)%,(529.75±66.08)%,(466.50±83.38)%],F=8.730,P<0.05},IFN-γ分泌减少{(36.00±5.33)%比[(4.88±3.35)%,(3.03±1.56)%,(3.61±2.18)%],F=87.663,P<0.05}。时间效应的比较结果显示,MCMV感染3天后,NK细胞CD107a和颗粒酶B表达与0天相比显著升高[(22.98±4.58)%比(6.32±0.75)%,(5969.25±1159.86)%比(788.50±88.17)%,F值分别为41.072和67.448,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MCMV感染C57BL/6小鼠模型可选择的最佳感染剂量为5×104PFU,最佳建模时间为感染后3天。

  • 标签: 自然杀伤细胞 鼠巨细胞病毒 C57BL/6小鼠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免疫检验法对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的效果。方法 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我院的90例乙肝病毒感染血清标志物检验案例进行观察,并分别接受酶联免疫吸附法以及电化学发光法,分析不同免疫检验法的检验结果。结果 电化学发光法的HBaAg、HBeAg以及HBeAb等阳性率明显高于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乙肝病毒 感染 血清标志物 不同免疫检验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影响与检验学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01月~2021年01月收治的1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进行研究,将1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作为研究组,将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有无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血清中EB病毒VCA-IgA阳性检出率为50.00%;健康体检者血清中EB病毒VCA-IgA阳性检出率为1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B病毒感染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影响较大,参与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发病或病情进展中。

  • 标签: EB病毒感染 系统性红斑狼疮 检验学效果 健康体检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护理质量管理在预防住院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新生儿病例,对这些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的新生儿使用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基于对照组基础上,将护理质量管理运用于预防住院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从住院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和家长满意度等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针对预防住院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利用护理质量管理的长效模式具有显著效果。

  • 标签: 护理质量管理 预防住院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替比夫定对高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110例高载量CHB病毒感染孕妇作为观察对象,根据临床诊断分期分为现症乙肝组26例,病毒携带组84例,再选择同期高载量CHB病毒感染孕妇12例作为对照组,现症乙肝组与病毒携带组采用替比夫定治疗,对照组自愿放弃抗病毒指标,比较三组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定量、谷丙转氨酶(ALT)水平,记录母婴阻断成功率,观察三组妊娠不良事件。结果:三组治疗前HBV-DNA、AL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及分娩后1个月,现症乙肝组、病毒携带组HBV-DNA、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大学生对HPV的认知现状及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方法2018年10—11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杭州市4所高校的949名大学生开展对HPV的认知及疫苗接种意愿的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HPV相关知识认知情况及HPV疫苗接种意愿等,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别分析HPV知识正确率和HPV疫苗接种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949名大学生对HPV相关知识的平均正确率为29.61%,本科院校、高年级、城市或县城居住地以及有恋爱经历、性经历的大学生对HPV相关知识认知情况更好(t=4.163、4.506、6.294、3.759和3.632, P均<0.05)。受调查的949人中,HPV疫苗接种率仅为3.69%(35人),有接种意愿者占比32.98%(313人),实施健康教育后提升至78.29%(743人)。高年级、有恋爱和性经历以及对HPV相关认知水平较高等因素对提高HPV疫苗接种意愿都有重要影响(OR=0.676、0.718、0.474和0.320,P均<0.05)。互联网宣传是大学生获取HPV相关知识的最主要来源(50.79%)。结论杭州市大学生对HPV认知水平、疫苗接种率和接种意愿均较低。加强HPV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对预防HPV感染和推广疫苗接种能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乳头状毒瘤病毒疫苗 大学生 认知 接种意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5—2019年青岛市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情况及基因型分布特点,为青岛女性HPV感染宫颈癌的防治提供科学支持。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体检的26 396例女性宫颈脱落细胞标本,采用PCR体外扩增-DNA反向点杂交方法检测HPV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68、73、82共17种高危亚型和HPV6、11、42、43、81、83共6种低危亚型,分析HPV感染率以及年份分布、基因型分布、年龄分布特征等。结果HPV总感染率为18.17%(4795/26396),不同基因亚型单一感染、双重感染、多重感染感染率分别为13.41%、3.40%、1.35%。7种HPV高危亚型(HPV52、16、58、53、56、51、68)和3种HPV低危亚型(HPV81、42、43)感染率超过1%。不同年龄组HP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PV感染率呈双峰型,在≤25岁组和46~50岁组有2个高点,分别为23.61%和19.63%。各年龄组感染者中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青岛地区女性HPV感染率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基因型和年龄组均以单一感染为主。除疫苗覆盖亚型外,本地区其他亚型如HPV53、56、51、68型感染率也较高,因此,接种疫苗后仍需定期HPV筛查以发现疫苗未覆盖HPV基因型感染,建议优化HPV疫苗基因亚型以预防HPV感染宫颈癌的发生。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基因型 宫颈癌 危险因素
  • 作者: 胡序怀 孟璐 高永祥 满塞丽麦 马圆 金成 王波 宁毅 李立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1年第07期
  • 机构:深圳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 518028,中关村美年健康产业研究院,北京 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统计学系 100191,北京大学医学部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北京大学公众健康与重大疫情防控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统计学系 100191,中关村美年健康产业研究院,北京 100191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深圳地区女性体检人群数据,了解人群HPV感染及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异常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利用2018年深圳地区女性体检人群HPV感染及TCT数据,描述和分析HPV感染及TCT检测结果。结果共有75 754名≥18岁女性纳入HPV感染率分析、103 508名≥18岁女性纳入TCT分析、69 964名≥18岁女性纳入2项检查的联合分析。HPV标化感染率为19.89%(95%CI:19.45%~20.33%),在年龄分布上呈现“U”形趋势。人群HPV主要流行的型别为HPV52、HPV51、HPV16、HPV58、HPV53。高危型HPV(17种)标化感染率高于低危型HPV(6种),单一HPV标化感染率高于与其他型别混合感染的多种型别HPV标化感染率。总宫颈细胞学的标化异常检出率为7.48%(95%CI:7.22%~7.75%),各类别分别为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4.58%(95%CI:4.40%~4.76%)、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2.54%(95%CI:2.40%~2.69%)、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0.27%(0.23%~0.31%)。HPV总感染率和各型别HPV感染率均有随着宫颈细胞学改变严重程度提高而升高的整体趋势。各类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检测结果中,主要流行型别为HPV52、HPV58、HPV16等。结论本研究提示深圳地区HPV感染仍处在较高水平。应重视在人群层面开展HPV的筛查工作,尤其是在年轻及绝经前后女性人群中的筛查;加强对重点特殊人群(高危型别、易持续感染人群)的管理和进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同时提示在进行HPV疫苗的接种预防工作时,需参考流行的HPV型别。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细胞学异常 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 高危人乳头瘤病毒 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降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率的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纳入2005年至2019年四川省HIV抗体检测结果为阳性且经确证的HIV感染孕产妇所生的9 773名婴儿。分析基线(2005年至2016年)与进行综合干预措施后(2017年至2019年)全省和省内不同地区婴儿死亡率、死亡构成、死亡时间、主要死因的变化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和趋势χ2检验。结果干预后,四川省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率为49.6‰(221/4 455),较基线[83.5‰(444/5 318)]下降40.6%,凉山彝族自治州为53.3‰(186/3 491),较基线[103.1‰(379/3 676)]下降48.3%,且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婴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趋势χ2=42.058、60.041,均P<0.01)。干预后,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HIV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比例分别由基线的29.3%(130/444)、25.9%(98/379)下降至13.6%(30/221)、9.7%(18/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9.918、20.020,均P<0.01)。四川省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婴儿死亡月龄由基线的以1月龄内为主[31.5%(140/444)、28.5%(108/379)]延后至2~3月龄为主[27.6%(61/221)、28.5%(53/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4.642、26.009,均P<0.01)。肺炎、腹泻、疑似HIV感染、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导致的婴儿死亡率分别由基线的44.4‰(236/5 318)、12.0‰(64/5 318)、4.9‰(26/5 318)、4.3‰(23/5 318)下降至26.9‰(120/4 455)、7.6‰(34/4 455)、1.8‰(8/4 455)、0.7‰(3/4 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10、4.734、6.691、12.182,均P<0.05)。结论通过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四川省和艾滋病高流行地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死亡率下降明显,但其较高死亡风险、中低流行地区的死亡问题仍需引起重视,应进一步加强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的6月龄内保健,针对主要死因,提高随访和保健服务质量。

  • 标签: HIV 婴儿死亡率 孕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