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近年台湾地区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普通大学技职化"及"技职校院学术化"的结果将高等教育导向能呼应产学需求、培育学有专精的"专家"养成教育。在此发展之下,属于高阶批判能力养成的专业伦理教育是相对被忽视的。专业伦理教育在各大专院校或有零星的课程开设与讲座,也有部分的学校在机构与政策上给予程度不等的重视;随着公部门资源挹注教学卓越计划与评鉴,以及关键的通识教育中程纲要计划,"工程伦理教育"在高等教育的体制上逐渐找到着力点,在教学内涵以及理念发展上也有了更广泛的讨论。本文在文末谈及台湾推动工程伦理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些困难,以飨学界共同面对与超克。

  • 标签: 高等教育 通识教育 科技与工程伦理
  • 简介:医学伦理学作为医学生人文素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对医务工作者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加强医学伦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必然选择。通过分析医学伦理教育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必要性,提出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即系统育人法、热点结合法、隐性教育法、实践促进法"四位一体",以此提高医学伦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标签: 医学伦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结合
  • 简介:古往今来,教育者一直秉承着“教有法,而无定法”的原则,使得我们的课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全新的“目标导学——反馈矫正”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育者眼前一亮,纷纷仿效。在每节课的目标指引下,先学后教,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反馈矫正,真正使我们的课堂“堂堂清”。但是笔者经过多次的听课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

  • 标签: 生活教育 生物教学 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主体性 反馈矫正 百花齐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说:“教育不仅要授予学生以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求真、崇善、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生物学中充满了美的韵律,生物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向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把生活中、知识中及心灵中的美展示给学生,以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品质。动植物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大自然是美的,尤其是形形色色的动植物,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在“探索生物的奥秘”一课中,首先向学生介绍自然界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每一种生物都蕴含着神奇和

  • 标签: 审美教育 生物教学 鸟类 动植物 审美观教育 中学生物教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现在的中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在家被宠、被溺爱,被父母、亲人当着“小皇帝”供着,生活在表扬、恭维声中,往往形成狭隘、自私的不良心理品质。普遍情感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感,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笔者根据目前中学生这种心理状况,提出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健康教育,目的是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标签: 生物教学 渗透 健康教育
  • 简介: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反复强调:素质教育是当前教改的重要任务。素质教育有三个意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素质教育应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而生物学科是二十一世纪的领先学科.可见,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是多么的重要。作为生物教师应从多角度加强对学生的生物素质救育,以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一、深入课堂教学,加强素质教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对学生要能“放”能“收”,而且要会“放”会“收”。对于素质教育,教师应淡化选拔意识,强化普及意识。陶西平说:“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要求去做伯乐。教师应该是园丁。”园丁是以万紫千红来打扮世界的,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几个“冒尖户”。

  • 标签: 生物素 加强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 生物教学 生物教师
  • 简介:居住是一个富含伦理的价值话题,亦即居住是关乎人类所展开的一切生存活动与有人生和社会意义的价值实践。居住伦理则为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对个体的人格和人生塑造、人际交往和社会风尚有着直接影响的价值观念系统,以及居住生活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良序美俗。当代中国的居住问题日益突显,居住伦理研究以伦理道德视角关注居住生活,对于提升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与家园认同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居住伦理研究有四个基本的思维视野即居住伦理的历史学阐释,居住伦理的空间学研究,居住伦理的社会学研究和居住伦理的批判重建研究。

  • 标签: 居住 居住伦理 居住空间 居住方式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哈贝马斯的社会本体论提出:人类社会是两大类现象交融存在的领域,即事实或事态现象与规范或制度(价值)现象交融存在的领域。在认识论上对前者的陈述是认知问题,关乎真假性;对后者的陈述是实践问题,涉及有效性。事态的陈述与规范的陈述不能截然分离,它们是相合相融的:事实或事态规定了规范或制度;规范或制度存在于历史的时空中,其普遍有效性是历时的定域的。

  • 标签: 事态 契约责任 实践问题 事实 制度 领域
  • 简介:戴茂堂、罗金远教授所著的《伦理学讲座》一书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全书26讲,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揭示人性的结构是伦理学产生的终极依据开始,论证了人离不开道德、社会需要伦理,提出人类走向德性、科学与美德并举、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当今道德危机问题的希望之路。

  • 标签: 伦理学 讲座 中西 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危机 社会需要
  • 简介:池田大作说,宗教既直接在教义中阐述伦理规范.又以教义为依据,间接地制定了各种伦理规范,”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页)。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宗教的道德作用和伦理意义。正因为这样,宗教伦理已成为宗教界与伦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在它的形成与发展中,佛教伦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986年出版的两部《中国伦理思想史》,已关注到佛教伦理在中国伦理上的地位与作用。近几年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如业露华的《中国佛教伦理》、李明芳的《大乘佛教伦理研究》、张怀承的《无我与涅槃》、王月清的《中国

  • 标签: 佛教伦理 宗教伦理 伦理规范 大乘佛教 伦理思想史 教义
  • 简介:底线伦理是一种强调基本义务的普遍主义伦理,不同于精英主义的传统伦理,它基于人性的有限性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从而在行为要求、价值目标、人的本质预设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改变。现代社会重提底线伦理既有历史的审视,更有现实的关照。一方面传统伦理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更加凸显加强传统伦理现代性转化的必要性。而实现这一转化有赖于为己之学向人人之学、私德向公德、圣人人格向公民人格的转变。

  • 标签: 底线伦理 传统伦理 转化 公民人格
  • 简介: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以一段不伦之恋为核心,细致呈现了亨伯特的乱伦意识的萌芽到转化再到质变的过程,深刻揭示了由于乱伦意识的泛滥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少年时与安娜贝尔童恋的夭折是亨伯特乱伦意识产生的根源,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从与继女洛丽塔不伦之恋再到杀人犯罪的发生,由此可见乱伦意识可诱发乱伦犯罪。亨伯特的乱伦悲剧说明,乱伦意识一旦不受控制,不仅会造成自我毁灭,也会给他人带来不幸。不管人类文明怎样发展,遵守乱伦禁忌,维护伦理秩序都十分重要,伦理犯罪同样会遭受惩罚。

  • 标签: 纳博科夫 洛丽塔 伦理意识 伦理悲剧 文学伦理学批评
  • 简介:公共和谐治理需要契约伦理价值规范和价值力量支撑。当前公共治理伦理正逐渐实现从“身份伦理”向“契约伦理”的伦理转型。契约伦理从维系利益和谐的角度构筑公共和谐治理的根基;从促进“我-他”和谐的角度营建公共和谐治理的主体秩序;从增进“群-己”和谐的角度优化公共和谐治理的社会环境。公共和谐治理的伦理实现必须从契约伦理制度和契约伦理精神进行伦理秩序的双重建构。

  • 标签: 契约伦理 公共和谐治理 伦理实现
  • 简介:社会伦理是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维度,指的是教师在学校之外的其他社会场域与人交往时所应遵循的伦理规范及其道德精神、所应呈现的社会形象以及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强调教师的社会伦理,不仅是对教师专业伦理的外延拓展,而且使教师专业伦理之内涵更具厚度。教师的社会伦理具有隐蔽性、广延性、社会行动与伦理自觉之间共在式的反思性等三个基本特征。教师的社会伦理主要表征在家校关系、社会形象、社会责任三个层面。具体实现策略包含四个层面: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实质性的家校合作制度,培育教师的社会印象管理策略,修养教师良心与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标签: 社会伦理 共在式的反思性 社会形象 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