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4.5MeV的氪离子(Kr^17+)辐照(100)晶向本征未掺杂和高掺锌(P型)、(100)和(110)混合晶向的高掺硅(N型)砷化镓(GaAs)半导体材料,辐照注量为1×10^12~3×10^14cm^-2,测试辐照后材料的拉曼光谱。随着辐照注量增大,材料的纵向光学(longitudinaloptical,LO)声子峰向低频方向移动,出现了明显的非对称展宽,并且N型样品辐照后,晶体结构损伤要大于P型与本征未掺杂样品。3种类型样品的LO峰频移随辐照损伤的变化趋势一致,研究表明,掺杂元素不影响材料本身的晶体结构,可能是因为混合晶向的生长方式导致辐照后N型GaAs结构稳定性变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损伤婴幼儿脑电图特点。方法对385例脑损伤婴幼儿行脑电图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385例脑损伤婴幼儿中EEG结果正常44例(11.4%),异常341例清醒期背景θ或δ等慢波增多及两侧大脑不对称215例(55.8%),痫样放电(32.7%)(癫痫发作2例,发作间期痫样放电124例)。在发作间期痫样放电124例中,异常放电类型多灶性痫样放电58例,局灶性痫样放电51例,全脑痫样放电15例,异常放电部位顶区39例,颞区28例,其他部位或多部位57例。结论脑损伤婴幼儿脑电图异常较多,发作间期痫样放电发生率较高,发作形式以多灶性和局灶性放电为主,值得关注。
简介:摘要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发展成为全球经济体量第二的大国,可以说我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奇迹。当然我国之所以取得如此伟大的经济成就不仅仅靠着制造业的成熟,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一个地区经济的活跃离不开道路建设作为保障。而在道路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采取“以桥代路”的方式,通过建设桥梁来导通河流或者峡谷两岸的道路交通,使两地的道路能够相连。所以桥梁建设技术的不断提升为我们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当然,桥梁的大量建设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麻烦,那就是桥梁容易出现结构性损伤,一旦出现问题,对于损伤的检测与评估将会是一项麻烦的工程。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干损伤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并为患者护理提出一些借鉴和指导。方法随机在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脑干损伤患者52例,对患者予以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患者采取心理疏导、对症护理可以有效地解除或缓和疼痛。观察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住院天数、治疗情况和满意度等数据。结果经过对脑干损伤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的身体状态和各项身体功能都得到了比较好的改善,39例显效,11例有效,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1%。同时症状缓解时间、住院天数等方面都较短。结论开展有效及时的护理能够很好地促进脑干损伤患者疾病的康复,明显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还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评估DynaCT术中辅助应用在颈椎损伤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7年3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应用DynaCT辅助颈椎损伤手术的患者共52例,其中上颈椎损伤(C1-2)15例。下颈椎损伤(C3-7)37例。全麻成功后,固定体位和头架(颈椎后路),先行基准DynaCT扫描。颈椎前路手术中,椎间盘摘除和骨减压操作后行第二次DynaCT扫描。Cage或钛笼置入并再次DynaCT扫描。颈椎后路手术中,常规侧块或椎弓根螺钉置入和脊髓减压后行二次DynaCT扫描。前路或后路手术中,对于合并有骨折脱位者,复位矫正后需再次DynaCT扫描,对于骨减压范围不充分,植入物位置不良或复位矫正不满意者均需进一步操作直到DynaCT确定满意为止。结果颈前入路10例,颈后入路39例,前后联合入路3例。颈前入路根据术中DynaCT对减压不充分者进行再次或多次骨减压5例;调整Cage位置1例;合并脱位者6例,其中对复位不满意再次或多次矫正3例。颈椎后路植入椎弓根螺钉14枚,根据DynaCT调整螺钉2枚;植入侧块螺钉254枚,根据DynaCT调整螺钉12枚;合并脱位者15例,根据DynaCT对脱位矫正不满意者进行再次或多次复位纠正8例。术中平均使用DynaCT3.76次。术后随访1~3个月,行MRI及三维CT检查,术后影像学均证实减压充分、固定及骨折脱位复位满意。术后1w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平均恢复率为63.42%。本组无因减压不充分或固定复位不满意而二次翻修手术病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脑脊液漏1例,神经损伤1例。无与DynaCT相关并发症。结论术中DynaCT的应用可减少颈椎损伤手术中因减压不充分、固定和骨折脱位复位不满意而造成手术效果差,降低需要二次手术的机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颈椎外伤手术的安全性及精确性,有效改善颈椎损伤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对MRI在肩袖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78例于2016年2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肩袖损伤患者进行分析,将其按照诊断方法的差异性分组比较,利用MRI诊断者设定为观察组,利用X线诊断者设定为对照组,每组39例患者。不同方法诊断后,对两组诊断阳性检测率展开比较,总结诊断经验。结果观察组的阳性检测率为97.44%,对照组的阳性检测率为76.92%,观察组的阳性检测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X线诊断方法而言,对肩袖损伤患者采用MRI诊断取得了更高的诊断准确率,为后期治疗和干预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便指导完成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CT对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价值的研究。方法收集我院40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分析损伤脏器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同时对CT检查技术进行总结。结果CT扫描发现腹部实质性脏器损伤31例,其中肝、脾、肾及胰损伤分别为10,13,7,1例。空腔脏器损伤3例,其中十二指肠损伤2例、膀胱破裂1例。多脏器损伤2例,腹后壁损伤1例。扫描结果可清楚地显示脏器损伤及其并发出血的程度和范围,对于后腹膜腔、腹壁及骨骼等的损伤,CT检查具有独到之处。结论CT及腹部超声均可作为腹部闭合性损伤诊断的有效手段,但相对腹部超声,CT诊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可有效降低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值得作为有明显临床特征的腹部闭合性损伤首选诊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