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1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重要奠基人与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与王国维、蔡元培同处于19、20世纪之交中西古今文化撞击交汇的历史交叉点上,处于中国美学、文论与文化由古典向现代拓进转型的重要历史阶梯之上。但是,由于社会的政治的种种复杂因素,也由于梁启超本人的极大复杂性,长期以来,梁启超美学与文论的研究相对滞后,其整体面貌及其相关的特点、价值、局限、启思等方面问题未能得到全面的清理。本组文章中,王元骧《梁启超“趣味说”的理论构架和现实意义》对梁启超美学思想的核心理论“趣味说”进行了集中探讨,尤其是就“趣味说”的反功利主义倾向和抵御物化、异化的现实意义作了阐发。聂振斌《梁启超的“美文”研究及其开创意义》以梁启超独创的“美文”范畴及其相关研究为对象,揭示了梁启超以美与情感为核心的中国古典韵文和古代诗人研究的贡献与意义。杜书瀛《梁启超:中国现代文艺学的起点》主要探讨总结了梁启超在中国文艺学的学术对象、思维结构(方式、方法等)、理论命题及学术语码、哲学基础与价值取向等方面所作出的拓展与新创。曾繁仁《梁启超美育思想的贡献与局限》对梁启超美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尤其是对梁启超美育思想的独特性予以了探讨,并就其贡献与局限两方面研讨了给予今天的启示。金雅《梁启超美学思想及其价值启思》将梁启超的美学思想定位为人生论美学,对其整体面貌、理论特征、学术贡献、精神启思等方面作了相对系统的梳理概括,尤其强调了梁启超以“趣味主义”和“生活的艺术化”为核心的人生美学精神及其开放融合、坚守民族立场、面对现实提问的方法原则的影响与意义。本组文章有微观有宏观,涉及了梁启超美学与文�

  • 标签: “趣味” 梁启超 构架 中国现代美学 反功利主义 美育思想
  • 简介:【摘要】晚清的知识分子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情况下,很自觉地审视着汉语汉字。梁启超从1896年发表《〈沈氏音学〉序》到1907年出版《国文语原解》,一直把理解汉语汉字、寻找汉语汉字的发展作为其学术的重要内容。《国文语原解》的创作,从选词来看,有一部分词语来自严复所译甄克斯的《社会通诠》,从思路上看受到严复“六书乃治群学之秘笈”的启发,是严复思路的系统化。《国文语原解》表达了梁启超关于衍形文字与衍声文字各有长短的看法,并且从汉语汉字与国民特性的同一性出发认为汉字不可用罗马字母代替。《国文语原解》通过对“九十七文”的阐释展示了梁启超政治学想象的丰富内涵。《国文语原解》与章太炎的《新方言》思路不同,其以西方学理来激活汉语本源的研究思路显示了晚清寻求汉语的现代生长方式的开放性和多样性。[著者文摘]

  • 标签: 原解梁启超 国文语 梁启超语言
  • 简介:梁启超的小说论不出传统"文以载道"一脉的范畴,但与传统文学观念仍然存在具体而微的差别。本文以梁启超的小说论为中心,通过考察它所体现的与同时代的王国维,以及与后来的鲁迅、周作人之间文学观念的差异或传承的关系,呈现了梁启超的小说论对于清末民初文学观念转型的意义。

  • 标签: 梁启超 小说论 文学观念 转型
  • 简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的风云人物,同时,他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的。时至今日,阅读梁启超的著作,仍然会感染于其知识之渊博,见解之深刻,尤其是其学术研究方法之独特,对今天中国法学研究甚有启发。

  • 标签: 梁启超 中国 法学 学术研究 清朝
  • 简介: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的主要代表,梁启超把兴女学作为改善社会和家庭的关键和突破口。在他看来,兴女学可以开民智、生民利,改善风气,强国保种,具有非常重要的伦理意蕴。然而,受中国教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在其女子教育思想中封建色彩浓重,同时受救亡图存的现实压迫,使得他的妇女教育在承载过多强国意识的同时,淡化了对女性自身的权利要求。

  • 标签: 梁启超 论女学 女学教育思想
  • 简介:记得王国维北京自沉后,同与他名列"清华四导师"之一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在挽联中评价二人是"相逢平生师友间",令人无限感佩。但他们之间这种真挚的友谊却并非后无来者,例如张君劢与梁启超等。张君劢(1887—1969),原名嘉森,字君劢,一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政治上,他早年追随梁启超,

  • 标签: 梁启超 张君劢 清末民初 师友 王国维 陈寅恪
  • 简介:受聘于清华国学院是梁启超晚年生涯中一个重大事件。在清华国学院期间,梁启超的学术活动和学术研究,最能体现出他在这一时期所独有的"专力于史"、"有为学问而学问之倾向"的特征。本文通过对梁启超在这一时期学术研究的内容、特点、价值及其复杂形态的阐释与分析,试图重新认识与评价梁启超在清华国学院时期的思想与学术,并以此为个案展现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人文学术教育的一个侧影。

  • 标签: 梁启超研究 清华国学院 现代人文学术教育
  • 简介:梁启超先生学养深厚,实践经验丰富,探索出有效写作教学的规律,重在求'实用'的写作价值观、明'规矩'的写作原则、讲'实效'的写作训练观、重'指导'的写作方法观。他的作文教学思想与新课标有很多契合的地方,值得被继承和发展。本文挖掘梳理梁启超作文教学理念,探讨在当下的有效运用,力图改善师生视为畏途的作文教学。

  • 标签: 梁启超 作文教学思想 高中作文教学 有效运用
  • 简介:摘要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化学家梁启超是人格塑造的倡导者。他利用类似于拓扑学连锁反应的逻辑原理推演出社会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动力是人的内在本质结构,只有对国民原有人格采取消解和重建的方式,才能突显人的主体性、形成改变社会的最高智慧。

  • 标签: 梁启超 人格 拓扑学 逻辑
  • 简介:<正>蔡锷在护国战争中浴血奋战,立下了丰功伟绩,名垂史册,举国公认。但是,对策划指导护国战争的梁启超却仍未被人们所注目,特别是他冒死从军广西的事绩及其对护国战争的战略意义,人们更未给他以应有的地位。本文仅就这方面的有关内容略加论述,以纪念护国战争七十周年。

  • 标签: 梁启超 护国战争 袁世凯 陆荣廷 护国军 战略意义
  • 简介:摘要: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个人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梁启超的家庭教育不仅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的思想文化,还融入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体现了进步性和时代性,在当今仍有适用意义。本文以大湾区为研究范围,对梁启超家风家教的研究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基于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理论从传播实现的角度分析梁启超家风家教传播现状和问题。

  • 标签: 传播研究 大湾区 梁启超家风家教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理论
  • 简介:20世纪初的梁启超在思想上正处于一个多变的阶段,其中他的有关国家主义的观点及其转向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赴美之前梁氏将卢梭与伯伦知理作对比的文章及其有关看法,认为梁氏国家主义思想的形成和转变之轨迹,既是作为对卢梭民主主义理论的改动和否定的学说逐步出现的,也是作为对伯伦知理的国家主义理论的赞同和认同的政治学说而逐步出现的。

  • 标签: 梁启超 卢梭 国家主义 社会契约 政府契约 伯伦知理
  • 简介:在晚清流亡日本时期,梁启超在多数时间内对于中国国民是否具备立宪国家国民所应具备的智识和道德能力,都抱有怀疑。梁对"人民程度"问题的看法,先后经历了亡日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的发展。在后一个阶段,即从光绪三十三年至辛亥革命爆发,梁一方面积极主张迅速召开国会实现君主立宪,一方面则对"人民程度"问题,拥有了一种更为现代、复杂和辩证的认识,尤其是对各种宪法制度本身对"人民程度"问题能予以一定程度的消解或规避的认识。梁启超对"人民程度"问题的思索历程,体现出儒家传统中高度精英主义的思想倾向,以及该传统之一元论和唯智论的思维方式,在遭遇政治现代性时,所呈现出的复杂命运。

  • 标签: 梁启超 人民程度 宪政 儒家
  • 简介:<正>一研究近、现代之交的中国文学,梁启超是个不可逾越的人物。他生当中西文化交汇、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作为极富感召力的报刊主笔与言论家,其文学主张与实践产生过深广的影响。“时代出英雄”已经是一句被人说滥的老话,问题在于是什么样的时

  • 标签: 梁启超 文学史 中国文学 文学主张 文化交汇 五四文学革命
  • 简介:梁启超对地理与历史的关系一直较为重视,不过前后的认识有所变化。大体而言,早年受“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他视地理环境为一种客观存在,认为其仅为历史发展提供不可改变的物质条件。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通过考察地理与学风之关系,更深入地认识到地理环境可以“陶铸”学风,是构筑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因而将之视为文化史书写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梁启超对地理环境与历史之间关系的不同论述,主要是由于其史学取向的变化所导致。

  • 标签: 学风 地理 梁启超 文化史
  • 简介:《新中国未来记》是梁启超创作的唯一一部小说,该小说是个未完稿,仅写成五回,前四回连载于《新小说》杂志1一3号上,第五回载于《新小说》杂志第7号上。以后便没有下文了。后世学者在谈到梁启超的这部小说时,均认作五回,极少数人把它认作四回,如阿英的《晚清小说史》说:'《新中国未来记》仅成四回,初发表于壬寅年(1902)《新小说》上,后收入《饮冰室丛著小说零简》中。'~①(见阿英《晚清小说史》第87页,东方出版社1996年3月版)但阿英在编《晚清文学丛钞》时,又说'《新中国未来记》,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1936)本只收四回,现据《新小说》补入第五回。'(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一卷·叙例》,中化书局,

  • 标签: 新中国未来记 晚清小说史 晚清文学丛钞 饮冰室合集 阿英 《新小说》
  • 简介:本文通过比较梁启超、蔡元培二人关于图书馆教育职能思想的异同,分析产生的原因,加深对现代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认识,从中汲取养分和精神力量,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 标签: 梁启超 蔡元培 图书馆 教育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