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记得在抗日战争以前,北京有过那么一种人,他们的职业就是给那些到中国来猎奇的西洋大腹贾们做向导,领他们去买瓜皮帽,大烟枪,逛八大胡同。反正洋大人喜欢什么就给办什么。我看见过其中一个姓梁的,有个英文名字叫乔治。这人还算是个“文艺界”的,因为他还翻译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可是他是干这行的,见了洋人真是恨不得把祖宗的骨头也挖出来耍,只要洋人喜欢的话。总之,风格卑劣得很。我本来是想说在我们电影创作当中的一种不好风向(虽然这股风还并没刮大),可是不由得想起了这件不愉快的记忆。当然,不是拿来相提并论。我们的编剧、导演、摄影师们和干这种向导行业的人相距十
简介:这些年来,评片、论人、议事的述评之作,显得少有生气,缺乏活力。振聋发聩,指点迷津,开发心智的评论深居简出,难得见面,让人想起评论的淡化、软化和异化。也许时兴“休闲”,随手翻来,影片的拍摄报道、演员访谈,星星们的起居行踪倒是不少,连那些不屑一顾的事儿也上了桌面。如一位女演员在剧情中有与男友接吻的镜头,居然把对手说“舌头往哪儿放”也写进了文章,未免无聊。某些文章的标题、设计也花里胡哨,自然更少不了搔首弄姿的玉照倩影,显示出一种当今报刊“理所当然”的时尚。某些电影报刊的如此这般,目的是为了争取读者。读者至上,更好地为读者服务,原也没错,可是现在读者爱看什么就给什么,貌似尊重,却不免做了尾巴,导致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