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化疗剂量强度对晚期结肠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建立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和中日友好医院晚期结肠癌患者真实世界数据库,纳入连续两周期接受相同化疗方案治疗的病例,共105例。根据化疗平均相对剂量强度(ARDI)进行分组,评估不同化疗剂量强度的人群差异、治疗方案、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RDI对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高剂量强度组31例(ARDI≥80%),中剂量强度组34例(80%<ARDI<60%),低剂量强度组40例(ARDI≤60%)。高剂量强度组、中剂量强度组和低剂量强度组间年龄(χ2=13.20,P=0.010)和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χ2=7.99,P=0.0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低剂量强度组比较,高剂量强度组青中年人占比高,老年人占比低(χ2=12.63,P=0.002);与中剂量强度组比较,低剂量强度组KPS评分≥60分患者占比低,KPS评分<60分患者占比高(P=0.013)。3组间化疗方案的应用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88,P=0.027),高剂量强度组与低剂量强度组的化疗方案应用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P=0.009)。高、中、低剂量强度组接受联合化疗方案的占比分别为96.77%(30/31)、82.35%(28/34)、80.00%(32/40)。高、中、低剂量强度组化疗药物减量的发生率分别为93.55%(29/31)、100%(34/34)、100%(40/40),化疗延迟的发生率分别为41.94%(13/31)、79.41%(27/34)、87.50%(35/40)。高、中、低剂量强度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22.58%(7/31)、14.71%(5/34)、2.50%(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11,P=0.027);高、中、低剂量强度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93.55%(29/31)、91.18%(31/34)、87.50%(35/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714)。高、中、低剂量强度组治疗前后癌胚抗原差值分别为2.09、0.47、-0.72 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9,P=0.006),与低剂量强度组比较,高剂量强度组治疗前后癌胚抗原的差值更大(χ2=23.12,P=0.005);高、中、低剂量强度组治疗前后糖类抗原199差值分别为2.30、0.00、-0.21 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5,P=0.012),与低剂量强度组比较,高剂量强度组治疗前后糖类抗原199的差值更大(χ2=21.40,P=0.010)。3组患者均未发生3级以上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贫血(61.90%,65/105)、白细胞减少(39.05%,41/105)、中性粒细胞减少(29.52%,31/105)、恶心(36.19%,38/105)。高、中、低剂量强度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化疗ARDI阈值为64%时预测客观缓解的曲线下面积为0.70,敏感性为92.30%,特异性为52.10%。结论真实世界中接受高剂量强度化疗的结肠癌患者具有较好的客观缓解率,肿瘤标志物下降明显;接受低剂量强度化疗的结肠癌患者基线状态较差,但在疾病控制率方面与高剂量强度化疗患者无明显差异,且不良反应可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液体测压导管(WFC)和气体测压导管(ACC)行尿动力学检查的差异以及检查结果是否可以互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博爱医院接受尿动力学检查的2 147例患者的检查结果,共有膀胱测压数据2 538次。WFC组1 299次,男856次,女443次;年龄37(24,50)岁;病程1.2(0.4,5.0)年;神经源性膀胱(NB)1 130次,其中创伤性脊髓损伤(SCI)534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67次;非神经源性膀胱(N-NB)169次,其中特发性122次、前列腺增生19次。ACC组1 239次,男773次,女466次;年龄37(24,55)岁;病程1.5(0.5,6.0)年;NB 1 040次,其中创伤性SCI 122次、先天性脊髓发育不良118次;N-NB 199次,其中特发性41次、前列腺增生40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的膀胱内压(Pves)、腹压(Pabd)、逼尿肌压(Pdet),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DO),自主排尿时最大逼尿肌压(Pdet.max),最大尿流率对应的逼尿肌压(Pdet.Qmax),静态尿道压力测定时的最大尿道压(MUP)和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以及初始咳嗽时Pdet的信号模式(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对创伤性SCI和特发性两个亚组的测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不考虑病因的前提下,充盈前、充盈末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abd均显著高于WFC[18(10,26)cmH2O(1 cmH2O=0.098 kPa)与15(11,21)cmH2O;23(16,31)cmH2O与20(14,26)cmH2O;23(15,31)cmH2O与18(12,24)cmH2O],Pdet均明显低于WFC[0 (0,0)cmH2O与0(0,1)cmH2O;5(1,13)cmH2O与9(4,17)cmH2O;6(1,12)cmH2O与7(3,14)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咳嗽状态ACC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均显著低于WFC[22(12,36)cmH2O与23(14,38)cmH2O;20(10,33)cmH2O与21(12,36)cmH2O,P<0.05]。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8(10,27)cmH2O与16(11,21)cmH2O;30(22,39)cmH2O与26(20,36)cmH2O],MUP和MUCP均明显高于WFC[91(69,118)cmH2O与81(64,106) cmH2O;77(55,103)cmH2O与68(48,91)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Pdet.max-DO、Pdet.max和Pdet.Qmax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性SCI亚组中,仅充盈前ACC测得的Pves显著高于WFC[15(10,24)cmH2O与14(10,20)cmH2O,P<0.05];尿道压测定中,仅MUP明显高于WFC[95(71,119)cmH2O与85(65,112)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亚组中,充盈前和排尿后ACC测得的Pves均显著高于WFC[25(20,29)cmH2O与18(11,23)cmH2O;35(29,44)cmH2O与28(20,38)cmH2O,P<0.05],Pdet.max-DO、Pdet.max、Pdet.Qmax、MUP和MUC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初始咳嗽时Pdet信号模式,ACC更易测得Ⅰ型,WFC更易测得Ⅱ型和Ⅲ型。结论与WFC相比,ACC在静息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更高、Pdet更低,在初始咳嗽状态测得的Pves和Pabd增高值更低。WFC和ACC测定的各压力值和信号模式不完全一致,因此不能互换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有生育要求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5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就诊的有生育要求、超声诊断为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且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231例。根据妊娠前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方式分为:期待组78例、药物组111例和手术组42例,分析3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资料,并总结妊娠结局。再根据早孕期是否予药物保胎治疗,将自然受孕的无先兆流产症状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保胎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早孕期妊娠结局。结果(1)与期待组相比,药物组和手术组患者的年龄较大,分别为(31.5±1.8)、(34.1±3.7)、(36.9±3.6)岁(P<0.05)。期待组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比例低,仅占11.5%(9/78),而药物组和手术组患者发生痛经、经量增多的比例较高。药物组和手术组患者的子宫体积大于期待组,分别为(151±46)、(166±27)、(97±18)cm3(P<0.05)。手术组患者78.6%(33/42)为局灶型病灶。期待组患者自然受孕的比例为97.4%(76/78),药物组和手术组患者以辅助生殖治疗为主。(2)期待组、药物组、手术组患者的流产率分别为48.7%(38/78)、46.8%(52/111)、59.5%(25/42)。与药物组和手术组相比,期待组患者的早产率低,分别为55.9%(33/111)、11/17、12.5%(5/78),自然分娩率高,分别为44.1%(26/111)、4/17、67.5%(27/78)。(3)自然受孕无先兆流产症状的患者共89例,其中观察组31例、保胎组58例;与观察组相比,保胎组患者流产率低[41.9%(13/31)、34.5%(20/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应综合评估,予以个体化治疗方案。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患者流产率高,应纳入高危孕产妇管理。早孕期积极进行保胎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妊娠结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机械循环支持联合免疫调节治疗对暴发性心肌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入选2008年8月至2020年12月东莞康华医院收治的暴发性心肌炎患者88例。收集纳入患者住院期间的病史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方案、临床结局等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将其分为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38例)、机械循环支持组(20例)和传统治疗组(30例)。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采用机械循环支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或IABP+体外膜肺氧合(ECMO)]及免疫调节治疗(免疫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机械循环支持组仅采用机械循环支持;传统治疗组未接受机械循环支持及免疫调节治疗,仅使用血管活性药和强心药等。比较3组患者的院内病死率及住院时间。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8例暴发性心肌炎患者,年龄(35.0±10.8)岁,男性46例(52.3%)。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7.9%(3/38)比56.7%(17/30),P=0.001 2]和机械循环支持组[30.0%(6/20)比56.7%(17/30),P=0.002 8]病死率均低于传统治疗组;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与机械循环支持组相比,院内病死率更低(P=0.005 4)。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在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机械循环支持组和传统治疗组中的死因构成比分别为3/3、4/6和12/17。MODS在机械循环支持组[20.0%(4/20)]和传统治疗组[40.0%(12/30)]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7.9%(3/38)](P均<0.01)。在痊愈出院患者中,机械循环支持+免疫调节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3.4±5.5)d]短于传统治疗组[(18.5±7.4)d,P<0.05]和机械循环支持组[(16.9±8.5)d,P<0.05]。结论机械循环支持联合免疫调节治疗与暴发性心肌炎患者住院死亡率降低和住院时间缩短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DPN中医病症组成规律及病机特点,为提高中医药治疗DPN疗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分泌科2016年1月-2020年1月343例DPN住院患者四诊资料,运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分析、聚类分析,并使用中医理论进行解释。结果343例DPN患者中男性143例,女性200例,以肢体麻木、口渴引饮、口干、夜尿频多、肢体疼痛等症状出现次数较多;主要舌象为苔薄白、舌黯红、舌淡红等;主要脉象为脉弦、脉细、脉沉等。肢体麻木、口渴引饮、口干、苔薄白、夜尿频多等与其他病症的关联程度较高。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重组出4种证型,分别为瘀血阻络证,肾虚血瘀、胃热伤阴证,脾虚痰湿证,热毒内蕴、正虚邪恋证。结论DPN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血瘀贯穿疾病发展始终,以益气养阴、通经活络为基本治法,治疗时应注意调护脾胃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艾尔巴韦/格拉瑞韦对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真实世界研究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是开放式、单中心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就诊的103例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分析其临床基线特征,以及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03例患者中,男55例(53.4%),女48例(46.6%),年龄为(47.6±13.9)岁;基因1a型2例(1.9%),基因1b型101例(98.1%);17例(16.5%)干扰素经治患者均为基因1b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例(2.9%)。103例患者中,35例合并基础疾病,26例有合并用药。98例完成治疗12周的随访;89例完成治疗结束后12周的随访,均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整体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4%(21/103),主要为失眠、焦虑、乏力,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3例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在治疗后无乙型肝炎病毒激活。结论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基因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性较高,安全性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真实世界中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应用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处方沙库巴曲缬沙坦的13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根据病因分为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力衰竭两组,比较组间流行病学资料、治疗方案、实验室检查、超声心脏结构和功能;随访3个月后沙库巴曲缬沙坦剂量滴定情况及安全性,观察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心力衰竭死亡和心力衰竭再入院)发生情况。 结果入选患者平均年龄(55.1±16.4)岁,心力衰竭病程0.3~30年,其中男性82例(60.7%),既往高血压57例(42.2%),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11例(82.2%),平均左室射血分数34.9%±9.4%。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组89例,发病年龄[(49.8±15.6)岁比(65.2±12.8)岁]、基线收缩压[(111.7 ± 22.6)mmHg比(121.8 ± 20.3)mmHg]和左室射血分数(33.6%±9.3%比37.5%±9.1%)均低于缺血性心力衰竭组(46例),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高于缺血性心力衰竭组[(65.1± 9.5)mm比(60.8±7.1)mm](均为P<0.05)。沙库巴曲缬沙坦起始剂量为17、50、100、150和200 mg/d的患者分别为1、32、66、2和34例。中位随访4.0个月,7例失访,10例停药,45.9%的患者沿用起始剂量,40.7%的患者药物加量,仅8例达到400 mg/d的靶剂量。缺血性和非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起始剂量、耐受剂量、短期心原性死亡和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 结论在真实世界中,本中心处方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患者以非缺血性心力衰竭较多见,且与缺血性心力衰竭同样对药物耐受良好;绝大部分用药患者未能达到靶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社区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干预效果。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7年8月上海黄浦、杨浦、宝山、青浦4个区社区管理的60岁及以上糖尿病、高血压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为干预组,共50 787例;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水平匹配选取同期徐汇、虹口、嘉定、奉贤4个区52 268例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依托信息化的慢性病门诊对干预组进行流感疫苗接种的宣教和随访,干预实施时间为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通过上海市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和临床诊疗信息平台获取干预组和对照组对象的基本情况、诊断信息,以及干预完成情况;从上海市免疫规划信息系统获取2016—2017年流感季(干预前)和2017—2018年流感季(干预后)流感疫苗的相关接种信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的相关因素。结果干预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76.76±8.33)和(77.97±8.51)岁(P<0.001);两组间性别构成、职业构成以及干预前流感疫苗接种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1)。干预组完成干预人数为28 644名(56.40%),完成和未完成组的年龄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5),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干预前干预组的接种率为0.75%(382名),低于对照组(1.02%,533名)(P<0.001),干预后干预组接种率为1.73%(496名),高于对照组(1.42%,744名)(P=0.001)。男性患者、年龄较低者、干预前已接种流感疫苗者、接受干预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接种流感疫苗的可能性较高,OR(95%CI)值分别为1.29(1.13~1.47)、0.97(0.96~0.98)、260.30(215.21~314.83)、1.85(1.61~2.11)和1.48(1.10~1.99)。结论实施流感疫苗接种干预可提高慢性病管理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率,男性、低年龄、干预前接种流感疫苗、接受干预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干预后接种流感疫苗的可能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瓦斯爆炸对真实巷道环境下大鼠急性冲击性肺损伤和呼吸功能指标时相变化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4月,用大型煤矿瓦斯爆炸试验巷道和爆炸测试系统模拟真实瓦斯爆炸巷道环境,固定笼具,设置爆炸参数。将72只SPF级SD大鼠按体重以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近距离组(160 m)和远距离组(240 m),各组内又分别设有创组(24 h组和48 h组,8只/组,6组共48只)和无创组(8只/组,3组共24只)。除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在麻醉状态下置于不同距离点笼具内,将大鼠按照能使肺部受力的姿势摆放,实施瓦斯爆炸试验。无创组大鼠于爆炸后2、24、48、72和168 h用肺功能仪监测其呼吸功能指标的变化,7 d后麻醉处死;有创组大鼠分别于24、48和168 h后麻醉处死。对大鼠进行大体观察,肺组织湿/干重比值以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瓦斯爆炸2 h后近距离和远距离组大鼠呼吸频率(f)、每分钟通气量(MV)、最大吸气流速(PIF)、最大呼气流速(PEF)和潮气量达到50%时呼气流速(EF50)降低,呼吸间歇(PAU)、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和放松时间(Tr)增加(P<0.05);48 h后远距离组大鼠潮气量(TV)、气道缩窄指数(Penh)、PAU、PI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2 h后远距离组大鼠MV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168 h后近距离和远距离组大鼠Penh、PAU、Ti明显降低(P<0.05)。不同距离组大鼠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距离组大鼠肺组织大体及HE染色观察均显示,瓦斯爆炸引起肺水肿,肺毛细血管明显充血,大量炎性细胞、红细胞浸润。结论真实巷道环境下瓦斯爆炸能够导致大鼠呼吸功能时相改变以及肺组织损伤,瓦斯爆炸致大鼠急性冲击性肺损伤模型初步建立成功,为进一步探索急性冲击性肺损伤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在真实世界下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评价部分的临床应用的符合度。方法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采用中医临床诊疗指南应用评价病例调查表对全国5家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基地医院18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住院患者病例进行分析研究,以评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评价部分的临床实效性。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评价部分的临床实用性较高。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医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评价部分对临床的指导性较好,但须对其其它治疗、中医诊断、治则等方面结合临床进行修订,修订后通过专家评审可以进一步在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护士对双向选择定科模式的真实体验,探讨该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2018年3—4月,采用立意取样法抽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名规培护士,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现场录音,借助NVivo7.0软件,根据Colaizzi的7步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主题。结果规培护士对双向选择定科模式的真实体验可归纳为3个类属12个主题,类属一:主观感受,即公平、公正、公开,仪式感,人性化,选科决策仓促;类属二:客观影响,即良性的竞争压力,促进学习、工作的积极性,良好的工作习惯,提高满意度及归属感,对个人及科室造成"刻板印象";类属三:个人建议,即注重保护个人隐私,考核指标结构化、同质化,帮助提高选科决策效能。结论双向选择定科模式可营造公平、公正、和谐、有益的竞争环境,激发规培护士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岗位核心胜任力与职业满意度,但管理人员也应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策略,提高其选科决策效能,促使个人与科室的共同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对眼底疾病患者采用玻璃体腔内注射抗VEGF药物(真实世界下)治疗的有效性以及实用性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眼底疾病的58例患者参与本次研究(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文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对眼底疾病患者抗VEGF药物的应用情况以及患者的相关眼部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8例患者65眼中,糖尿病性黄斑水肿有26眼,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有13眼,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有11眼,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合并黄斑水肿有6眼,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有3眼,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有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有1眼,高度近视伴发脉络膜新生血管有1眼,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有1眼和视乳头新生血管有1眼。与术前相比,患者的眼底情况最矫正视力以及黄斑中心凹厚度等指标有了显著的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实世界中慢性HBV感染女性及其所生儿童1岁时HBV感染状况、对乙肝疫苗接种的应答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符合入组条件的慢性HBV感染母亲及完成规范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的儿童,通过医院HIS系统及LIS系统收集产妇孕期临床生化、病毒学指标、抗病毒治疗及妊娠期和分娩期并发症等信息,入组儿童1岁时儿童采取静脉血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和HBV DNA。结果共收集符合条件的母亲及儿童1 302例,其中高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5 IU/ml)600例,低病毒载量组(母亲HBV DNA<2×105 IU/ml)共702例。高病毒载量组中587例孕中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用药组),13例未使用抗病毒药(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儿童无慢性HBV感染发生,高病毒载量组5例(0.83%)发生HBV感染,3例(0.51%)发生在用药组,2例(15.38%)发生在未用药组。低病毒载量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高病毒载量组(χ2=5.87,P=0.015),用药组母婴阻断失败率显著低于未用药组(χ2=29.195,P=0.001)。1 297例未发生HBV感染儿童HBsAb水平<10 mIU/ml、10~<100 mIU/ml和≥100 mIU/ml的百分率分别为1.15%、15.65%和83.19%。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均显示母亲孕期总胆红素水平和是否患甲状腺功能减退与1岁HBsAb水平相关(χ2=29.003,P <0.05)。结论高HBV病毒载量孕妇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HBV母婴传播。HBV感染女性所生儿童出生后应加强随访乙肝疫苗应答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真实世界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收治的Delta新冠病毒变异株感染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共166例,进行临床特征数据采集和分析。结果纳入无症状感染者5例,非重症123例,重症38例;其中男性69例(41.6%),女性97例(58.4%),年龄(47.0±23.5)岁。39例(23.5%)已接种1剂或2剂国产灭活疫苗,接种2剂疫苗的病例重症比例为7.7%,低于接种1剂疫苗的11.5%和未接种疫苗的26.8%,但三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最常见为发热(134例,83.2%),且有39.1%的病例发热峰值大于或等于39℃;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疲倦乏力、口干等。重症病例出现发热的比例(97.4%)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76.4%)(P<0.01),且重症病例发热峰值超过39℃的比例(65.8%)也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30.9%)(P<0.01)。病程中病毒核酸N基因、ORFlab基因的最低ct值中位数分别为20.3、21.5,最低ct值分别为11.9、13.5。入院48 h内有9.0%的病例白细胞计数下降,52.4%的病例淋巴细胞计数下降,32.5%的病例C反应蛋白升高,57.4%的病例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65.3%的病例白介素6升高,35.7%的病例白介素10升高。重症病例出现C反应蛋白、血清淀粉样蛋白A、白介素6升高的病例比例显著高于非重症病例(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发热峰值越高,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越大(P<0.01),OR均大于>3:95%CI 2~7,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上,非重症病例以中医治疗为主,中药汤剂使用率达到96.7%,重症病例采用中西结合治疗,中医治疗率达到100%,在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的基础上,配合中和抗体、康复者血浆等免疫治疗。重症病例入院至转重症时间中位数为5 d,治疗后完全退热时间中位数为6 d,核酸转阴时间中位数为19 d;28 d内无死亡病例。结论广州Delta变异株感染的新冠肺炎病例,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包括发热比例高、体温峰值高、发热持续时间长、病毒载量高、病毒核酸转阴时间长、重症发生率高。其中,重症病例的老年人占比高,与非重症病例相比表现出发热比例更高、高热占比更高、发热持续时间更长的特点,高龄和高热是发生重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治愈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多学科医务人员对ICU患者早期活动的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并进行Meta整合。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CINAHL、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PsycINFO、Ovid、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多学科医务人员对ICU患者早期活动的认知及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4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澳大利亚Joanna Briggs Institute(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Meta整合中的汇集性整合法对结果进行整合。结果共纳入14项研究,提炼出54个主要结果、13个新类别、3个整合结果,整合结果分别是对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感知、实施早期活动的障碍因素、实施早期活动的促进因素。结论多学科医务人员协作在ICU患者早期活动的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着许多障碍,未来应结合国内ICU实际情况及特点探索多学科协作策略,积极推动早期活动的临床开展和持续落实,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本视频重点介绍丙型肝炎现有诊疗指南中重点内容,指出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彻底清除病毒,降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生,其生存率可大大提高,目前丙型肝炎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目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iboviron,RBV)是全球标准抗丙型肝炎病毒治疗方案;近年来欧美国家相继上市了针对丙型肝炎病毒不同靶位点的多种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其具有口服方便、疗程缩短、不良反应减少、患者耐受性良好等多种优势,提高了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其疗效也在原来标准治疗方案PegIFN联合RBV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部分DAAs治疗方案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高达90%~100%,并且已经在多个国家获得批准上市和临床应用。另外本视频介绍了我国丙型肝炎患者在DAAs时代尚未解决的几个重点问题,提出DAAs通过诱导或抑制CYP450系统,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来影响其药物浓度,从而降低药物的功效或增加毒性。另外,提出临床应用时需警惕DAAs和其他常用药物合用时潜在各种风险,故DAAs使用前要问清病史和药物使用情况并调整治疗方案;尤其需要密切监测HBV/HCV混合感染者DAAs治疗过程中HBV反弹。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挖掘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全方面功能损伤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18年11月—2019年1月选择江苏省某三甲医院心脏内科医务工作者(包括心脏科医生和护士)、CHF患者或家属作为研究对象。以现象学方法为指导,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根据Colaizzi法分析提取概念,由2名研究员根据Cieza链接规则将概念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and health,ICF)进行匹配,以2次连续采访后新出现的ICF类目不超过前者的5%作为样本量饱和标准。结果最终共纳入28名受访者,链接到80个唯一的ICF类目,其中身体功能部分类目数为31个(38.8%),身体结构5个(6.2%),活动与参与28个(35.0%)和环境因素16个(20.0%);另有482个概念不可被链接到ICF类目,健康状况占比最多(30.7%),其次是个人因素(27.4%)。结论ICF可以用于CHF患者全方面功能损伤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的描述,链接到众多ICF类目说明其功能损伤状况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为有利于今后开展基于综合评估的CHF患者个体化、详尽化、动态化的治疗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