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玻璃纤维桩加树脂核和铸造镍铬金属桩核修复上颌前磨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3月至2007年7月在北京市通州区新华医院口腔科行上颌前磨牙桩核冠修复的143例患者的176颗患牙,随机分为A、B两组,各88颗。分别使用玻璃纤维桩加树脂核和铸造镍铬金属桩制作桩核,然后用烤瓷全冠进行修复,随访2年,观察比较临床效果。结果A组成功86颗,失败2颗,成功率97.7%;B组成功85颗,失败3颗成功率96.6%。两组修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纤维桩加树脂核和铸造金属桩核修复上颌前磨牙,临床效果基本相同。但玻璃纤维桩在失败后的再次修复方面具有铸造桩核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在上颌前磨牙的桩核修复方面首选玻璃纤维桩。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可塑纤维桩和预成纤维桩两种口腔纤维桩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行口腔修复的患者,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46颗患牙选择预成纤维桩;对照组30例,43颗患牙选择可塑纤维桩。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分析治疗无效原因。结果观察组46颗患牙成功43颗,无效3颗,成功率为93.48%;对照组43颗患牙成功35颗,无效8颗,成功率为81.40%,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40,P<0.05)。观察组无效的3颗患牙均为前牙,其中2颗脱落,1颗松动;对照组无效的8颗患牙均为前牙,其中4颗脱落,2颗松动,1颗桩断裂,1颗根折。结论在口腔修复中,采用预成纤维桩更能提高口腔修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纤维桩与铸造金属桩核在修复大面积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我院口腔科收治的大面积牙体缺损患者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9)、观察组(n=49),对照组采用铸造金属桩核修复术;观察组采用纤维桩修复术。修复6个月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修复效果及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含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牙根折断、牙龈炎、桩核松动脱落、牙龈色泽改变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且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维桩相较于铸造金属桩核临床疗效更显著,能有效地提高修复效果,同时减少龈沟液中炎症因子含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玻璃纤维桩与金属桩修复牙体缺损的应用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牙体缺损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146颗患牙),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双色球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即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首先给予根管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玻璃纤维桩修复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金属桩核修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成功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患者修复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患者随访1年,两组患者在修复完整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颜色匹配度和边缘适合性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牙体缺损通常采用玻璃纤维桩和金属桩核修复牙体,前者具有色泽自然、操作简单、修复成功率及满意度高的优点,较传统金属桩核修复牙体更具优势,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简介:目的构建一种实用稳定的CO2人工气腹动物模型,模拟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环境。方法32只健康新西兰幼兔(3周龄,体重0.8~1kg),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单纯腹腔麻醉;开腹组,麻醉后行开腹手术暴露腹腔;低压气腹组,腹腔气腹压力维持于6mmHg;高压气腹组:腹腔气腹压力维持于12mmHg。采用10%水合氯醛3ml/kg腹腔麻醉,追加采用4%水合氯醛1ml/kg。麻醉时间持续4h。气腹组采用精密电子压力计控制CO2输入的方法维持目标气腹压力。结果应用精密电子压力计可以维持理想的气腹压力。各组幼兔围手术期心率、呼吸频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h内进食量恢复正常,术后7d切口拆线,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感染、出血及死亡。结论采用幼兔作为动物模型、精密电子压力计维持CO2气腹压力的方法,可成功建立用于研究新生儿腹腔镜手术的CO2人工气腹模型。
简介:目的探讨科学合理的清洁工的管理方式,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清洁工管理方式的具体实践,摸索合理的管理模式。结果对清洁工加强了培训,做到层层监管,注重环节质量,保证了清洁消毒质量。结论合理的人员招聘、相关的卫生知识培训、有效的管理方式,保证了清洁工作质量,预防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医工结合是指将医学与理工科学进行交叉融合、协同创新的模式,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外科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更多的是指医疗器械的改进、创新和研发,而医疗器械行业将传统工业与生物医学工程、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是一个国家制造业和高科技水平的一个体现。我国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发展模式主要是指,在国家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将医科类院校与理工科院校合并,促进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依托大型综合性医院和研究所,成立众多的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从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笔者及其团队在医工结合的实践中做了一些探索,包括实用新型专利"可重复使用的简易扩肛器"及"经肛多通道腔镜手术操作平台的切口保护套"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超细腹腔镜、胃内气囊等项目已通过相关研发团队论证并拟行转化生产;同时,于2020年1月10日,在广东省药学会的批准下,联合有志于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代表,成立了广东省药学会医药创新与转化专家委员会,为医疗同道、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交流的平台。我们体会到,临床实践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源泉;临床医生是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的原动力。目前,我国医工结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基础研究阶段医工结合学科融合不充分、应用研究阶段临床应用需求互动少、科研成果转化难和"产学研用"全链条不贯通。如果能加大科研投入和政策激励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互动、关注成果推广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打通医工结合全流程、完善医工结合创新能力评价机制,我国的医工结合、协同创新必将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血浆中细胞外组蛋白与煤矿粉尘所致肺纤维化的关系及其对肺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作用,探索细胞外组蛋白在煤工尘肺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在2019年5月,选取2012至2015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科门诊就诊的220例煤矿粉尘接触者(包括煤矿接尘工人和煤工尘肺患者)为研究对象,包括小阴影密集度0、1、2、3级者分别61、65、56、38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量血浆中细胞外组蛋白H4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浓度。通过体外细胞试验研究煤工尘肺患者血浆和小牛胸腺组蛋白(CTHs)对肺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效果以及抗组蛋白抗体的拮抗作用。结果研究对象中,男性195例(88.6%,195/220),女性25例(11.4%,25/220),年龄(55.1±7.2)岁,接尘工龄(16.3±4.4)年。小阴影密集度分别为0、1、2、3级的煤矿粉尘接触者的血浆细胞外组蛋白H4浓度分别为(3.92±1.75)、(9.84±4.17)、(14.35±5.52)和(17.83±7.69)μg/ml,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煤矿粉尘接触者血浆中细胞外组蛋白H4浓度与PDGF浓度呈正相关性(r=0.769,P<0.01)。与正常血浆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浆组(272%±87%)、外源CTH组(283%±84%)的细胞增殖百分比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患者血浆组相比,患者血浆+抗H4抗体组细胞增殖百分比明显下降(18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源CTH组相比,外源CTH+抗H4抗体组细胞增殖百分比明显下降(167%±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中的细胞外组蛋白浓度与煤矿粉尘接触者的肺纤维化程度相关,细胞外组蛋白对肺成纤维细胞具有促增殖作用,提示细胞外组蛋白可作为煤矿粉尘所致肺纤维化的重要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