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我国学者对阿特德的研究越来越热,从最初简单的文本译介,发展到现在趋向于系统化的文本分析和理论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傅俊教授的专著.该书主要从生平介绍和作品分析两方面入手,对国内外的阿特德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是,我国学者较多地关注阿特德近几年的作品,尤其是获奖作品,对其早期的作品关注相对较少,并且大都从女性主义和民族主义两个视角出发行研究.

  • 标签: 女性主义思想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态 生态女性主义
  • 简介:1939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远托异国的郭沫若先生为了祖国的危亡,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睡的妻儿,从日本市川町(市),乘风破浪、日夜兼程回国参加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来到武汉,肩负起抗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重任。由于武汉的失守,辗辗转转终于在同年除夕之夜,从桂林来到重庆,“重入长别二十六年的蜀门”。1939年的3月初,回到故乡乐山沙湾镇探望

  • 标签: 政治部第三厅 军事委员会 伍柳村 除夕之夜 蜀门 抗日烽火
  • 简介:尔夫是西方文学界提倡和践行"非个人化"创作的关键人物。艾略特是首个提出"非个人化"理论的作家,尔夫在潜心学习该理论的前提下开始号召文学界将"非个人化"理论实践于文学创作中。西方传统的写作形式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 标签: 非个人化 伍尔夫 文学创作 艾略特 西方文学 作家
  • 简介:凌叔华与尔夫是20世纪上半叶活跃在中、英两国文坛的知名女作家。她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具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但她们有着相似的家庭背景和精神追求,共同关注女性的成长与发展。这两位女作家因书信结缘,共同探讨文学创作,她们的作品展现了较强的女性意识,描绘了新旧交替时代女性的生存境遇,揭示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压制,表现了女性在新旧思想冲击下的困惑与追求。

  • 标签: 凌叔华 伍尔夫 女性主义
  • 简介:这一刻,我必须走出家门。必须逃离。只有这样,我才能活过来。雨还在下,已经下了两天两夜,一场暴雨。秋天的暴雨比夏天来得更猛烈。管不了那么多,我必须走出去,走到河边,沿着那条曲折的河流,一直朝前走,一直朝前走。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很多年以来,沿着曲折的河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河流 漂流 灯塔 生命 住宅小区
  • 简介:毕摩的声音如水如雨水如江河之水从天上来到天上去这是发自万物有灵的圣地大凉山的声音,这是旅游人谓之神仙居住的地方传出的声音,这是彝族祭师毕摩在宗教仪式上发出的一种神秘的声音,这是诗人倮拉且新近创作的675行的长诗《大山大水及其变奏》中的四行诗。这声音是天籁之音,是心灵的发声,是想

  • 标签: 大凉山 变奏 长诗 声音 大水 大山
  • 简介:《妇女的职业》是弗吉尼亚·尔夫为数不多的演讲稿之一,作者主要介绍了自己两段从业经历。"特殊"经历道出了弗吉尼亚·尔夫"意识流"小说写作的精髓,也充分展现了她的"意识流"意识。

  • 标签: 《妇女的职业》“意识流” 意识
  • 简介:<正>弗吉尼亚·尔芙是女权主义的先驱者,并且也作为意识流小说杰出的代表作家之一,她致力于女性创作理论的研究探索。在实际的探索过程中,她力求把女性主义思想观点和自身意识流的创作手法相互结合;此外,在现实小说艺术的改革创新中一直都有她的努力和尝试,用表现主观真实的创作手法,表达出内心的感觉、记忆及印象,对于人物意识银幕上客观世界的投影一直有不懈的追求。她的创作手法以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想法有助于其作品可

  • 标签: 伍尔芙 达洛 主观真实 意识流小说 女权主义 小说艺术
  • 简介:《墙上的斑点》作为意识流作家尔夫的代表作,在此小说中她实践了自己的意识流文学观。尔夫以动静结合的方式,收放自如的文笔,用短短千字包罗了世间万象。一方面,小说意象纷繁,思维碎片不停流转,翩跹,深刻揭示了意识流小说的流动性。同时,小说结构严谨,停顿有序,界限分明,意识之流始终围绕写作的中心,这种静态和自省又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的稳定性。

  • 标签: 意识流 直接内心独白 戏剧性独白 音乐语言
  • 简介:本文从话语权、权力和宗教三个视角阐释了《使女的故事》中的政治性,这不仅仅是一部反乌托邦的女性生态预警作品,也是一部反映现实社会中宗教与政治的未来小说。

  • 标签: 《使女的故事》话语政冶 权力政治 宗教政治
  • 简介:本文探讨英国作家弗吉尼亚·尔夫对于情感在妇女写作中的认识,指出,由于愤怒严重地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性和作者创造力的发挥,尔夫主张作者要摈弃它的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否定了广义上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地位,相反,正是基于对情感的重要性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尔夫才提出女作家切不可让愤怒在创作中恣意膨胀。

  • 标签: 弗吉尼亚·伍尔夫 女作家 情感 写作观 作者 英国作家
  • 简介:本文从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年轻一代美国华裔女作家慧明的小说《骨》中的自我身份和民族文化身份问题,说明这个发生在旧金山唐人街的自传性故事实际上是一个“将个人、家庭及民族的历史与政治问题编织到一起的民族寓言”。此外,本文还就美国学者菲立帕·卡夫卡对《骨》的二元对立式阅读提出质疑,认为书,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不仅仅是在两种冲突(文化、身份、性别等)之间寻求消极的妥协与调和,从而获得“自我的整合”,而是超越了妥协与调和的模式,建立了自己新的话语方式。她所代表的是新一代美国华裔女性的形象。

  • 标签: 女作家 小说 二元对立 自传性 美国华裔 民族寓言
  • 简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一位投笔从戎、当了大半辈子兵的老兵,精神矍铄,气度不凡。他于2000年退休回乡之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对他而言仿佛荆棘蹇途的文学创作之路。其难可想而知,不言而喻;其行令人思而生畏。由衷生叹。

  • 标签: 《寻觅》 《出路》 王玮 品读 投笔从戎 文学创作
  • 简介:《到灯塔去》是英国意识流小说家尔夫的代表作,具有浓郁的象征主义风格。作家创造了灯塔、窗和海浪等具有独特美学内涵的象征意象,展现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性格特征和情感变化,探讨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生命与死亡的话题。"灯塔"是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到灯塔去是人们战胜时间和死亡,完善和超越自我,获得重生的精神之旅;"窗"在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建立起一个半透明的封套,是他们观察世界、自我反思的心灵之窗;"海浪"则象征生命循环往复的韵律,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本质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尔夫的象征意象寓意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深刻哲理,开创了小说象征意象创作的新模式,是不朽的文学创作财富。

  • 标签: 灯塔 海浪 象征意象
  • 简介:弗吉尼亚·尔夫生于1882年的英国上流社会家庭,是一位超越时代的女权主义者。尔夫天资聪颖、生性敏感,作为女性作家,通过对时代与社会的深入观察与缜密思考。她把作品视为手段和武器,在《奥兰多:一部传记》中再现现实生活中女性所遭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对传统的男性霸权文化进行猛烈抨击。她在作品中隐喻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作品中寄寓似乎遥不可及的社会理想——男女两性平等、和谐地走向双赢的未来。

  • 标签: 弗吉尼亚 伍尔夫 双性同体 和谐 上流社会 女性作家
  • 简介:在新作《帕涅罗帕记》中,阿特德借用女仆的合唱对古希腊作为男性公民群体代言人以及戏剧稳定叙述参照系统的合唱团传统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撤换歌队启用男性公民为歌者的传统,让女性诉说自己的故事;将歌队颂咏的焦点从神与英雄调整到了奴隶的生活;违反了古希腊戏剧中歌队为主体叙述服务的特点,用女仆的合唱解构了帕涅罗帕的叙述。借助这些改写,阿特德增加了《帕涅罗帕记》的复调性,透过这部作品,我们能够看到她对父权社会的女性命运、女性的阶级身份、女性与女性间的关系等命题的多层次的思考。

  • 标签: 阿特伍德 古希腊合唱团 神话 女性主义 颠覆
  • 简介:19世纪中末期的美国女性文学发展势头虽猛,但出版业仍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中。女性作家常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揭示她们在文学市场上所遭遇的不公正社会现象。康斯坦斯·费尼莫尔·尔森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最负盛名的短篇《忧伤小姐》再现了有着作家身份的女主人公试图发表作品的心路历程。

  • 标签: 伍尔森 《忧伤小姐》 女性作家 文学市场
  • 简介:<正>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大师弗吉尼亚·尔夫(VirginiaWoolf,1882—1941)有过这样一种梦想:建立一个“弃儿的社会”,在那里,被以男性为中心的知识领域排除在外的妇女,不仅有她们自己的房间,而且享有自己的制度。这种梦想确实充满着某种诱惑和背叛,表现出对父权制二元对立思维的彻底批

  • 标签: 拉姆齐夫人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边缘人 对中心 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