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定量参数在纯磨玻璃结节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影像科行胸部能谱CT扫描且有病理结果的44例纯磨玻璃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26例,年龄26~79(51±12)岁。分为炎性病变组(12例)、浸润前病变组(17例)、浸润性腺癌组(15例);为判断水基值鉴别腺癌浸润程度的效能,进一步将以上三组合并为两组,即非浸润性腺癌组(炎性病变+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腺癌组。分别测量病灶动脉期、静脉期的碘基值、标准化碘基值及水基值;计算病灶动脉期、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K40~70KeV)。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三组间比较及多重比较法进行两两比较。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评估三次测量数据的一致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水基值诊断效能。结果炎性病变组、浸润前病变组、浸润性腺癌组三组动脉期及静脉期的水基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动脉期:(291.95±58.66)mg/cm3、(297.61±63.96)mg/cm3、(374.52±60.62)mg/cm3;静脉期:(277.07±33.78)mg/cm3、(291.74±50.49)mg/cm3、(373.33±75.12)mg/cm3](均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动脉期、静脉期水基值在炎性病变组与浸润前病变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浸润性腺癌组与炎性病变组、浸润前病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鉴别浸润性腺癌和非浸润性腺癌组(炎性病变+浸润前病变)的纯磨玻璃结节上,静脉期水基值AUC最大(0.770),以349.31 mg/cm³为最佳阈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67%、93.10%。动脉期、静脉期的能谱曲线斜率、碘相关参数(碘基值、标准化碘基值)在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能谱CT定量参数水基值在纯磨玻璃结节定性诊断中能较好鉴别炎性病变、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腺癌,有助于纯磨玻璃结节的定性分析。

  • 标签: 结节病,肺 磨玻璃结节 能谱CT 病理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静脉-静脉体外膜氧合(VV-ECMO)的撤机策略主要是基于专家意见,而不是研究证据,所以各中心都有自己的临床标准。VV-ECMO撤离时机的选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数据库中很难找到关于VV-ECMO撤离时机选择的研究,涉及VV-ECMO的研究也鲜有详细描述撤离的流程,目前VV-ECMO的撤离流程以专家意见为主。本文对现行的VV-ECMO撤离策略进行分类阐述,呼吁在国内尽快建立统一的VV-ECMO撤离方案,进一步提高体外生命支持患者的预后。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 撤机
  • 简介:摘要神经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体外膜氧合(ECMO)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随着ECMO应用的日益增多,ECMO患者脑功能监测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临床上神经系统检查、脑损伤相关标记物检测、经颅多普勒/经颅彩色多普勒脑血流监测、视神经鞘直径测量、近红外光谱法脑氧饱和度监测、连续脑电图监测、体感诱发电位等多种脑功能监测方法已在ECMO患者中使用,但是单一的脑功能监测手段在预测脑功能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上尚存在不足。因此,重症医学以及体外生命支持多学科专家越来越提倡多模态脑功能监测,以提高监测ECMO患者急性脑损伤发生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及早发现急性脑功能损伤并进行干预,进而提高ECMO患者预后。但目前尚缺乏多模态脑功能监测的规范化实施流程,制订ECMO患者多模态脑功能监测流程,在多中心进行验证并不断完善,将之转化为正确治疗决策是新使命。

  • 标签: 体外膜氧合作用 脑功能监测 多模态脑功能监测 预后
  • 简介:摘要葡萄胎与胎儿共存分为完全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CHMF)和部分性葡萄胎与胎儿共存(PHMF),CHMF发病率极低,国内鲜有报道,本文报道1例CHMF并转移患者的诊疗过程,患者入院后突发阴道大量出血,急诊行清宫术,术后给予预防性化疗1次。由于患者个人及家庭因素,出院后未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但患者目前身体状况良好,无阴道出血。

  • 标签: 葡萄胎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 简介:摘要嗜酸粒细胞增多相关性疾病(EPD)是指以气道和(或)(实质、间质、肺泡)和(或)胸膜腔嗜酸粒细胞(EOS)增多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疾病,伴或不伴外周血EOS增多。EPD的临床评估和诊断决策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我国尚无EPD诊疗专家共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联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广泛征求国内外多学科专家意见,借鉴和参考现有的国际EPD诊疗指南和临床研究,结合我国EPD诊治经验,制定了本共识,系统介绍了EPD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分类、病因、评估与治疗等,旨在帮助临床医师从寻找EPD病因的角度,根据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定全面合理的诊治策略。

  • 标签: 嗜酸粒细胞增多 肺疾病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纯中药养阴清饮超声雾化吸入治疗不同类型咳痰喘临床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痰热清注射液一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于慢性阻塞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显著意义和疗效。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痰热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保护性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ARDS的疗效观察。方法在我院治疗的患者中选取2014年6月—2015年9月收治并已确诊的重症胸外伤并ARDS患者50例,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进行平均分组,其中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实验组,两组各为25例;实验组给予保护性通气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性的通气治疗方法,观察通气治疗24h后动脉血气并分析PaO2、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进行通气前进行对比;同时对两组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时间、治疗效果以及死亡例数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PaO2、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p值>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气治疗后的第24h实验组的PaO2、PaCO2和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实验组的机械辅助呼吸平均时间为4.2±1.7(d)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2±1.5(d),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4%,实验组为92%;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保护性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ARDS的治疗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普遍地推广。

  • 标签: 重症胸部创伤 ARDS 保护性肺通气
  • 简介:在低氧环境中,高原久居者的通气功能发生适应性改变,有很高的最大摄氧能力和负荷能力.对高原地区的大学生与新入住高原地区大学生的肺活量进行实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高原大学生的质量通气水平低于平原人及新入住高原的大学生,是其慢性低氧条件下通气改变的特征,而新入住高原的大学生则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

  • 标签: 高海拔地区 大学生 肺通气功能 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高原肺动脉高压Wistar大鼠返回平原后、骨髓微血管密度的变化规律;通过低压低氧、脱高原的变换规律研究,寻找重返平原后、骨髓MVD改变是否具有可逆性。方法实验组Wistar雄性大鼠置于模拟海拔5000m低压舱处理30天后重返平原,分别选低压低氧10d、20d、30d、重返平原10d、20d、30d、90d为时间点,每时间点随机抽取14只大鼠进行右肺中叶、左侧股骨组织取材,经固定、包埋、切片、染色,测定、骨髓MVD。对照组在平原喂养按照上述方法处置。结果随着低压低氧时间不断增加,大鼠骨髓、MVD显著增加,骨髓MVD30天时达最高值,MVD在低压低氧10天、30天呈双峰分布,重返平原10天后和骨髓MVD显著减少,与低压低氧30天组比较有差异;此后持续缓慢降低,30天时接近平原对照组水平;骨髓、MVD之间呈正相关(γ=0.559P=0.01)结论随着低压低氧环境持续骨髓、MVD逐渐增长,两者具有同步性,脱高原环境后10天左右快速降至正常水平,脱高原适应后骨髓、MVD具有可逆性。

  • 标签: 重返平原 肺MVD 骨髓MVD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疾病并发气胸患者的护理体会,以便提高护理质量。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对32例患者通过氧疗;合理用药;有效的护理措施、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32例患者中,22例入院时压缩>20%,均立即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0例压缩<20%,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经规范系统治疗和有效护理措施,其中31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经持续低负压吸引治疗30天,仍未复张,转胸外科继续治疗。结论护理人员熟悉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根据病情及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结合有效的治疗让患者满意出院。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护理 气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P值均<0.05)。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梗死灶(79例,58.5%),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内马赛克征、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肺栓塞 影像学 CT肺血管造影 回顾性病例分析
  • 简介:目的:LCT制片法筛选腺癌组织的Ki67、EGFR基因蛋白表达效果分析。方法:肺部病变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经胸壁内肿物穿刺通过中采用LCT制片选择488例典型病例,取组织条进行镜下观察筛选腺癌,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Ki67、EGFR基因蛋白检测,以30条正常组织标本为对照。结果:LCT制片法细胞学检测选出腺癌88条,其中进一步组织学检测发现仅有85条为腺癌,占比(96.6%),无显著性差异(P〉0.05);85条腺癌组织条中,Ki67基因蛋白和正常组织中的蛋白增殖活性高比率分别为56.47%、6.67%,具有明显差异(P〈0.01);而EGFR蛋白增殖活性高比率分别为68.24%、0.0%,差异性显著(P〈0.01);Ki67、EGFR表达与患者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型均无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关(P〈0.01)。结论:LCT制片法筛选腺癌组织的Ki67、EGFR基因蛋白表达明显增高,有助于腺癌诊断。

  • 标签: 肺腺癌 LCT KI67 EGFR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疾病(简称慢阻)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不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存在不同的炎症表型。慢阻的气道炎症是以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为主,近年研究发现某些慢阻患者存在气道嗜酸性粒细胞(EOS)炎症,且具有某些明显特征,是慢阻的EOS炎症表型,也称为EOS型慢阻。本文就EOS与慢阻的关系进行综述,有利于进一步了解EOS型慢阻,为慢阻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嗜酸性粒细胞 表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因素进行回顾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40例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回顾分析本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因素。结果本组长时间住院,建立人工气道,不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或)糖皮质激素,医源性侵袭性操作,低蛋白血症比例较高。结论分析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因素可知,提高认识,加强防护,切断感染源、科学用药、加强营养、序贯通气,减少住院天数可一定程度上预防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期真菌感染。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发作期 感染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