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非常规页岩气储层研究方面,人们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例如有机质孔隙(页岩有机质内的微米级和纳米级孔隙)的识别、其对页岩中天然气赋存和渗流的重要性以及获取孔隙三维图像的方法(氩离子铣磨和/或场致放射电子扫描显微成像)等等。然而,除了有机质孔隙之外,页岩中还存在其他一些类型的孔隙,它们对页岩气(和油)的赋存和运移可能也很重要,而且在这些孔隙的识别和成像方面还有其他一些技术可以利用。文中介绍了在巴尼特和伍德福德页岩气储层中发现的各种孔隙类型及其分类。电子扫描显微成像显示,巴尼特和伍德福德页岩储层中都存在多孔的絮凝物,它们似乎类似于实验室内产生的絮凝物及其他古老页岩中的絮凝物。公开的实验研究和观察结果都表明,就水力学特性而言,这些絮凝物相当于比较粗的颗粒,而且是在牵引力作用下搬运的。巴尼特页岩和伍德福德页岩中水流作用形成的微沉积构造和结构以及保存下来的絮凝物都说明,在沉积物搬运和沉积过程中这种牵引力作用比较活跃。絮凝物之间的孔隙空间是开启的,它们能够为页岩中天然气的赋存提供空间并为气体分子的渗流提供通道。以不连续颗粒的形式或者以粘土颗粒表面吸附包覆层的形式存在于页岩中的有机质,其内部也可以观察到孔隙。本文把这类孔隙称作“有机质孔隙”。在巴尼特页岩中,多孔的粪粒(fecalpellets)也很常见。保存下来的化石碎片(例如孔壁为有机质的孔隙)和无机海绵骨针(Spongespicules)都具有中空的体腔,即使在埋藏条件下它们也有可能保持部分开启甚至完全开启的状态。在各种矿物(例如草莓状黄铁矿)的(晶体)颗粒之间存在粒内孔隙。页岩基质内的微孔道(可能是冲蚀坑或微沉积构造的边界面)也可以为
简介:如今非常规石油生产是石油工业关注的重点,因而纳米孔隙介质中流体的相态特征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页岩储层中极小的孔隙尺寸影响流体的相平衡。文中把Peng-Robinson三次状态方程(P1K—EOS)与Young—Laplace毛细管压力公式、气一液逸度计算(fugacityofvapor—liquidcalculation)以及变换后的临界性质(shiftedcriticalproperties)结合在一起,研究了沃尔夫坎普(Wolfcamp)页岩纳米孔隙中石油的相平衡。压汞实验结果表明,沃尔夫坎普页岩岩心中有93.7%的孔隙直径都小于10nto。首次建立了含多组分石油的真实沃尔夫坎普页岩储层的毛细管压力曲线。结果显示,在孔隙半径(r)为10nto时泡点压力被压制了17.3%,而在r为1.5nm时泡点压力被压制了63.8%。在r大于50nm时,界面张力(IFT)缓慢减小。然而,随着r进一步减小,IFT快速下降,尤其是在r小于10nm时这种情况表现尤为明显。纳米孔隙的局限效应(confinementeffect)使两相区变窄,导致毛细管压力较低.而低气油比的生产期变长。
简介: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只与特定背景条件下形成的部分层间氧化带有关,铀元素沉淀富集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及其附近,该区域是地球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氧化与还原介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铀成矿作用来说,氧化作用的效果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采集目的层相同岩性在正常氧化带和正常原生带的样品,分析其铀含量比值,间接反映氧化作用使铀从围岩中带出的能力;铀是否成矿主要取决于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还原障的还原能力。参照岩石原生地球化学类型划分原则,岩石还原能力可划分为:强还原能力C有机>0.3%;中等还原能力C有机=0.05%~0.3%;弱还原能力C有机<0.05%三个等级。以反映岩石还原能力的有机质含量为横坐标,以0.05%、0.3%分别作为划分弱中、中强还原能力的分界线;以反映氧化作用效果的U氧化/U原生为纵坐标,以0.5、1分别作为氧化作用效果好与较好、较好与差的分界点;划分层间氧化带边界类型为9类;根据不同层间氧化带前锋线边界类型的成矿潜力差异,可作为对目标区进行层间氧化带型铀成矿潜力评价的依据。
简介:摘要: 针对目前遥感影像辅助地图制图过程存在的问题,文章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地图制图采用遥感影像技术的运用优势,并提出了运用控制的策略方法。结果表明,只有在明确遥感技术运用优势的情况下,来提高地图制图工作开展的精准度与效率。 关键词: 遥感影像 ; 地图制图 ; 纠正处理 ; 道路信息 地图,作为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重要设施,其绘制工作开展的准确性,直接决定了现阶段人们生产生活的质量。然而,在实际绘制地图工作过程,遥感影像技术的运用效果并未充分体现出来,这与遥感技术运用过程涉及内容较多密切相关。为控制其辅助地图制图工作难度,相关人员应对遥感技术运用于实践的价值效果进行分析,以使地图制图工作开展充分认识到遥感影像技术运用将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工作时间缩短等优势。这样一来,地图制图工作开展过程,遥感影像技术运用效果就可充分发挥出来。 一 研究遥感影像辅助地图制图运用的现实意义
简介:基于卫星观测数据,评估了23个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应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结果,预估了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整体上看,CMIP5耦合模式对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式基本能再现北半球3—4月积雪面积的分布特征,但对高原等复杂地形地区积雪的模拟偏差较大并且低估了北半球积雪的减少趋势,这些可能是由卫星资料本身的缺陷以及模式参数化方案的不同造成的。多模式集合预估结果表明,未来几十年北半球3—4月积雪将继续减少并且集中发生在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对未来北半球积雪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在RCP8.5情景下,未来北半球积雪减少最显著;在RCP4.5和RCP6.0情景下,在21世纪前半叶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与RCP8.5情景相当,但是在21世纪后半叶积雪的减少趋势明显小于RCP8.5情景;在RCP2.6情景下,北半球积雪减少趋势最小。所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对于未来北半球积雪的生存至关重要。
简介:选取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毛苔草沼泽,通过人工施加氮肥和磷肥来模拟农田污水排入沼泽湿地后,沼泽植物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从植物营养吸收角度进行野外实地污水净化模拟研究,对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营养成分NH4^+-N、PO4^3--P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表明毛苔草沼泽对水中的NH4^+-N、PO4^3--P的净化随时间的推移呈现明显的指数衰减下降趋势,随着氮、磷含量的增加,沼泽湿地对污水净化逐渐变慢,净化所需时间增长,曲线数值方程模拟效果较好。
简介:为了研究阿拉巴马州侏罗系风成诺夫利特组(NorphletFormation)早期颗粒包壳及其对深部储层物性的影响,我们开发了基于过程的模型,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其他陆相的常规及致密气藏的勘探与开发。诺夫利特组是一套主要的含气储层,埋深为6645m,温度为215℃,其中成分接近、具交错层理的风成砂岩储层物性相差很大,有的是优质储层,而有的是劣质储层。研究结果表明,在沉积之后不久形成的颗粒包壳是造成深部诺夫利特组孔隙度差异高达20%、渗透率差异高达200md的原因。我们在诺夫利特组沙丘砂中共识别出了3类颗粒包壳,它们形成于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不同部位,并且对深部储层物性具有不同的影响。在沙丘下陷到浅层超咸地下水中的地方,形成有成岩绿泥石包壳,它们保存了很高的深部孔隙度(20%)和渗透率(200md)。而在有周期性淡水注入的稳定沙丘的渗流带,形成有连续的切向伊利石包壳,这类颗粒包壳保存了比较高的深层孔隙度(高达15%),但渗透率却较差(小于1md),这种现象与后期高温成岩伊利石的连锁形成有关。在颗粒因风力搬运而遭受磨蚀的活动沙丘中,形成有不连续的颗粒包壳,这类包壳出现在深部致密层中,石英胶结物普遍存在,孔隙度比较低(小于8%),渗透率也较低(小于1md)。这些认识与60口井的资料相结合,用于绘制整个莫比尔海湾地区致密层和多孔层的预测性等厚图,这些图件可用于布井、地质建模和油田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