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全球老龄化,痴呆发病率快速上升,而且痴呆具有不可逆性、缺乏有效治疗措施,故探索预测痴呆发生的有效指标成为关键。脑小血管病(cerebralsmalvesseldisease,CSVD)被认为与痴呆密切相关,其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可表现为腔隙(lacunes)、新发皮层下小梗死(recentsmalsubcorticalinfarcts)、脑白质高信号(whitematterhyperintensities,WMH)、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enlargedperivascularspaces,EPVS)及脑微出血(cerebralmicrobleeds,CMB)等。本文通过综述CSVD颅脑MRI表现与痴呆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发现多发静息性或位于基底节区的腔隙性梗死(lacunarinfarction,LI)或腔隙、重度WMH、多脑叶分布性脑叶微出血(lobarmicrobleeds,LMB),均可作为预测痴呆发生的有效指标。
简介:颅内动脉瘤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第一致病原因,外科治疗是解决这一疾病的根本方法。随着对该病认识的不断深入,特别是脑血管造影技术的引进使得该病的生前诊断得以实现;而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也顺应医学发展的潮流,从载瘤动脉结扎术发展到显微外科下的动脉瘤颈夹闭术。在神经介入技术和材料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最佳方式——无论是介入栓塞治疗(endovasculartherapy,EVT)还是手术夹闭仍然是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国际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短、中期结果均显示EVT在残死率、癫痫发病率等方面优于手术夹闭。
简介: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对患者情绪的影响及心理干预对其的作用。方法采用社会心理因素调查表对81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进行调查,并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心理干预前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及不同疾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患者主要由于对诊疗方法不了解及担心手术失败而造成心理压力;心理干预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得到改善(P〈0.01);不同疾病患者术前的焦虑情况有显著差别(P〈0.05),心理干预后差异消失。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应作为全脑血管造影术的辅助治疗措施之一。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收治17例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接受血管内治疗。3例栓塞动脉瘤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4例采用血管内重建技术:1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术后3个月~1年复查造影。结果17例血管内治疗中手术成功率100%,无并发症发生。随访中有15例完全治愈,动脉瘤完全不显影;2例单纯多个支架载瘤动脉塑性病例动脉瘤保持稳定。在平均14.4月中的随访中,所有患者一般状态平稳,没有再出血或梗死。结论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安全的。与结构破坏性手术相比,我们更倾向于选择结构重建性手术: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或多支架血管内治疗技术。
简介:患者,女,32岁,以“头颈部反复酸痛3年,伴视物模糊半年”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头颅MRI平扫示:右侧后颅窝可见1个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5cm×3.7cm×3.2cm,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未见“脑膜尾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信号稍高,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区,其后上缘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与右侧横窦分界不清,邻近小脑组织明显受推压并见水肿带,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左移,桥脑轻度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蝶鞍稍扩
简介:目的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孪(HFS)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总结106例MVD治疗HFS的临床经验。术前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为91.5%(97例),术中显露面神经入脑干区(REZ),明确责任血管后将其推移,在血管与脑干之间放置Teflon棉。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其中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6.0%(70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8%(39例)。MVD术后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术中面神经REZ区的充分显露,责任血管的识别,面神经REZ的充分减压,减压棉片的大小和放置位置等,均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