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索原发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的关系;抗焦虑抑郁药物在原发性头痛治疗中疗效的评价.方法在门诊及病房工作中收集原发性头痛患者,以区组随机法随机分为黛力新组(黛力新、西比灵)和对照组(西比灵),分别于治疗初作焦虑抑郁评分及头痛程度的评定,然后于治疗后2周、4周复查焦虑抑郁评分及头痛的评分.结果(1)原发性头痛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参差不齐,也即焦虑、抑郁的严重程度不一,以轻中度为多.主要与发生焦虑抑郁的时距有关;(2)原发性头痛经抗焦虑抑郁治疗后,其头痛的发作频率、程度皆见明显改善,服药2周即显有效.4周时疗效已非常明显;(3)抗焦虑、抑郁药物对焦虑、抑郁改善程度明显.结论头痛的发生可能与既往焦虑、抑郁有关;经抗焦虑、抑郁治疗能使原发性头痛治疗更加有效.
简介: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双链RNA(double—strandedRNA,dsRNA)降解特异性靶基因转录出的mRNA。从而抑制靶蛋白表达的现象。自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现RNAi这一现象以来,RNAi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基因功能、信号转导通路和基因治疗等方面。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发现了许多与肿瘤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的基因。经过大量临床前期试验表明,针对特异性靶基因的小干扰RNA(short/smallinterferingRNA.siRNA)治疗胶质瘤是行之有效的。为基因治疗胶质瘤提供了新的思路。
简介:目的比较应用不同浓度庆大霉素冲洗液及甲硝唑冲洗液预防后颅窝开颅手术颅内感染的差异。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方法,对2012年1月到2013年3月海军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9例后颅窝开颅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对照组30例,甲硝唑组29例,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U组30例,生理盐水+庆大霉素16万U组30例。每组患者年龄范围、手术暴露时间及冲洗液总量,术前术后静脉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方法相同的情况下比较各组术后发热、细菌培养及术后颅内感染情况。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发生感染7例(23.33%),甲硝唑组发生感染6例(20.69%),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U组发生感染1例(3.33%),生理盐水+庆大霉素16万U组发生感染1例(3.33%)。结论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U组及生理盐水+庆大霉素16万u组冲洗液预防术后颅内感染明显好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甲硝唑组(P〈0.05),生理盐水+庆大霉素8万U组与生理盐水+庆大霉素16万U组无明显差别(P〉0.05)。
简介:心理痛苦严重危害个体的精神健康和生命安全,成为肿瘤护理学和心理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多模态感知技术通过多模态信息进行人机交互,有效地帮助计算机识别和预测个体的心理问题.文章从多模态感知技术在心理痛苦的辅助识别、辅助预测和辅助干预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以及在心理痛苦管理中的不足和建议进行综述,以期为推进多模态感知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智能化运用提供思路和方向.
简介: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日益提高,严重的颅脑损伤极大威胁国民健康水平。急性颅脑损伤后7d内最主要的致死原因为颅内压(ICP)增高,控制ICP是急性颅脑损伤处理的重要前提。ICP监测可迅速及准确地反应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情况,有效反应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现已广泛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ICP监测技术主要分为有创性和无创性两大类,无创性ICP监测具有低感染率等一系列优势,有创性ICP监测虽有感染、出血等风险,但由于其能直观反映ICP变化,故目前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ICP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的救治中具有协助诊断、为治疗提供量化依据以及判断预后等重要作用。对降低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效地提高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联合监测技术在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切除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46例行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患者进行术中下肢SEP监测及眼轮匝肌、15轮匝肌、咀嚼肌和斜方肌EMG监测,并将术中监测记录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的记录进行比较,SEP潜伏期延长10%或波幅下降50%,EMG出现异常高电压作为预警参考值。结果46例患者中,34例(74%)患者术中SEP监测到病变切除后潜伏期缩短超过3%或/波幅上升超过10%;7例(15%)无明显变化;5例(11%)潜伏期在安全范围,波幅下降到麻醉诱导时的30%。46例(100%)患者术中EMG均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异常高电压,均根据情况调整手术方案,术毕EMG监测结果示异常放电均消失;术前25例眼胀、耳呜、面部疼痛较重患者术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6例无明显改变甚至呛咳增加、视力下降、复视更严重,3月后复查6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余术前症状不明显者,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SEP和EMG联合监测可最大程度避免颅神经损伤,保护神经功能,降低手术风险。
简介:目的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动脉瘤51个,均行LVIS支架辅助栓塞或单纯LVIS支架贴覆术治疗。结果本组47例患者的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术中支架完全释放者35例,近全释放者1例,半释放者11例;其中4枚微小动脉瘤(1.5mm×1.2mm~2.3mm×2.1mm)无法置入弹簧圈,进行单纯LVIS支架贴覆术。术后即刻Roymand分级,其中34枚完全栓塞,12枚近全栓塞,1枚部分栓塞(瘤腔内有少量造影剂显影)。患者于术后4个月—2年行颅脑DSA复查示,12例近全栓塞患者转变为完全栓塞,1例部分栓塞患者转变为近全栓塞,无复发的病例。结论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好。
简介: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合脉冲波频谱多普勒对86例根据临床症状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颈部和颅内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查,并与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86例患者中,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102个,血管痉挛3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共检出颅内动脉瘤59个,脑血管痉挛31例,两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7.8%、86.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可无创、实时、直观地对颈动脉及脑底部主要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于诊断颅内动脉瘤,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过程及评价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