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和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检查方法.影像学特征、诊治过程及手术效果。结果32例患者均行头颅CT枪查,均碌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3例行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8例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32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35次。所有患者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施行动脉瘤瘤颈夹闭术.均采用翼点入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术后并发脑积水行V—P术5例。32例中死亡1例,恢复良好22例,生活自理6例.扶拐行走、需人照顾2例,卧床、靠他人护理1例。对其中27例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发生,无死产。结论DSA检查应作为诊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的主要方式:除了对Ⅰ~Ⅱ级患者应早期手术治疗外,对其它患者可推迟到出血2~3周以后手术:掌握一定的显微手术技巧.对于顺利夹闭小型前交通动脉瘤、预防和控制术中破裂出血尤为重要。
简介:目的探讨人脑星形细胞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及分类特征基因的表达。方法用含13939种人基因的BioStarH140S芯片,以正常脑及18例胶质瘤组织总RNA制备的探针杂交芯片,ScanArray4000扫描信号,提取脑及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的差异基因并行生物信息分析,Hierarchical聚类提取差异基因的特征。结果星形细胞瘤中筛选出438条(3.14%)差异表达基因;信息分析与细胞信号、细胞骨架和运动、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等多类基因密切相关;与分类相关的特征基因有MAP7、DBCCR1、PCDHA5、KCNAB1、NAPIL2等。表达谱将星形细胞瘤分成两类,与临床组织病理分类基本一致。结论芯片是基因分析和筛选肿瘤标志性基因的有效手段,可客观分析星形细胞瘤发展及预后;分类特征基因为星形细胞瘤侵袭性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有助于临床诊治。
简介:目的:探讨感染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及NMDA受体非竞争性拮抗剂和Ca^2+通道阻滞剂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百曰唼菌液诱导感染性脑损伤模型,应用第二代细胞内Ca^2+荧光指示剂Fura-2/AM负载突触体.测定突触体胞浆内[Ca^2+].变化及MK-801和Nimodipine对其变化的影响。结果:突触体胞浆中[Ca^2+].在注菌后30分钟即已明显升高.随脑损伤时间的延长,[Ca^2+].持续进行性升高。Nimodipine治疗后,突触体胞浆内[Ca^2+]明显下降,MK-801预处理后4小时和24小时组突触体胞浆内[Ca^2+].亦明显降低(P<0.05)。结论:感染性脑损伤的发生与神经细胞膜上电压依赖性Ca^2+通道开放和NMDA受体依赖性迟发性钙离子内流引起的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密切相关.MK-801和Nimodipine通过缓解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减轻感染性脑损伤。
简介:目的探讨垂体腺瘤伴发Rathke裂囊肿(RCC)的临床表现和MRI特点,提高对病变的认识.方法对连续收治的8例垂体腺瘤伴发RCC患者的临床表现、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8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视力下降及垂体激素分泌紊乱的症状;1例患者在体检中偶然发现.MRI表现有:①鞍区内存在两种病变,往往以肿瘤成分为主,伴发1个甚至多个的RCC;②边界清晰,主体位于鞍内,可向鞍上生长;③垂体腺瘤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腔T1WI主要呈低信号,T2WI信号多样化;④部分囊腔内可见T1WI等信号,T2WI低信号的囊内结节;⑤增强扫描,垂体腺瘤呈不同程度的强化,囊壁多数不强化.结果随访4个月至7年,术后头痛、视力下降及内分泌紊乱症状均得到改善.1例垂体腺瘤有残留需二期手术,1例于术后7年复发.结论垂体腺瘤伴发RCC的患者,常缺乏RCC的特异性表现;如MRI示鞍区病变为囊实性,且其主体位于鞍内、囊腔信号均匀、囊壁不强化,应考虑到垂体腺瘤伴发RCC的可能性,若囊内存在结节,则具有诊断意义.经蝶手术为治疗首选,术后需定期随访.
简介:目的探讨双侧电刺激治疗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150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和功能锻炼治疗,双侧治疗组加用双侧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单侧电刺激治疗。疗程1个月。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于初期(治疗前)、末期(治疗后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神经功能。结果治疗后,双侧治疗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1);FMA、MBI明显提高(P〈0.01)。结论双侧电刺激治疗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康复,降低致残率,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癫痫术后早期再发癫痫的原因及其对术后住院时间和预后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04年6月在我院行开颅手术治疗的顽同性癫痫患者240例,总结其年龄、病程、癫痫灶位置、手术方法、术后早期再发癫痫的次数及分布情况、住院时间、术后腰椎穿刺检查例数以及1年期预后随访的情况,并比较分析早期癫痫发作次数、术后早期癫痫的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与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结果本组240例患者中,术后早期再发癫痫91例(37.9%),其中发作1~5次53例,大于5次38例;无发作149例,术后首次发作在24h以内者22例,48h内者39例,72h内者13例,4~7d17例。1年随访EngelⅠ级175例,Ⅱ级32例,Ⅲ级20例,Ⅳ13例。年龄、病程对术后早期再发癫痫无影响,而颞叶癫痫者及切除癫痫灶者术后早期再发癫痫分别较非颞叶癫痫者和未切除癫痫灶者少。多于5次术后早期再发癫痫病人预后EngelⅠ-Ⅱ级22例(57.9%).明显较发5次以下组和术后无发作组预后差(P〈0.05),同时术后住院时间延长,腰椎穿刺检查比例也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术后早期再发癫痫较为常见,颞叶癫痫及切除癫痫灶者术后再发癫痫的发生率低,术后再发癫痫超过5次者预后不良、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及腰椎穿刺检查比例增高。
简介:目的:探究对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的临床效果及对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安溪县医院收治的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手术患者3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分析对象,18例患者围手术期开展脑外科常规护理模式,作为对照组,18例患者围手术期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进行脑外科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72.22%)明显低于实施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23.54±3.25)d,平均住院费用(9864.25±352.65)元,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PSQI总分为(15.21±3.67),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护理满意度为94.44%,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22.22%和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骨缺损伴脑积水同期手术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进行临床干预,可显著改善患者手术疗效及睡眠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简介: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早产儿的应用价值及对患儿睡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五医院儿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早产儿230例,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音乐疗法,2组早产儿护理至出院。采用监护仪监测患者护理前,护理7、14d后生命体征;统计护理前,护理7、14d后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及睡眠时间。结果:与护理前比,护理14d后2组及护理7d后观察组早产儿心率、呼吸频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14d后2组及护理7d后观察组血氧饱和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护理前比,护理14d后2组及护理7d后观察组早产儿体重、进食量、身长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7、14d后2组睡眠时间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音乐疗法可显著改善重症监护室早产儿生命体征,提高睡眠质量,促进其生长发育。